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侦查取证中欺骗与引诱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按照龙宗智教授对侦查活动的划分,可分为回应型侦查与主动型侦查两种类型。前者是对犯罪的回应,即先有犯罪行为,后有侦查工作,这是犯罪侦查的主要方式;后者是针对正在进行或者将要实施的犯罪,采用监控以及诱导的方式进行的侦查活动,是犯罪侦查的特殊方式。在回应型侦查中,犯罪行为已经发生,欺骗与引诱以犯罪嫌疑人为对象,主要在讯问过程中实施。在主动型侦查中,带有欺骗与引诱性质的活动主要有两种,即诱惑侦查与卧底侦查。  相似文献   

2.
卧底侦查是秘密侦查中的一种,对于侦破有组织犯罪及"无受害人犯罪"具有显著效果。但由于实践中卧底侦查常常出现破坏法制、侵犯人权的后果,因此其存在、使用的正当性遭到了公众的质疑。很显然要保证侦查机关在实施卧底侦查时具有正当性,就必须在理论上具有坚固的法律基础。  相似文献   

3.
卧底侦查是指有公务员身份的警察.为了瓦解组织犯罪而化名潜伏到犯罪集团里的侦查活动。与卧底侦查相关的概念有诱惑侦查、卧底人、线人等。诱惑侦查俗称"钓鱼",是指侦查机关为逮捕犯罪嫌疑人,以实施某种有利可图为诱饵,暗示或诱使其实施犯罪,待犯罪实施时或结果发生后,拘捕被诱惑者。卧底人(又称普通卧底者)是指没有公务员警察身份的人,以自己的真实身份  相似文献   

4.
卧底侦查是打击毒品犯罪,涉黑性质犯罪和其他组织严密以及无被害人犯罪的有力工具。卧底侦查人员的犯罪问题是卧底侦查中会出现的特有犯罪现象。对这种犯罪现象应该如何看待,本文试从犯罪构成理论和期待可能性理论角度来说明。  相似文献   

5.
美国美国的这两种侦查手段是作为必要的侦查程序在联邦调查局(FBI)、司法部毒品取缔局(DEA)、美国海关等侦查机关采用的。卧底侦察的目的,除了探明毒品犯罪组织与毒品交易的内幕之外,还要掌握非法收益的流向、特定不法财产来源等。美国警察通常采用的手法是以长期对贩毒者提供渐增的毒品交易量为诱饵,在全面掌握其交易网之后将其一网打尽。卧底侦察由于实施时间大都比较长,因而不仅要有足够的资金保障,而且侦查体制要十分缜密。这项工作对卧底警探的要求也较高。通信侦听虽然已由美国联邦犯罪取缔法明确规定,但是使用仍需经法院批准。通信侦听分为两种:一是监听,二是窃听。新加坡新加坡毒品交易的控制通常由中央缉毒局(CNB)与国外警察机关联合行动。CNB曾于1998年与澳大  相似文献   

6.
顾肖荣 《法学》2007,(6):139-149
以委托理财形式出现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违规披露重要信息犯罪和操纵证券市场罪,“老鼠仓”中的违规运用资金罪,以代理非上市公司股权并引诱交易形式出现的非法经营罪或职务侵占等犯罪都在目前的金融领域经济犯罪中呈现新形态,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7.
组织卖淫罪和引诱、容留、介绍卖淫罪同为淫媒犯罪,由于具有相同的犯罪客体,特别是犯罪手段上的一些"重合",使得一些司法机关在司法实践过程中,容易将这两种犯罪混淆。特别是容易将引诱、容留、介绍卖淫罪误判为组织卖淫罪,因此对这两罪加以正确区分对于贯彻我国刑法的罪刑法定原则以及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论卧底侦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杨明 《现代法学》2005,27(5):55-59
卧底侦查是强制侦查中的一种,与诱惑侦查同属于化装侦查。卧底侦查是对付重大的有组织犯罪的有效手段,也是最后的侦查手段。由于卧底侦查副作用明显,我国又没有相关法律规定,而实践中的适用又因有组织犯罪的猖獗而无法回避,对卧底侦查法理根据的探讨,关于卧底侦查具体法律规定的讨论,就为未来的立法和当前的侦查实践所需要。  相似文献   

9.
卧底侦查概念辨析卧底侦查是不同于普通侦查模式的一种侦查方式。一般的侦查是侦查主体自己去寻找并分析犯罪证据、收集犯罪线索从而破获案件。而卧底侦查则与诱捕有关,常常要利用秘密提供情报的其他人。因此,卧底侦查与侦查诱饵、线人等秘密侦查手段相似,但又不同于侦查诱饵和线人。侦查诱饵又称为“诱惑侦查”、“警察圈套”、“侦查陷阱”,它是指侦查机关为逮捕犯罪嫌疑人,以实施某种行业有利可图为诱饵,暗示或诱使其实施犯罪,待犯罪行为实施或犯罪结果发生后将其拘捕的特殊侦查手段。根据被诱惑者在被诱  相似文献   

10.
法治国视野中的卧底侦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面对犯罪形态的不断升级和犯罪能量的不断加剧,卧底侦查作为一种超常规的犯罪侦查方式,已成为刑事政策学、刑法解释学及刑事诉讼法学上的重大课题。本文基于刑事法治的立场和刑事一体化的视野,探讨了法治国中犯罪对抗的应有底线和卧底侦查发动的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分析了卧底侦查中面临的刑事实体法问题,如陷阱侦查、警察亲自实行犯罪及不阻止犯罪行为等。此外,文章还对程序法上的令状保障、出庭作证及证据效力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价值冲突的权衡与选择——论卧底侦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艳 《犯罪研究》2005,(2):7-12
随着毒品犯罪、有组织犯罪和恐怖犯罪等的增长以及由于这类犯罪自身的隐蔽性、组织性,卧底侦查作为一种特殊的秘密侦查手段,在实践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运用并备受关注。然而,由于立法上的诸多空白,这一领域的很多问题尚在研究之列。在探索中,我们发现多重价值的冲突问题尤为突出。如何在冲突中求得协调和平衡?我们需要在思维调整和制度建设两方面予以努力。  相似文献   

12.
卧底侦查的限制条件□必要性条件卧底侦查是对付严密的有组织犯罪的最有效的诱惑侦查手段,但这种手段的运用复杂性和难度也特别大。因此,在确认有足够的事实依据表明存在有组织犯罪的情况下,其必要性条件除了必须“穷尽其他有效侦查手段,即在当时情形  相似文献   

13.
媒体对犯罪的宣传报道有利有弊,应该辩证看待。在预防犯罪方面媒体起到的积极作用毋庸置疑,但媒体对犯罪的传播作用不容小视。包括为犯罪模仿提供了样本,促进"暴力文化"传播、引诱青少年犯罪等。防止犯罪传播应加强媒体工作者队伍建设,转变传统报道方式,建立审查监督制度。  相似文献   

14.
论卧底侦查争议问题及其法律规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蔡杰  严从兵 《现代法学》2003,25(3):99-103
随着我国诉讼观念的更新和诉讼模式的转变 ,卧底侦查暴露出来的问题日益为大家所关注。作为一种谋略 ,“卧底”在我国刑事侦查学中历史悠久且应用广泛。然而 ,就其法律规制问题学界存在诸多争议 ,焦点集中在卧底侦查的理论基础与卧底警察“侦查行为”性质评价方面 ,而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有赖于具体的立法规制  相似文献   

15.
恶势力犯罪概念和法律适用问题恶势力犯罪不是法律概念从1983年我国开始"严打"斗争到2006年初,恶势力犯罪一直被列为全国"严打"的重点对象之一。但迄今为止,我国刑法典从未把恶势力犯罪作为一个法律概念予以明确规定。所以,恶势力犯罪不是一个法律概念,而是刑事政策概念。同时,恶势力犯罪的概念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并公认的定义。什么是恶势力犯罪?全国打黑办《全国打黑除恶专项斗争"恶势力"战果统计标准》规定为:犯罪嫌疑人5人以上(含5人),在一定区域或行业内,多次(一般为5次或5次以上,其中至少有3起构成刑事案件)采取暴力、威胁、滋扰等手段,实施敲诈勒索、强迫交易、欺行霸市、聚众斗殴、  相似文献   

16.
李敏 《中国审判》2012,(7):64-66
2012年5月22日,最高人民法院召开了《关于办理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内幕交易解释》)的新闻发布会。《内幕交易解释》是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针对证券、期货犯罪出台的第一部司法解释,总共11个条文,已于6月1日起开始施行。"两高"为何出台该司法解释?该司法解释着重于解决哪些具体的法律适用问题……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于近日采访了最高人民法院刑二庭庭长裴显鼎。记者:请您介绍一下《内幕交易解释》的出台背景?裴显鼎:近年来,随着我国证券、期货市场的飞速发展,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犯罪案件呈逐年增多发展态  相似文献   

17.
卧底证人是指为预防和控制犯罪,改变身份或隐藏身份资料,渗透到犯罪群体内部,搜集能够证明该群体犯罪事实的证据,从而在法庭上作证、指证犯罪的人。因此对他们的保护也应当高于对一般证人的保护。  相似文献   

18.
组织、强迫、引诱、容留、介绍卖淫罪是我国刑法分则在“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一章中专节规定的一类犯罪。在这类犯罪中,组织卖淫罪和强迫卖淫罪罪质的差异应该在司法中得到体现,引诱、容留、介绍他人卖淫罪仍然要严格遵循刑法的基本原理,区别罪与非罪,而将同性性交易作为这类犯罪的犯罪对象时,不能不考虑与其他刑法规范的协调。对于传播性病罪尚不宜扩展其行为方式,也不能把传播艾滋病纳入传播性病的范畴,故意传播艾滋病的刑事责任问题需要从立法上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9.
云计算专利大多是方法专利,且这些专利方法通常需要多方参与,并具有跨国实施特点。目前美国云计算专利侵权纠纷的焦点集中于以下这个问题:即在多个独立主体共同实施云计算专利全部技术特征的情况下,云计算服务提供商是否构成引诱侵权?在这个问题上,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通过对  相似文献   

20.
随着国内辩诉交易第一案———牡丹江铁路运输法院就被告人孟广虎故意伤害案的审结,在中国刑事司法实践中首次亮相的"辩诉交易"日益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自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犯罪数量一直呈上升趋势,而我国刑事诉讼资源并没有太大增长,所以,犯罪数量与司法资源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我国刑事诉讼的主要矛盾。首例辩诉交易的诞生,显示了辩诉交易制度在我国移植和应用的生命力。那么,我国究竟是否应该引进辩诉交易制度?我国现有的制度环境是否有适合辩诉交易制度生存的土壤呢?本文对此作了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