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按照中央和四川省委的要求和部署,立足近年来成都市农业转移人口吸纳规模较大的发展实际,成都应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本文建立了关于"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分析框架,通过详细的图表阐释了新世纪以来成都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的总结与展望,分析了外来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面临的物质、权利、人力和社会等资本困境。在此基础上,文章初步明确了未来一段时期成都市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基本思路,并从着力"破解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资本困境"和"扩大城镇空间容量"两大问题入手,提出了成都市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贵州农业转移人口个人资产的极度贫乏,是农业转移人口难以实现市民化的最大障碍之一。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城镇资产建设既是克服这一障碍的基础,又有利于贵州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鉴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对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城镇资产建设的重要意义,有针对性地提出农业转移人口城镇资产建设制度的总体战略框架和贵州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构想与对策。  相似文献   

3.
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化中的角色举足轻重,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有利于新型城镇化发展目标的高质量实现。土地承载着物质保障和情感依附功能,是农业转移人口留置于农村最重要的资源。生计资本是生计活动的基础,是在城镇稳定居住的决策基础,也是农地政策对农村家庭禀赋提升的结果。因此,农地政策作为生计系统的外部因子对于市民化决策的影响可能隐含着"农地政策回应→生计资本→市民化意愿"这一因果链条。本文采用11个省份开展的"全国百村农业转移人口调查"数据,分析了农业转移人口农地政策回应、生计资本现状及市民化意愿选择之间的关系,探索农地政策回应、生计资本影响市民化的具体路径,最终得出结论并提出对策建议。研究发现:(1)农业转移人口对农地政策回应程度较高,农地流转参与经历对于市民化选择有较强的促进作用。(2)多数农业转移人口具有定居城镇的意愿,自然资本发挥推力作用,社会资本、物质资本、金融资本拉力作用显著。(3)在农地政策回应、生计资本与市民化意愿的影响机制上,农地政策回应通过促进农业转移人口社会资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对市民化产生正面影响。研究的可能性贡献在于证明了政策回应、生计资本和市民化之间的因果链条;强调了农地政策在推行过程中要及时关注政策执行细节及反馈,适当的政策引导将保障低生计资本群体的发展权利,促进高生计资本群体的城镇生活取向;提出农地政策、农村人力资本开发和住房政策之间需要进行有效的契合,以更好地弥合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不想"和"不能"之间的差距。  相似文献   

4.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近年来政府和学界普遍关心的议题。以其基本内涵、演进过程和主要模式等本源性和学理性问题为出发点,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与"农民工市民化"的差别加以厘定,指出前者覆盖的人群具有多样性,而后者所指单一;提出市民化是客观与主观、个体与群体多面向的合体,具有公民资格、市民权利、行为模式和价值取向四个维度;市民化需经历脱域、并入和嵌入三个发展历程和伪市民化、半市民化和市民化三种主要模式;因"农村转移人口"表达的意涵更为自洽,建议将"农业转移人口"替换为"农村转移人口"。  相似文献   

5.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一个基本问题是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均等化,而现行财政体制由于存在异化效应无法实现公共资源和服务在流动人口和城市人口之间均等配置。"公共服务责任分工—地方政府财政能力和意愿—转移支付效果",这个三位一体的制度框架,构成了阻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障碍。要破解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困境,就应该完善现行财政体制,使之适应人口流动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倾向不一,大多数愿意市民化,但也有部分人热情不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主要有三大障碍。一是素质技能低下,就业选择空间有限;二是收入相对较低,购买不起商品住房;三是制度改革滞后,城市公共服务缺失。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要积极采取相应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7.
了解城市居民眼中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有助于采取相应的措施规避社会风险,避免对新型城镇化进程产生不利影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给城市居民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权益挑战,城市居民对此抱着期待与忧虑并存的复杂心态。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政策制度障碍、城市发展水平限制、城乡文化差异以及"城里人心态"与"小农意识"作祟等。必须从革除体制弊端、完善城市功能、盘活农村资产、搭建交流平台及关注弱势群体入手改进,方能摆脱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给城市居民带来的顾虑,进而抓住历史机遇实现"新老市民"的发展共赢。  相似文献   

8.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一个综合的社会转型过程,关系到经济发展模式、社会结构、法律体系、政府体制、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大转变,有必要将宏观思考与微观分析、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结合起来进行考察。市民化一方面有确定的内容,另一方面又随着时代的发展被不断赋予新的内涵。今后应对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理念与路径、法律保障、政府保障、社会保障、经济保障五个方面进行重点研究。  相似文献   

9.
农村人口外出务工定居城镇是推进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农村"三分离"现象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亟待解决。必须深化改革,加快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吸纳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务工市民化,同时构筑保障体系,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0.
当前,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的核心内容,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法律政策对于包括城镇化在内的各种社会发展进程始终具有主导性作用,现行土地、户籍、就业、教育等方面的法律政策中一部分内容存在阻滞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作用,必须消除这些法律政策桎梏,为下一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打开空间。  相似文献   

11.
主持人按语:2014年我国已有2.69亿农民工工作、生活在城市,却徘徊在城市大门之外。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战略要求。随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把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重要任务抓实抓好"。李克强总理在主持召开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调研工  相似文献   

12.
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我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重要任务。当前我国存在着农业转移人口“半城市化”突出、科层治理体系碎片化以及治理主体单一化等问题。以协同集成推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应进一步健全信息共建共享机制、提升多主体资源整合的效率机制、完善统一的社会保障机制,并建立协同集成效果的绩效评估机制,聚“分力”为“合力”。  相似文献   

13.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既是新型城镇化的首要任务,也是牵动农民、市民、企业和政府各类各方利益格局的重大问题;它既会给各类利益主体带来利益增进效应,也会引发各类利益主体的利益冲突效应。只有全面认识和深刻把握由此产生的利益效应,以利益最大公约数构建一系列的利益协调机制,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才能更加积极稳妥、更加富有成效。  相似文献   

14.
中国当前仍处在传统城镇化向新型城镇化转型期。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任务。解析传统城镇化向新型城镇化转型期面临的新发展阶段的新特征以及转型期的过渡性特征及困境,有利于在新历史条件框架内生成相应的制度供给,加快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传统城镇化向新型城镇化转型中的过渡性特征集中体现在转型路径的空间分岔,其形成有深刻的政策背景和制度支撑:一是土地财政体制对经济弱势的农业转移人口的“推力”;二是超大城市对农业转移人口的“隐形排挤”;三是现行政策下中小城镇“拉力”不足;四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预期不确定。城镇化路径的空间分岔造成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两大新困境:一是背离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核心”的应有之义;二是中小城镇人口结构失衡,发展后劲不足。为此,必须积极寻求破解路径,聚焦“增权赋能”的理念和目标深入进行各项相关制度的供给侧改革。  相似文献   

15.
在十八大政治报告中,党中央首次提出“市民化”概念。农民工融入城市,“化”为市民,是我国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一种势不可挡的历史必然,它对于加快城镇化进程,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高中国城镇化质量,意义重大。更事关国家的文明程度、制度完善,社会的和谐、稳定与进步。要通过制度创新和顶层设计来推进农民工的市民化,使他们有序、和谐地融入城市。  相似文献   

16.
系统梳理国外学者关于农业人口迁移问题的研究和国内学者关于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研究,分析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的原因、模式、意愿和障碍因素,指出现有研究的特点、不足与展望。  相似文献   

17.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市民化是指包括但不仅限于农业转移人口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实现流入地城市市民的转化。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市民化,有助于充分实现城市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助于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战略。基于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市民化进程中既面临着与普通流动人口共性的障碍问题,也存在着一定的特殊障碍,因此在实践中表现为市民化和社会融入的难度更大。其市民化障碍突出表现在城市制度和政策障碍、城市管理者理念障碍和其自身因素障碍。政府应承担起应尽的责任,扮演其市民化进程中的主导角色。在新型城镇化战略指引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市民化的推进路径不仅要依靠制度层面的改革和突破,更重要的将有赖于政府、社会和企业各主体的协同支持。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取得了显著成就,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战略途径。城镇化本质上是人类现代化的过程和结果,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城镇人口比重的变化,而是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促进农村人口有序转移,使其真正融入城市,事关全球五分之一人口的生活品质,其影响力和意义不言而喻。本文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角度,探究城镇化与人口发展的相互影响,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业转移人口难以融入城市社会成为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让农民工在户籍所在地实现"就地市民化"成为有效途径。要逐步调整城市发展布局,科学编制城市发展规划;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农业企业逐步改变农民生产和经营方式;推进"城中村"的改造,有序引导村民逐步进行城中村建设,变"村民"为"市民"。  相似文献   

20.
声音     
《人事天地》2014,(10):4-4
<正>新型城镇化贵在突出"新"字、核心在写好"人"字,要以着力解决好"三个1亿人"问题为切入点。要公布实施差别化落户政策;探索实行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允许地方通过股权融资、项目融资、特许经营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拓宽融资渠道,提高城市基础设施承载能力;把进城农民纳入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不能让他们"悬在半空"。各地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在"十三五"时期重点向中西部倾斜;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在有条件的地方设立国家级产业转移示范区,鼓励东部产业园区在中西部开展共建、托管等连锁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