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在一百多年的奋斗征程中形成了坚持人民至上的宝贵历史经验。坚持人民至上在四个历史时期都体现出鲜明的时代主题,且前后相继,不断发展演进。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坚持人民至上的时代主题是彻底扭转中国人民受人欺凌、任人宰割的悲惨命运,实现人民自由和解放。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坚持人民至上的时代主题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为人民谋利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坚持人民至上的时代主题是建设小康社会,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坚持人民至上的时代主题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党的历史上首次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概括了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并将“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置于“六个必须坚持”之首。坚持人民至上是体系严整、逻辑严密、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具有丰富深刻的时代意蕴。  相似文献   

2.
通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笔者深切感受到“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总书记一以贯之的执政思想,既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执政为民的博大情怀,也为做好新时代地方人大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相似文献   

3.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和逻辑必然,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也在一定意义上反映着民主政治建设的程度。无论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还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都服务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与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价值契合、功能适配与路径耦合的相融相通性。全过程人民民主赋能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坚持处理好党的领导与人民主体的辩证统一、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辩证统一、保持定力与改革创新的辩证统一、中央总揽全局与地方谋划一域的辩证统一、发扬民主与科学集中的辩证统一这五大关系。将作为价值层次的民主转化为具体的程序和机制,必须在坚持党的领导这一根本政治前提下,发挥人民主体作用,扩大人民群众有序政治参与,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切实发挥中国之治的显著制度优势,不断提升民主质量和国家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4.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主旨是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把国家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而首要的是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制度优势更好向治理效能转化。人大高效能履职的过程,也就是其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转化的过程,这现实性地要求人大在制度上扮演好“两个角色”,在组织上建设好“四个机关”。上海市人大在推进人民城市治理中依法履职,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形成了引领方向、供给制度、整合民意、保障权益、有效监督等治理效能。这对人大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启示与要求是: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优化制度,坚持凝聚共识,坚持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5.
建构社会治理共同体是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路径,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涵。国家与社会的共同性治理是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核心,其理论内涵包括社会治理的全民性、责任性、组织性、参与性、协同性、体系化和制度化等七个方面。社会治理共同体不会自然而然地形成,需要建构。建构社会治理共同体要遵循科学有效的行动理念和工作方法。共同缔造作为一种理念方法,以共同理念为核心,以创新群众工作方法为基础,以塑造社区公共精神为关键,着力于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有助于推进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建构。共同缔造是地方探索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切入点,其实质是将共同理念贯穿于社会治理的全过程,在塑造共同价值、共同认识、共同责任、共同目标、共同关系和共同行动的基础上推进政府与社会的共同治理,进而形成稳固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共同缔造深刻地体现了社会治理共同体的理论内涵,是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实践表达,是中国式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深刻诠释,具有普遍性的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论和实践论价值。  相似文献   

6.
从科学范畴的角度阐释市域社会治理及其现代化内涵是实现党中央关于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目标的基础。经典社会学中“社会结构论”和“社会主体论”两大流派关于“社会构成”的讨论,为建构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科学内涵提供了启发。市域社会治理体系是建立在纵向层次结构之上,包括横向系统结构及其行动主体相互作用实现治理市域社会的一整套制度安排。在整个体系中,“人”是核心要素。建构现代化的市域社会治理体系需满足纵向层次结构的衔接性、横向系统结构的协同性、社会成员参与的公共性三大目标。相应地,推动市域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需从提升市域社会层级链合能力、市域社会整合能力和居民自治能力三个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7.
党中央高度重视基层社会稳定。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探索建立了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这对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实现了从“粗糙摆平”到“精致治理”的社会矛盾纠纷治理转型,体现了国家治理理念的深刻变化。本文从顶层设计的角度阐释新时代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立的目标,并通过该机制运行的地方实践,呈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治理的总体脉络,为进一步建设成熟和稳定的社会治理体系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的治理是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的核心,对整个国家治理的现代化进程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现代化进程的演进需要政党治理的不断改革和完善,政党治理的效果和能力也必须适应现代社会的复杂变迁。在中国政治视野中,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我国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主导者。深入分析我国现代化进程中政党治...  相似文献   

9.
李珍  赵青 《德国研究》2015,(2):86-99,143
德国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有130多年的历史,该制度在总体绩效方面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好评,这与它完善的治理体制密不可分。本文将德国社会医疗保险总结为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相结合的治理体系,政府治理的边界只是在一个与时俱进的法制框架下进行政策执行和必要的监管,而保费的收支、医疗服务的供给数量与质量、医疗费用控制的具体事务等则由社会治理机制来完成。社会治理的主体主要是疾病基金协会和医疗服务各主体的协会,不同的利益主体通过平等、公开透明的博弈和协商最终达成政府卫生政策目标。目前中国医疗保险领域各方利益日益冲突,在政府要求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的背景下,学习和借鉴德国的经验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正处于深化改革的重要时期,该过程中蕴含着一个悖论性困境:改革需要政治社会的稳定,但改革过程本身又是引发不稳定因素的直接原因。群体性事件等社会矛盾冲突的频频发生,容易造成社会秩序的破坏、社会财产的损失、社会心理的失衡,甚至导致国家权威受损、执政党合法性遭受质疑。有鉴于此,如何有效地化解矛盾、构建真正的和谐社会,就...  相似文献   

11.
在当前我国基层社会治理中,网格化治理创新成为破解基层社会治理发展瓶颈的重要突破口。网格化治理的兴起,是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实现路径,是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转变、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多元社会治理格局的重要体现,其创新之处集中表现为协同治理的形成与内部监督机制的健全。然而,当前我国网格化治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包...  相似文献   

12.
伴随着低生育目标的实现,中国人口问题也随之转型,即从人口总量问题转向人口结构问题。作为一个早熟的低生育人口类型,由于“未富先少”,中国将面临巨大的系统性复合风险。计划生育需要回归和转型,即彻底还权于民与造福于民。优化生育与人口优化将成为新人口国策的核心取向,打造生育友好—儿童友好—家庭友好—女性友好—老年友好的“五友好...  相似文献   

13.
新加坡公民社会组织的兴起与治理中的合作网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新加坡的政治文化和国家意识正在经历变迁."新加坡21远景计划"的制定反映并强化了这一变迁的趋势.这是新加坡公民社会及其组织兴起所必需的结构性因素.新加坡各类公民社会组织积极回应政治系统发生的变迁.现有组织力图淡化传统的角色功能,寻求赋予其自身新的合法性.新兴组织则利用大好机遇和可待开发的广阔社会空间努力发展自己.公民社会组织的兴起,为新加坡在稳健而又似乎缓慢的民主化进程中重新界定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4.
从过程论上说,权威不是一个主体性存在,而是一个表示关系性的概念.其核心在于某一主体的行为得到了他者的认同;由于政党是连接国家与社会间的中介与桥梁,因而.政党权威形成于国家与社会所组成的关系网络之中,国家的制度规定特别是社会民众的认同是政党权威形成的基础性要素。从革命到执政到长期执政,党之所以能成为一种权威性力量。就在于...  相似文献   

15.
积分制乡村治理模式是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项创新探索。作为乡村治理的有效抓手,积分制乡村治理模式以“治理有效”为目标引领,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乡村治理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表现出很强的实用性和操作性。基于“积分制乡村治理模式中各要素如何形成良性互动状态”的问题导向,对积分制乡村治理模式4个典型案例展开多维比较分析,研究归纳积分制乡村治理模式制度设计的共性理念及其差异性,从党建引领、制度建设、“激励—约束”等层面阐释积分制乡村治理模式各要素之间的互动逻辑,构建应然状态下的积分制乡村治理模式“党建引领+积分嵌入”运行机制,提出创新党建引领积分制乡村治理模式的运行机制、探索因地制宜运用积分制的多元化方式、强化治理主体与服务对象的能动互动、建立积分制乡村治理模式长效运行机制等优化路径,有利于为进一步提升乡村治理有效性、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6.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是当前社会治理改革的新取向,为新时代社会治理创新指明了方向。在基层社会治理实践中,如何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是各地探索的重点。本研究以复合治理理论为基础,以共建共治共享为立足点,结合地方实践,提炼出“复合型共治”这一分析框架,通过治理主体复合、治理结构复合、治理功能复合和治理价值复合,构建以政府负责为主导、以社会自主为核心、以多元机制为保障、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复合型共治模式,以期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提供理论支撑和路径参考。  相似文献   

17.
经过长时间的空气污染治理探索,粤港澳大湾区已经构建了联席会议、设立了专项治理小组、签署了合作协议、制定了应急预案,各类主要污染物的浓度值逐年下降,空气污染状况有了明显改善。但是,目前仍呈现出组织机构的设置不协同、合作协议的落实不稳定、环境标准的制定不衔接、公众参与的程度不高等现实问题。空气污染具有溢出性和关联性的特点,容易形成异地污染,因此空气污染治理一直都是世界各国的难题。大湾区的空气污染治理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应当结合自身特点和长远规划,设立专门机构推动区域协作、完善法律制度加强刚性约束、统一环境标准提供技术支持、健全监督体系促进多元参与。  相似文献   

18.
欧盟治理的拓展为欧华联会的治理参与创造了宏观背景与路径。成立20年来,欧华联会在制度建设、政治参与、经济合作、公共外交、文化交流、次区域治理合作等方面积极参与欧盟及其成员国治理合作,对促进欧洲华侨华人社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随着欧盟次国家治理的发展以及欧华联会治理能力的不断提升,其参与程度和治理成效更加值得期待。  相似文献   

19.
随着经济史研究中合约、组织、制度及其变迁视角的引进及其应用,传统社会下社会信念、规范、组织等非正式制度对商品、市场经济扩展的作用正在被研究者所关注。传统社会下日本的组织和非正式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血缘型组织(家族)、地缘型组织(村落)再到模拟血缘型组织(家元)和非血缘型组织(问屋、株仲间)的演进。在每种组织的形成及演进背后,起主要作用的是与各种交易相关联的声誉、产权保护和交易治理等因素。  相似文献   

20.
赵斌  唐佳 《德国研究》2022,(3):25-43+125-126
全球气候政治的公平正义离不开社会性别观照,探析女性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及其行动逻辑,具有深远的学理价值和现实意义。在性别平等和气候变化立法等问题领域,欧盟长期处于前沿地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本文从区域议程设置视角出发,结合传播学和国际关系研究,对欧盟女性参与气候治理的实践进行过程追踪,发现欧盟女性通过“公共议程—政策议程—区域议程”这三个阶段来参与气候治理,而“叙事者出场”“价值维护”“溢出效应”分别是这三个阶段中的关键环节。由于成员国偏好差异,欧盟女性气候政治的制度化建设任重道远。在妇女事业发展、社会公正、国家治理和全球治理进程中,给予性别观照应有的理论深化及实践生长空间,或将是值得长期关注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