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公正转型”于2010年正式写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决定,但在气候谈判进程中关注度相对有限。202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7届缔约方大会正式授权建立“公正转型路径工作方案”新议题(1),标志着全球气候治理进程对“公正转型”问题的关注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也为“公正转型”问题的磋商和开展合作行动提供了更高的平台。“公正转型路径工作方案”议题谈判呈现如下共识与挑战:一是建立“公正转型路径工作方案”新议题是全球通往碳中和进程中对各国转型需求的回应,也将促进全球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和全球低碳转型发展进程;二是虽然各方已就授权建立“公正转型路径工作方案”达成一致,但就工作方案的关键要素、工作方式、主要工作领域等问题存在不同理解;三是工作方案在与“应对措施论坛”议题合并、是否开展具体示范或国际合作行动、是否建立独立资金机制等问题上存在分歧。通过整理各方立场、分析新议题谈判趋势和挑战,为我国参与议题谈判和推进“公正转型”问题国际治理进程提供了启示:重视“公正转型”问题,积极参与推动新议题构建,发挥建设性作用,该议题也可以成为我国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引领全球环境治理进程的重要抓手...  相似文献   

3.
中国式现代化城市治理,是以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为依托,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论述为引领,以中国城市治理的生动实践为基础,探索形成旨在推动和保障中国式现代化目标行稳致远的独特新型城市治理模式,既有与全球所有城市相同的治理特征,更具有基于中国国情、体现时代特征、彰显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鲜明特色。在中国式现代化推进过程中,城市治理实践在公共服务供给、治理体制运行、城市结构分异、民众公共意识、风险韧性治理、城乡跨域协同等方面面临问题与挑战。因此,中国式现代化城市治理应以推动特大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为引领,着力构建完善以系统化、融合型党建为引领的城市治理新体系,通过政社合作共治和上下结合的社会化评价模式,推动实现包容共富型治理、整体性治理、数字智慧治理以及德法共治的融合治理。  相似文献   

4.
格拉斯哥会议是继2019年马德里会议后举行的第一次正式气候谈判会议,也是美国重返《巴黎协定》后参与的第一次谈判会议,在多方共同努力下,格拉斯哥会议取得了实质性进展,达成了《格拉斯哥气候协议》,在适应资金、碳市场、1.5℃目标以及退煤等问题上达成了广泛共识,同时也开启了《巴黎协定》全面实施的进程。本文梳理和分析了格拉斯哥会议后全球气候治理的新格局、特征和趋势以及对我国可能产生的影响,并就我国应对新形势、参与全球气候治理进程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全球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中国也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最大受害者之一。由于成本和收益分担不均等问题,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治理面临很大困难。总体而言,减排的成本损失有限,但收益显而易见,而不减排的成本却相当高昂。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应调整其经济结构承担减排义务。中国有能力也有必要积极参与减排,应对气候变化,为世界做出绿色贡献。  相似文献   

6.
面对气候变化的复杂挑战,从2003年起气候变化及与之相关的水资源保护、能源转型等成为上海合作组织关注的重要议题。截至目前,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已经就合作应对气候变化问题达成共识,并采取了针对性措施开展气候行动。在以合作促发展的现实需求和以气候治理增强和巩固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意识的价值需求的双重因素驱动下,上海合作组织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意愿和动力不断增强。但上海合作组织参与全球气候治理也面临内外挑战,气候治理能力不足、利益矛盾与博弈不断、自身机制缺陷、外部力量干扰以及现有全球气候治理体系的不足等对上海合作组织凝聚治理共识、采取有效行动形成制约。这些问题与挑战虽然对上海合作组织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带来一定冲击,但难以抵挡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气候合作的步伐。未来,上海合作组织应多措并举,抓住合作机遇,为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注入上合力量。  相似文献   

7.
周亚敏 《当代亚太》2021,(5):105-135
全球气候善治作为一个全球性目标,是绿色丝绸之路建设的背景和约束条件.与此同时,由于自北向南的碳泄漏问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碳中和进程决定了全球气候善治目标能否如期完成.《巴黎协定》开启的国家自主贡献(NDCs)+全球盘点的混合多边主义模式,为全球气候治理体系中的多元行为体开展治理实验提供了一个包容性制度框架.文章讨论了实现全球气候善治的核心理论要素及架构,归纳出后巴黎时代多元行为体基于不同认知开展的气候治理实验,梳理了全球气候治理理念的转型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全球气候治理的意义.通过论证一带一路开展气候治理实验的条件及方向,探讨了绿色丝绸之路建设的机制与路径.文章认为,绿色丝绸之路建设需要在坚持发展导向的前提下,秉持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探索兼顾增长与减排的现实路径,实现削峰发展和早 日达峰,为全球碳中和进程奠定良好基础,同时,国际社会应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化解国际权力政治对气候议题的牵制.  相似文献   

8.
周逸江 《德国研究》2021,36(3):4-22
一直以来,德国将气候安全主流化作为其对外政策的核心目标之一,积极致力于推动国际层面气候变化安全化的实现.德国作为全球气候治理中的关键行为体,其在气候议题安全化上的行为策略和动因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然而现有研究对德国在气候议题安全化中的角色关注不足,哥本哈根学派安全化理论对安全化主体行动策略和动因的分析也较为笼统.本文基...  相似文献   

9.
全球问题与全球治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全球化的进展,全球问题也随之出现.全球问题具有其本身的特点,给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由于全球问题的性质,造成了公用地的悲剧与集体行动的困境两种现象.解决全球问题,超出了单独一个国家的能力范围,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协作加以解决,从制度上、理念到组织上等各方面进行全面的变革.针对全球问题,国际社会提出了全球治理的概念,本文探讨了全球政治的概念、治理的内涵、全球治理的含义、全球治理的构成因素以及全球治理结构等内容.  相似文献   

10.
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党建创新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稳步推进的重要保障。党建创新的根基在基层,建设社区治理共同体是社区党建创新的重要目标。当前,我国多数城市社区本质上属于单纯的“地域性”社区。要实现由单纯的“地域性”社区,到社区共同体,再到社区治理共同体的转变与提升,须解决目前社区治理“内卷化”引致的治理体系不健全、市民“原子化”引致的居民主体性缺失等难题,对此,推动社区党建的“社会建构”成为必然选择。理解社区的“过程性”特质、正视社区治理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成为社区党建“社会建构”的逻辑起点。以“主体补位”应对社区治理主体不健全,以“社会培育”应对社区居民主体性缺失,构成了社区党建“社会建构”的行动逻辑。  相似文献   

11.
钟飞腾 《东南亚研究》2022,(6):69-95+155-156
美方不顾中国的反对,将中美关系界定为战略竞争。中方目前对此有三类解读,分别是美国误判论、美国地位焦虑论和中美国内治理差异论。本文认为,美国过早地走上与中国的战略竞争之路,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超出了美国对中国发展前景的预期。中国式现代化不是赶超最先进的国家,而是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作为发展目标,形成了一种新的发展道路。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国内发展战略紧密结合,而美国最近十年也正采取服务于中产阶级的外交政策。这一变革在方法上的启示是,中美都需要打破整体主义的思维,重视国内区域间的不平衡发展对对外关系的影响。美方之所以误读中国并产生地位焦虑,其实是将中国沿海地区超常规的发展看作是未来中国的权势地位,夸大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取代美国的意图,美国也没有理解中国反复强调的人均低、总量大的二元特征对外交政策的约束。展望未来,中美都应该看到彼此国内都存在着参与国际竞争较少的地区对本国对外政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在符合中国国情的实践探索基础上形成的新型现代化模式,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深入探讨我国的人事行政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公务员制度是现代国家人事行政的核心,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建设历程,大体上经历了酝酿与探索、建立与实施、法制化建设、深化与完善四个发展阶段。以推进公务员制度建构为基础的中国式人事行政现代化,呈现出党领导的人事行政现代化、学习试验式渐进型的人事行政现代化、政治响应与以功绩制原则为取向的人事行政现代化三大特质。基于中国式现代化视角思考我国人事行政的现代化,更有助于加深对当前深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党的二十大为今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制定了宏伟蓝图。推进中国区域发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区域面貌集中体现了社会现代化水平、区域环境深刻塑造了经济体发展韧性、区域实力高度决定了国家发展潜力。瞄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需要在新时代中国区域经济学的理论指导下,厘清中国区域发展的未来重点任务,以新型城镇化带动中国式现代化,正确认识并深入贯彻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优化区域发展战略顶层设计和区域政策安排。  相似文献   

14.
美方不顾中国的反对,将中美关系界定为战略竞争。中方目前对此有三类解读,分别是美国误判论、美国地位焦虑论和中美国内治理差异论。本文认为,美国过早地走上与中国的战略竞争之路,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超出了美国对中国发展前景的预期。中国式现代化不是赶超最先进的国家,而是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作为发展目标,形成了一种新的发展道路。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国内发展战略紧密结合,而美国最近十年也正采取服务于中产阶级的外交政策。这一变革在方法上的启示是,中美都需要打破整体主义的思维,重视国内区域间的不平衡发展对对外关系的影响。美方之所以误读中国并产生地位焦虑,其实是将中国沿海地区超常规的发展看作是未来中国的权势地位,夸大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取代美国的意图,美国也没有理解中国反复强调的人均低、总量大的二元特征对外交政策的约束。展望未来,中美都应该看到彼此国内都存在着参与国际竞争较少的地区对本国对外政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等作了系统阐述。以此为标志,现代化的中国理论初步形成,并作为重大原创性成果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内涵和全面贯彻这一理论的实践要求,需要从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本质规定入手,牢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根”与“魂”;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理论支撑的高度,来理解党的二十大面向新阶段新征程作出一系列战略布局的合理性和必然性;从塑造中国形象、形成同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的维度,来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实际上为构建中国叙事体系奠定了坚实的政治话语前提。  相似文献   

16.
现代化的“中国样本”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有原则的实践,既具有独特优势,也面临特殊难题。中国式现代化既然是“中国式”的,就自然具有中国特质。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关键是要精准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质。中国式现代化遵循“互鉴性文明”“整体性文明”“竞合性文明”逻辑,超越“单一线性论”,体现了现代化的多样性与“时空压缩”效应;超越“单向度论”,体现了现代化的全面性与“协调发展”效应;超越“国强必霸论”,体现了现代化的和平性与“文明发展”效应。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西方现代化道路不同:从发展进程看,中国式现代化是“并联式”的现代化,而西方现代化是“串联式”的现代化;从建设内容看,中国式现代化是坚持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现代化,是“五位一体”的现代化,而西方现代化特别是早期的现代化则是单维的;从建设成效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超越了西方现代化“串联式”发展逻辑,表现出以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为特征和注重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并联式”发展逻辑。中国式现代化是发展起来的中国对人类作出的创新性贡献。  相似文献   

17.
全球气候外交论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气候外交是指国际社会围绕气候治理展开的外交活动。国际气候外交的行为主体十分广泛,包括联合国、主权国家和非政府组织等。国际气候外交对于抑制全球变暖十分重要,但当前的气候外交面临诸多难题。比如,气候外交遭遇到集体行动的难题,并常常被异化为谋取经济利益的权力外交等。中国的气候外交目前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在国际社会中仍然受到一定的质疑,影响了中国的国家形象。中国必须开展气候公共外交,并在国际责任与自身能力平衡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  相似文献   

18.
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和战略抉择。中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世界现代化潮流相结合,在与世界的良性互动中实现发展。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开展,得益于有利的外部环境,而有利的外部环境是中国通过实行和平外交政策争取到的。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不仅顺利实现了自身的发展目标,使国家由富向强,使人民过上了富足生活,也使世界从中国的发展中受益,通过自身的发展促进了世界的和平发展。实践证明,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正确的选择。未来中国在建设现代化强国的过程中,也将根据党的二十大部署,进一步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引领人类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相似文献   

19.
党的二十大报告聚焦中国式现代化,论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提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作出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分两步走的战略安排,实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新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深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倍加珍惜中国式现代化重大成果,牢牢把握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原则,坚定不移地把党的二十大提出的目标任务与重大决策部署付诸行动、见诸成效。  相似文献   

20.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应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为前提条件,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重要论述。目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翻开了全新的篇章,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特色、发展原则、发展战略,作为文化未来发展、制定政策的内核。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政策有了很大变化并取得了诸多成果,为我们党在新时代文化建设中积累了经验,在此基础上,从时代内涵和价值引领两个方面解读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进一步深化探讨未来文化政策的发展方向:坚持党的领导,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始终;以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丰富中国式现代化时代内涵;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助力共同富裕;深化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优化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加大文物与文化遗产保护,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坚守底线,进一步强调文艺创作的人民性;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进一步夯实文化安全,助力文化强国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