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夜郎竹王传说与彝族竹灵崇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夜郎竹王传说 ,在汉文献中首见于《华阳国志·南中志》 ,之后《后汉书 南蛮西南夷列传》亦有记载。但二者却有不同。刘琳教授注《华阳国志》亦提出自己的见解。笔者认为 ,竹王传说与彝族古代社会的“竹灵”崇拜有关。  相似文献   

2.
“蛮无租赋”,历史上曾有过少数民族以此自夸,其实,这只是蛮族在其势力强大时拒绝向封建政府纳赋税的借口而已,蛮虽然无田租,却是有赋税,并有徭役等种种负担的。本文通过对两汉时期湖南蛮族赋役问题的探讨,企图对此作一补证。容有不妥之处,谨祈方家指正。 (一) 《后汉书·南蛮传》云:“蛮夷……以先父有功,母帝之女,田作贾贩,无关梁符传,租税之赋。”应该承认,在湖南蛮族的历史上,是曾经有过这么一个“无关梁符传,租税之赋”的时期的。  相似文献   

3.
中南半岛的掸泰民族人数众多,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外史学界基本上公认其源于我国历史上的古越族,但是他们是由古越族中的那一部分发展而来的问题,至今尚无定论。本文通过有关史料和语言学材料的分析,认为中南半岛的掸泰系民族主要源于古越族中的“越裳”。“越裳”是古越族分布在今红河西南最为古老的一支。其见于记载似以《竹书纪年》为最早,其文曰:“十年,王命唐叔虞为侯。越裳氏来朝。”这次朝贡发生在公元前十世纪左右,但没有说“越裳”分布在何处。《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对这件事记载较详:“交趾之南,有越裳国,周公居摄六年,制礼作乐,天下和平。越裳以三象重译而献白雉。曰:‘道路悠远,山川阻深,音使不通,故重译而朝。’成王以归公。公曰:‘德不加焉,则君子  相似文献   

4.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布依族服饰千百年来逐渐演变。秦汉以前“夜郎国……其民皆椎髻、耕田”。《史记·西南夷列传》还将这种现夷“椎髻”之俗与西夷“编发、随畜迁徙” 之俗区别开来。《论衡·率性》也说:南越国王赵佗“习越人之俗,椎髻箕居,好之若性”。(晋)《三国志》也说:  相似文献   

5.
图腾崇拜是原始宗教形式之一。世界上各个民族几乎都经历过图腾时代,直到近现代在许多民族中还可以看到图腾崇拜的遗迹。包括汉族在内的我国各民族当然亦不例外,古籍中的“槃瓠”就是一例。 但是,长期以来对“槃瓠” 的解释都沿袭《后汉书·南蛮传》之说,谓其是“其毛五彩”的狗,这当然是有争议的。现在已有愈来愈多的人认识到:所谓“槃瓠”指的是部分  相似文献   

6.
关于苗族的祖先和图腾问题,如果仅根据汉史志上的一些荒谬无稽的记载,将仍是以讹传讹。人们提到苗族的祖先或图腾,首先多引用刘宋·范晔的《后汉书·南蛮传》上所叙述的关于(《槃瓠》的鬼话。(注:“槃”同“盘”,以下通用“盘”。)本来古代一些部落或民族,以某一种动物或植物以及日、月、星、川……等为其崇  相似文献   

7.
(二)出自百越系统的各族《华阳国志·南中志》说:“南中在昔盖夷,越之地”。即汉、晋以前的“西南夷”地区以属于“夷”和“越”的民族最多。“夷”指的是出自氐羌系统的民族;“越”乃属于百越系统的部落。越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带的古老族群,其分布区域是自东南沿海往西至西南和中印半岛北部一带。公元前五世纪时在今浙江一带建立的越国是越族中的先进部分。《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索隐》说:“越在蛮夷,少康之后,地远国小,春秋之初,未通上国,国史既微,略无世系。”《汉书·严助传》说:“越方外之地,翦发文身之民也,不可以冠带之国法度理也。自三代之盛,胡越不受正朔。”即在春秋以前,越在南方自成一个族群,较之中原地区的华夏族为落后,被视为“蛮夷”,  相似文献   

8.
一云南地形复杂,民族众多,民间歌谣也较丰富,不仅今日而然;自古以来,即已如此。但少数民族多无文字,民间歌谣没有被记录下来,亡佚几尽,是一件大憾事。因而,远在刘宋时,范晔录于《后汉书》中的《通博南歌》一首,是仅见的最古民谣,可谓凤毛麟角,弥足可珍了。《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云:“(明  相似文献   

9.
“干栏”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干栏”,这个名词见于汉族古籍文献上,是对古代南蛮部分民族居住房屋的音译名称。然而,有人竟把它当成汉语的方言名词,从而解释曰:干栏者,“以树干为栏也”。我觉得这种解释欠妥,违背了客观实际。新华书局1936年出版的《辞海》1036页“干栏”条载:“唐时南蛮谓楼曰干栏。”《唐书·南蛮传》:“南平獠东距智州,户四千余,多瘴疠,山有毒草,沙风,蝮虫,人楼居,梯而上,名为干栏。”《赤雅》  相似文献   

10.
祢衡(公元173~198年),字正平,平原郡般(pán)人(今山东省临邑县德平镇)。《后汉书·祢衡传》:“祢衡,字正平,平原般人也。”般县城在勾盘河之阳,县因得名。“般县”,北魏为郡治,至齐天保七年郡县废,省入平昌(德平)。祢衡自幼聪明伶俐,对事物有辨认能力,有过目成诵,耳闻不忘之才能,成年后尤显博学多识,但却有“恃才傲物”的性格。当时的大司马北海太守孔融,很重视祢衡的才华和抱负,曾曰:“其才  相似文献   

11.
《史记·货殖列传》有“滇僰”之称,故一般认为滇即僰族。关于僰的族属,或以为是氐羌,或以为是濮僚,于是滇之族属也随之而有氐羌说和濮越说。笔者认为,僰的族属应是氐羌,但滇却并非僰族,而是南方濮越族。一、僰人的史料及其族属僰最早见于《吕氏春秋·恃君览》,其文曰:“氐羌呼唐,离水之西;僰人野人,篇笮之川”。知僰人在“篇笮之川”。《广韵》铎韵笮字说:“竹索,西南夷寻之以渡  相似文献   

12.
《循吏传》是中国“正史”中人物传记的一种,自《史记》始到《明史》以至《清史稿》大多有之,集中为“循吏”立传。所谓“循吏”,《史记·循吏列传》司马贞《索隐》:“谓本法循理之吏也。”《汉书·循吏传》颜师古注云:“循,顺也,上顺公法,下顺人情也。”由此看来,“循吏”是中国历史上封建官吏中那些奉职守法、依理办事的人。笔者读了诸史(中华书局校点本)《循吏传》,深感这是份极为珍贵的历史遗产,“循吏”自身,的确能给人以有益的启示。今略陈管见,以企引起人们注意。  相似文献   

13.
僰人考     
先秦时期在今川南一带的僰人已进入阶级社会,建有地方政权。《史记·西南夷列传正义》谓:“戎州,北临大江,古僰国”;《汉书·地理志》僰道条引应劭语曰:”故僰侯国也”;《通典·州郡》载:“南溪,故僰侯国也”;《括地志辑校》卷四说:“今益州南戎州,北临大江,古僰国”,《庆符县志·武功记》云:“秦时,僰道王据守横江,李冰破之,追北于汉阳山”,以上诸书皆已明载。“僰,犍为蛮夷,从人棘声”,“僰属犍为,音蒲北反”,《水经注·江水》引《地理风俗记》说,僰乃“夷中最仁,有人道,故从  相似文献   

14.
僚非越说     
唐人魏徵撰写的《隋书·南蛮传》说:“南蛮杂类,与华人错居,曰(延虫)、曰、曰俚、曰僚、曰,俱无君长,随山洞而居,古先所谓百越是也。其俗断发文身,好相攻讨,浸以微弱,稍属于中国,皆列为郡县,同之齐人,不复详载。”不少学者引此以为僚是越人之证。但是它说,僚人“断发文身”,史书却没有足够的证据,既然当时的僚人已“同之齐人”,没有了民族特点,又依据什么来论断僚是所谓的“百越”呢?可见魏徵这段话大成问题,不  相似文献   

15.
清江发源于湖北利川市境内的齐岳山南麓,干流全长423公里,控制流域面积17000平方公里,流经恩施、建始、巴东、长阳等7县3市,于宜都市注入长江。据《后汉书·西南夷传》记载,清江“水色清照十丈,分砂石,蜀人见其清澈,因名清江”。清江流域有悠久的文明历史和浓郁的民族文化,有独具土家特色的吊脚楼,有风情怡人的巴山舞,还有优美动听的清江号子,被世人著称为“八百里清江,八百里画廊”。由  相似文献   

16.
唐代东爨乌蛮诸部族源,与今川、滇、黔隣境彝族有关。本文根据汉、彝文献资料互证研讨,试提一些肤浅看法,请同志们指正。 (一)爨氏系乌蛮土著爨为一姓氏。最早见于三国。其后发展为爨氏统治区域的总称。《三国志·蜀志·李恢传》说:“爨习为建伶令。”《华阳国志·南中志》亦云:有“大姓焦、雍、娄、爨、孟、量、毛、李”以及“建宁爨习……为官属,习官至领军。”爨氏有以为系土著,而又有以为系同化  相似文献   

17.
吴三桂镇藩云南时兵力究竟是多少?对此能作直接回答的只有《圣武记》与《清史稿》两部书。今引之如下: 《圣武记》卷二《康熙戡定三藩记上》云:“三桂藩属五十三佐领,绿旗兵万有二千,丁口计数万。”《清史稿·吴三桂传》所记与《圣武记》略同,不过可与《圣武记》互相补充。其云:“三桂所部五丁出一甲,甲二百置佐领,积数十佐领。……三桂疏请部勒降兵,分置十营,营千二百人,以降将为总兵。”  相似文献   

18.
吕蒙读史     
吕蒙是三国时期孙吴的主要将领,名列“孙吴四将”(即周瑜、鲁肃、吕蒙、陆逊)之一。他以谋袭关羽,夺取荆州的成功,使魏蜀吴政治版图显著改变,为孙吴的国家安全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关羽败死之后,刘备集团一蹶不振,正如明代学者胡应麟所说:“余读陈寿书,至关忠义之走麦城,未尝不掩卷三叹也。盖汉事至斯,遂无复可为者矣。”(《关忠义》,《少室山房集》卷九六)吕蒙因此封侯,又得“赐钱一亿,黄金五百斤”(《三国志·吴书·吕蒙传》)。后人评价吕蒙,认为他是“出贫贱而勋伐甚”的杰出人物的典型(《新唐书·魏元忠传》)。杜甫有《公安县怀古》诗:“…  相似文献   

19.
沅陵乡话声母的历史语音层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话 ,有人称作瓦乡话 ,“瓦”即“话” ,是“讲乡话”的意思。沅陵乡话和王辅世先生 (1982、1985)调查的湖南泸溪瓦乡话属于同一种汉语方言 ,统称“乡话”。乡话主要分布在湖南沅陵县西南部以及溆浦、辰溪、泸溪、古丈、永顺、大庸等地与沅陵交界处理 ,在《中国语言地图集》里 ,乡话被列为未分区的非官话汉语方言。乡话形成的历史悠久。今天的乡话区大概是古代五溪蛮的居住中心 ,《后汉书·南蛮西夷列传》注 :“干宝晋纪曰 :武陵、长沙、庐陵郡 ,盘瓠之地也 ,杂处五溪之内。”今乡话的分布区在古武陵郡内。五溪蛮居住地很早就和中原文化发…  相似文献   

20.
公元前三世纪末至公元五世纪初的汉、晋时期,称今云南、贵州及滇、川、黔、桂连接地带的各兄弟民族为“西南夷”。“西南夷”中的民族成分是复杂的,而《史记·西南夷传》郤说“西南夷”各族“皆氐类也”。即皆为出自氐羌系统的民族。这只能理解为出自氐羌系统的民族在“西南夷”中占大多数。公元前二世纪末,汉武帝开始在“西南夷”地区正式设置了郡县,并把一些汉族人口从内地迁至“西南夷”中进行屯垦。往后,这部分汉族人口逐渐与一些土著的兄弟民族相融合,使部分兄弟民族的情况有所变化;同时内地汉族对“西南夷”的了解也逐步深入,有关的记录逐渐增多。把先后的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