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宁坤 《学理论》2012,(13):163-165
针对当前高校普通党员主体意识不够强、对学校党的民主监督不够积极的现象,从管理学角度分析其原因一:党员行使民主权利成本太高因而没积极性;原因二:有的"一把手"决策时"定调子"而使党员监督虚化,以至于党员放弃监督权利。提出加强党内民主建设之对策;加强对教职工党员的情绪管理的对策;实行"一把手"末位发言制和决策权力分化;务必使党内监督机制法制化;解放思想,鼓励党外建言献策的五条对策。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作为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来加以设计、实践,不仅形成了系统的协商民主理论,而且进行了高水平的制度化建设,使协商民主从理念转变为制度实践,成为中国政治发展的优势之一。之所以如此,在于中国具有发展协商民主的三个有利条件:一是协商是中国日常生活和政治运行的基本理念。中国人在处理日常生活关系中,推崇商量、协调、调节,讲究"和而不同"、"和为贵";在政治运行中,强调决策前的沟通、协调,寻求最大的利益共同点。这是协商民主生长发育的天然土壤。在这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5,(30)
所谓"一把手"是指在一个领导班子中居于首位的负责人。"一把手"居于举足轻重的位置,如果"一把手"腐败,会给党和人民造成严重的危害,甚至可能影响一个地区、一个部门的风气。但对"一把手"实施有效监督也存在着一定困难。为促使"一把手"正确行使权力,就要不断加强廉政教育,也需要上级部门和职能部门实施有效的监督,建立并落实"五个不直接分管制度""会议决策末位表态制度"等等,从多层次入手,使监督有效。  相似文献   

4.
正为了防止公共权力运行过程中的异化现象,政治行政改革的首要任务是要防止制度漏洞所引发的腐败,是用民主的办法扎紧"制度的篱笆"。换句话说,为了防止权力异化和腐败,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设具有首要意义。预防腐败或权力异化的制度改革、民主制度建设很重要,这也是全社会上上下下形成的"基本共识"。即要从根子上解决中国转型社会所出现的矛盾和问题,限制和制约公共权力,防止权力异化和腐败对国家民族造成重大伤害,  相似文献   

5.
新时代全面净化政治生态可从主体性、客体性、目的性三重维度入手:一是匡正权力主体性,让权力运行合乎工具性、价值性边界,这是全面净化政治生态的重要基础;二是约束客体性,清除权力运行中的干扰与障碍,这是全面净化政治生态的有力保障;三是抑制公权异化,推进思想治党和制度治党形成合力,这是全面净化政治生态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6.
公共权力异化及其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维新 《行政论坛》2011,18(2):9-14
腐败是现代民主政治的"毒瘤",腐败的实质是公共权力异化。权力腐败与公共权力异化互为表里。消除腐败,就必须有效治理公共权力异化现象。有效治理公共权力异化是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工程,既要科学设权,从源头上加以治理,又要改良权力运行的土壤,建立有效的治理机制,更要加强权力主体的自身建设。消除腐败,防止公共权力异化,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呼声,也是我国构建和谐政治体制,建构和谐的权力运行机制的根本前提。  相似文献   

7.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实行的"普选制""三三制"、民主监督及法律法规等,都是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创造。党中央和边区政府总结人民群众的创造,并将其规范化、制度化,运用于边区的民主政治建设,使边区成为抗日和民主的模范区。中国式的民主路径就是中国共产党贯彻群众路线的制度安排与行为模式。陕甘宁边区的民主政治建设本质上是一种中国共产党"授权给群众"的制度安排,也是中国共产党在边区政治治理中贯彻群众路线的行为模式。  相似文献   

8.
村民自治是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改革的重要内容,其改革的成效与影响,对于促进基层民主政治体系建设必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意义。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于制度缺陷和社会、历史以及具体实际情况等各方面的原因,村民自治的基本内容不同程度上缺失甚至异化,民主精神没有得到真正的体现,村民自治的效果与预期目标相背离,出现所谓"空洞化"现象。明确村民的自治主体地位,强化村民自治的自主性,建设村民民主协商管理决策体系,是克服"空洞化"现象,发展村民自治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9.
让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既可以维护公众的环境公共利益,又可以改变政府决策品质,促进民主政治的发展,减少政府决策失误的可能性及由此带来的环境生态利益的损失,使各种相互冲突的利益得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得以和谐。完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环境社团制度、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批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法律责任制度,促进公众参与,是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根本路径。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发展奇迹和政治稳定奇迹,充分证明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强大生命力,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巨大优越性。而国家治理体系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从党的领导的角度来审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现,它内蕴三项民主制度,与党的根本活动方式相关的民主制度即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一种"多党合作"而非"多党竞争"制,充分证明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有效、管用性;与群众路线相关的民主制度即协商民主制度,它与选举民主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充分证明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广泛、真实性;与党的根本组织原则相关的民主制度即民主集中制,充分证明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有力、高效性。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关键是要增加和扩大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优势和特点。  相似文献   

11.
扩大干部选任中的民主是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目标。但如果只注重民主的量的扩大,而忽视民主的质的改善,就可能陷入"恶质民主"的泥淖。近年来,随着我国干部选任中的民主因素的增多,干部选任的民主质量也得到了明显提升。但在多种因素交互作用下,当前提升干部选任的民主质量仍然面临多重困境,主要表现为:政治生态文化亚健康的负面影响、改革创新与既有制度间多重张力下的"试点锁定"、重实质轻程序思维下的民主运转难题,以及"人走政息"和高运行成本导致的可持续性困境等。  相似文献   

12.
通过法治建设来推动政治发展,能促进政治权力运行的制度化、程序化,使民主所需的规则和程序得到严格的遵守,使政治冲突通过公认的规则和程序和平解决,为民主政治发展以及制度的演进提供稳定的秩序.中国的民主政治发展需要在法治的基础上进行,通过法治来保障政治发展的有序性和制度演进的成果.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现阶段,深化政治体制改革,要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本质特征和科学内涵相吻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本质特征:即,共产党领导是前提,人民当家做主是基础,依法治国是保障,以人为本是主线.其本质特征也决定了这一新型民主政治发展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可以概括为"四大民主",即:以选举民主为主要标志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协商民主为主要标志的政治协商制度,以直接民主为主要标志的群众自治制度和以党内民主为主要标志的政党政治制度.政治体制改革的现实任务是:以扩大执政党党内民主为目标,进一步深化党的领导体制、执政方式、组织制度和干部制度改革;以建设服务型公共政府为目标,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以坚决抑制和清除权力腐败现象为目标,进一步深化权力运行体制改革;以丰富民主形式、发展政治参与为目标,进一步深化政治运行机制改革;以规范社会成员政治行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进一步改造小生产社会政治心理.  相似文献   

14.
九江市着力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在全市范围积极推行村级党务、村务由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会议分别投票表决的"两重两轮"投票制度,该制度是扩大公民有序参与的有益尝试;构筑了党群联动的有效机制;是基层决策制度化、规范化的积极探索;是"阳光决策"的典范,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5.
美国两党制实际运作逻辑表明,其两党竞争体制下的"金钱政治"维护富人利益,"否决政治"阻碍有效治理,"短视政治"挟持国家利益,精英政治偏离民主精髓,两党竞争也未必等于民众真正受益。相比之下,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在力量凝聚、利益整合、决策优化、民主推进等方面取得了绩效上的创造性成就,我们理应坚定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自信。  相似文献   

16.
"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保障。"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重大任务,这表明我们党已经找到了让民主在中国更加有效运转的新路。这条民主新路就是从作风民主走向制度民主,从实质民主走向程序民主,从不受宪法和法律约束的所谓"大民主"走向法治民主,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法治化。制度民主、程序民主和法治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的最终目标。加快推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需要从我国民主政治现实出发,循序渐进,区分长期目标和中近期目标。长期目标是建设高度民主的国家政体和健全成熟的法治民主,中近期目标是积极推进国家治理层面的民主和法治。具体路径是将政策过程中的民主作风上升为民主决策的制度和程序,积极发挥已有的民主机构在立法和行政决策中的作用,大力发展党内民主和党内法治,健全完善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强化法治对民主的保障和约束作用。  相似文献   

17.
民主集中制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领导制度和组织制度,切实保证这一制度在决策层面的有效运行,是发展党内民主、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的重要内容。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宏观背景,对决策视野下民主集中制运行的有效路径进行研究,既有理论意义也有现实意义。本文从规范和经验的双重视角对此展开分析,并提出如下路径:1、逻辑基点:切实塑造代表大会的法理权威;2、机制建构:充分释放全会的决策效能;3、结构优化:科学规范决策集体的产生方式;4、技术保障:合理构建制度化的技术与程序规制;5、心理调适:不断开发集体决策的政治折冲效应。  相似文献   

18.
李俊  张英 《理论视野》2020,(8):14-19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人民政协的成立及运行实践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了政治基础与制度保障,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内在的契合性。人民政协独特的政治制度特性,有力地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发展。它作为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凝心聚力;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为政党和谐提供重要保障;作为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为党和国家民主科学化决策提供平台。  相似文献   

19.
延安时期党内民主运行的突出特点是注重平等协商,广泛征求意见;民主氛围浓厚,党内经常争论;坚持集体领导,投票作出决议;强调"四个服从",坚持"四个尊重"。这启示我们,新时期推进党内民主建设,要正确处理党内民主与集中统一的关系,把党内民主贯穿于领导机构的产生、领导权力的授受和决策监督的全过程;正确处理领袖作用与集体智慧的关系,坚持集体成员平等讨论、防止出现特殊党员和个人决定重大问题;正确处理民主素养与制度运行的关系,通过培养先进的民主文化,提高民主集中制的执行力。  相似文献   

20.
作为现代民主政治的中国标准,"八个能否"既是对现代国家政治制度的深刻反思,也是对西方自由民主的有力回应;既是对我国民主政治发展历程的经验总结,也是目前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方向。它从政治正义的三个层面,即政治竞争的机会公平、政治参与的权利公平以及权力运行的规则公平,反映了现代民主成长的一般规律。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中国政治实践通过政治正义的三种实现形式——民主、束权和法治以实现"八个能否"的标准。具体而言,是以协商民主扩展和深化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形式,以完善民主集中制、巡视制度与人大制度加强了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以落实法治原则的细节、阐述依法治国与宪法和党的领导的关系推进了民主政治的法治化。由此,在政治理论与政治实践之间形成了自洽的、一以贯之的治国方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