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社会现代化的重要阶段性任务,是在不同区域的互动中全面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过程。内源现代化和外源现代化作为分析不同国家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方式的特定范畴,同样适用于对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经济结构和化传统不同的各个地区现代化过程的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区域发展是在经济与化的互动中实现的。只有把先进化融入内源现代化中,实现化创新,才能形成区域发展的化优势,形成社会现代化的内在生长力。  相似文献   

2.
理解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需要坚持三个维度,即:"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者,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学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这三个维度分别论述了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如何科学评价中国传统文化、如何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三个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使二者辩证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之中。  相似文献   

3.
“小康社会”是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新概念,邓小平“小康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是对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和“三步走”战略的重大发展。  相似文献   

4.
党推进理论创新的过程是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提供群众基础和历史基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新的理论成果以中国气派和中国特色。具体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理论创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培育文化土壤、凝聚民族力量和增进价值认同。中国共产党人一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定继承者和积极弘扬者,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积累了宝贵历史经验,为新时代继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提供了借鉴和遵循。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近代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为现实政治活动提供合法性依据为基本功能的经学,是造成马克思主义迟迟未能被引入的主要障碍.五四新文化运动使经学最终瓦解,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迅速传播提供了重要前提.然而,传统经学的思维方式仍长期存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带来了某些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6.
历史证明,近代以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是中国社会发展客观实践的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扬弃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7.
李琳 《学习月刊》2011,(12):43-44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内在的灵魂和血脉,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是中华儿女和睦相处、携手发展的共同精神家园,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更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党历来的文化主张。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1]  相似文献   

8.
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课题。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这一重要内涵在今天并没有得到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界的普遍认可,原因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9.
"六大原则"指明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力量,凸显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方式,揭示了全面建成小康的内在动力,明确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外部保障,构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格局,强化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政治保证,是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准则。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思想主要渊源于马克思主义,同时与中华民族思想文化传统有着渊承关系。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思想发展主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马克思主义与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1.
卢泰 《新长征》2006,(7):20-21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完美结合,在每一对荣耻中,都蕴涵着深刻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12.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刘少奇作为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与他刻苦学习马列主义理论密不可分,也与他对于中国文化有着精深的把握密不可分。中国传统文化与刘少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具有以下关联: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淫和新式文化的熏陶共同作用,为刘少奇形成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的复合型知识结构奠定了基础;刘少奇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选择,本质源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国天下的责任意识,直接体现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经世致用学风的复兴;刘少奇在中国传统文化滋养下所形成的个性特征与工作作风,使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具有理性取向与务实风格。  相似文献   

13.
传统中国乃伦理社会,儒家伦理思想占统治地位,“德”、“札”遂成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基石。“德”、“礼”不仅是法律制定和执行的依据,而且法律的内容也大多关乎“德”、“礼”。“德”、“礼”的这种主导地位,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体现一定的阶段性。这种“德”、“礼”主导下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当代中国法制建设仍然从正反两个方面发挥着其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4.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向深层次推进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概念的提出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及其与马克思主义信仰在部分属性上的相通性,使以传统文化为切入点研究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成为可能。以此为视角,在实现路径上,马克思主义主要通过吸取中国传统哲学智慧、创新社会理想观念和吸收民间文化传统三方面来完成。  相似文献   

15.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发展中国先进文化;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主要内容,发展中国先进文化;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推进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以“三个面向”为方向,大力发展中国先进文化。  相似文献   

16.
陈先达 《前线》2017,(2):33-38
中国不仅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还有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在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时期建设的先进文化。我们完全有理由自信,而且应该懂得文化自信不单纯是文化问题,还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复兴。在当代中国社会,要培育人民的文化自信,应继承和发扬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并在创造性转化和发展中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创造出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相适应的文化形态。  相似文献   

17.
18.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价值观念日趋多样化,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中国的传统文化,将受到外来文化的挑战。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特别是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融,或说交汇,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本文试作论述。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基本特征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内容广博,底蕴丰厚,其优秀传统特征有:一是兼容性。同任何成熟的文化一样,中国传统文化也具有融合和吸收外来文化的一面。这种融合和吸收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传统文化主体内部之间的相互融合,例如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之间百…  相似文献   

19.
民主社会主义的“瑞典模式”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因素,传统民族性格、宗教文化和政治文化等为它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文化根基.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而非民主社会主义有其历史必然性.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根基.要注意到中国传统文化本身的复杂性,看到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存在着互动关系,并且要能动地、充分地发掘和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充实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  相似文献   

20.
郭建宁 《共产党人》2011,(Z1):99-101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这一重要论断充分体现了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历史衔接、相互贯通和内在结合,从而使我们今天的文化建设既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又充满时代气息,是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