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清初以来仡佬族居住区域的改变与民族融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仡佬族是贵州高原和湘西丘陵地的土著民族。战国至西汉时期,我国西南地区的夜郎国,其主体民族濮人即为仡佬族的先民。魏晋至唐宋时期,活跃在西南地区的僚人,是从濮人中发展出来的。自南宋起史籍上出现有仡佬族之称,仡佬族的族源与僚人有密切的历史渊源关系。 “夜郎自大”的典故,素已脸炙人口,但夜郎国主体民族的后裔,仡佬族的历史,有待深入研究。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仡佬族的分布区域变化很大,逐渐与其他民族相融合,而人数则趋减少。解放以来,仡佬族是全国人数较少的一个民族。据1982年7月1日全国人口普查,共有仡佬族53,802人。以贵州仡佬族人数最多,达51,204人。其余分布在广西、云南等省(区)。本文仅就清初以来仡佬族居住区域的改变与民族融合,试作粗略的探讨。由于文献资料的不足,探讨范围仅限于仡佬族的主要居住区域。为了说明问题,有必要回顾历史,亦略涉清代以前仡佬族的分布情况及其居住区域的建置沿革。  相似文献   

2.
勤劳勇敢的水族,是唐代从百越族群中发展而成的一个古老民族。唐宋时期的中央王朝,便在水族聚居的今广西环江一带设置以水族族称命名的羁縻州县:抚水县、抚水州。水族因之被称为“抚水蛮”。《宋史·蛮夷传》载,抚水蛮“夹龙江以居”。龙江是都柳江支流,发源于今之三都水族自治县三洞乡,经周覃,转荔波,流入广西河池、环江、宜山、柳城等地。可见,水族至少在唐宋时期,即以环江为中心,散居于龙江流域的黔桂两省区毗邻地。经官兵多次“进剿”,大中祥符9年(公元1016年),改抚水州为安化州、抚水县为归  相似文献   

3.
一据赫章可乐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石器、陶片等文物证实:在赫章这块土地上,早在新石器时代约距今四、五千年前就有人类生息繁衍。据史书记载最早居住在黔西北的是贵州高原最古老的原始土著“僚”(lǎo),即《华阳国志》中的“鸠僚”,又称“仡僚”、“葛僚”等,即今仡佬族。奴隶  相似文献   

4.
勤劳聪慧的仡佬族,是我国西南地区历史悠久的一个少数民族。据《后汉书》等有关史籍记载,早在西汉时期,仡佬族的先民僚人,已经在夜郎、立牂(今贵州省大部地区)一带活动,是这里的主体民族之一。据一九七八年统计,仡佬族总人口为二万六千余人,除极少数  相似文献   

5.
仡佬族是一个很早就定居在云贵高原上的古老同族。依据史料,仡佬族大致经历了濮人、僚人和仡佬族三个时期。在云南和贵州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仡佬族先民开荒辟草、开发这片高原的传说;说明仡佬是很早就在云贵高原上生息繁衍的民族之一。 仡佬族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特别是精神文化方面,与其它一些民族相比。有不少独特之处。仡佬族的道德及其观念就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它是仡佬族社会中个人、群体的行为规范及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准则在观念上的反映;它所内涵的传统的力量在仡佬族社会中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贵州省仡佬族学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会议于1994年5月17日至18日在贵州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召开,到会省内外代表212人.仡佬族先民濮人、僚人,曾是古代人口众多、分布很广的族群.很早就定居在今贵州境内及广西、云南、四川和湖南相毗邻的广大地域.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由于各种复杂情况使人口发生变动,到解放前夕,仡佬族已成为国内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据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统计,仡佬族仅有5.3万余人.随着民族政策的全面贯彻和落实,经过民族识别和更改民族成份工作,恢复仡佬族民族成份的仅贵州省就有24万余人,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共有430519人,主要分布在贵州务川、道真、正安、松桃、江口、思南、石阡,云南、广西.四川三省也有少数分布.戴裔煊、凌纯声、芮逸夫、鲍克兰等中外著名民族学家于20世纪40年代就开始了对仡佬族的研究,主要成果有《僚族研究》、《湘西苗族调查报告》、《僚为仡佬试证》等.解放后,写出了《仡佬族简史简志合编》(初稿);  相似文献   

7.
《传承》2015,(10)
仡佬族先民濮人、僚人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信奉万物皆有灵,人生的平安、农作物的丰收都得益于神灵的庇佑。先民们的信仰延续下来,逐渐演变为今天仡佬族人的日常祭祀与年节祭祀,成了仡佬族同胞们相互交流和联系、增强亲缘关系、加强团结的纽带。  相似文献   

8.
《思想战线》一九八○年第四期上田曙岚先生的遗作《论濮、僚与仡佬的相互关系》一文,对以往关于濮、僚的族属问题的看法,作了一些梳理工作,使前人对这一问题的观点一目了然。但对文中一些看法,我们不能同意。田先生认为上古时期的濮人与中古时期的僚人以及现代的仡佬族,“是一脉相承的”,“他们是属于一个系统的民族,只是前后异名罢了。”笔者不想在此就濮就是僚的问题进行探讨,仅就中古的僚是否为现  相似文献   

9.
唐代的徙莫祗蛮源于汉晋时期的氐羌系民族,初为唐所属,置于唐初所设的弄栋节度,后为南诏所并,聚居于今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后随着南诏的扩张而不断向东向南发展。到大理国时期,以徙莫祗蛮后裔自杞人为主体,建立了独立于大理国的地方政权自杞国。以往对徙莫祗蛮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其源流、族属方面,从多视角多层面对其民族关系、社会、经济文化等的揭示和研究不够。作为从氐羌系民族中不断分化发展出来的一支,唐宋时期的徙莫祗蛮正经历着同源异流、异源同流的发展阶段。探究这一过程,将有益于乌蛮民族历史,乃至于西南民族史之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一、仡佬语的发展和现状 历史上濮人和僚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曾是仡佬族的先民。他们都有自己的民族语言,没有民族文字。在汉文文献中,对濮人语词的记载至今没有发现。魏晋以后,史书对僚人的记述却逐渐增多。今天能看到的一些僚人语词,都是当时文人用他们自己的汉语方言标写的,使用的符号就是汉字。这样,音值不可能十分准确,但大体上把极其  相似文献   

11.
"賨"人即"板楯蛮",亦即"渝州蛮",与"僚人"同源於"濮人"族系.成汉政权,实为流民中的賨人所建.<晋书>所载,李特"其先廪君之苗裔也"实为史误."引獠入蜀".确系一大历史事件,影响深远,以至史不绝书.但谓"蜀本无獠",是李寿"引獠入蜀"后蜀地方有"僚人"之说不确,且自群舸引入的僚人,不仅进入蜀地,而是广布於巴蜀大地之上.  相似文献   

12.
唐代云南诸民族中茫蛮部落的族属问题,目前有两种意见:一、认为是傣族先民;二、认为是崩龙族先民。近来桑耀华同志撰文对第二种意见进行了阐述,认为茫蛮部落是南亚语系佤、布朗、崩龙等族的先民,(以下简称桑文)笔者通过对有关史料的研究,认为桑文的观点值得商榷。要弄清茫蛮部落的族属,首先必须研究蛮书所记“开南杂种”的族属及其与茫蛮部落的关系。关于这个问题桑文根据《元史·地理志》中“威远州(古开南地之一部分),其川有六,昔朴、和泥二蛮所居……其后为金齿白夷酋阿只步夺其地”的记载,断定《蛮书》所记“开南杂种”的民族成分是“濮”、“和泥”、“洛”,不包括“白  相似文献   

13.
《今日民族》2016,(5):50-51
正"文面"的民族只有独龙族吗今天,文面是独龙族的文化标识,这众所周知。但高志英,在《独龙女文面的图案阐释与文化建构》一文中,却给我们讲了历史的另外一面。从唐代的文献看,云南文面的民族,最早是"绣面蛮"。这"绣面蛮"是今天的什么族?高志英说跟傣族有关,是傣族先民,属于"百濮"(百越)、"金齿百夷"。到明代,文面的民族,有记载的是怒人,也就是今天的怒族。高志英认为,傣族的先民跟  相似文献   

14.
《贵州政报》2015,(4):47
<正>黔府函[2015]39号黔南自治州人民政府:你州《关于划定我州罗甸县火化区范围的请示》(黔南府呈[2015]8号)收悉。经研究,现批复如下:一、同意将黔南自治州罗甸县城所在地划定为实施火葬区域。二、上述地区划定为实施火葬区域后,要严格执行有关殡葬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切实加强殡葬管理,积极推行殡葬改革。  相似文献   

15.
《传承》2016,(1)
从有濮、僚记载历史以来,仡佬族民间信仰就普遍存在于仡佬族人的社会生活中,这种信仰理念随着民族历史发展不断演化,从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等多神信仰到今天仍然不变的祭祖、祭"神"等,成为维系其民族自信的纽带,也为民族凝聚力的增强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的"和合"思想成为民族生存、凝聚发展的内在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16.
侯兴华  张国儒 《思想战线》2011,37(6):133-134
一、傈僳族支系划分谈到傈僳族支系,早在唐代,樊绰就把他们划分为黑白两种。《蛮书》中提到:"栗粟两姓蛮,雷蛮、梦蛮皆在邛部台登城东西散居,皆乌蛮、白蛮之种族。"乌蛮、白蛮即黑彝或白彝的一支。这种划分是基于他们身着的服饰颜色考虑的。有的学者也认为,早在唐代,傈僳族先民集团内部分为"两姓蛮",有"乌"  相似文献   

17.
仫佬族的族源仫佬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仫佬族先民属于先秦时期百越族群中骆越里的一支。魏晋、隋唐时期为“僚”中的一支。宋元时期为“伶”中的一支。仫佬族的名称,最早见于明代李宗日方著《黔记》一书所记“犭木佬苗”。古人往往统称南方少数民族为“苗”,李宗日方也把仫佬先民当作苗族的一支而记载为“犭木佬苗”。明清以来,相继以“穆佬”、“木老”、“木佬”、“姆佬”、“木老苗”、“伶”、“伶僚”等名称记载于文献之中。1956年国务院批准定名为仫佬族。(整理、编辑:何必)仫佬族的特色饮食———狗舌糍粑“狗…  相似文献   

18.
《贵州政报》2015,(2):22
<正>黔府函[2015]4号黔南自治州人民政府:你州《关于荔波县殡葬改革火化区划定的请示》(黔南府呈[2014]191号)收悉。经研究,现批复如下:一、同意将黔南自治州荔波县划定为实施火葬区域。二、荔波县划定为实施火葬区域后,要严格执行有关殡葬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切实加强殡葬管  相似文献   

19.
土家族具有悠久的历史,但由于历史上土家族没有自己的文字,故而对其古代生活的情况没有任何记录。汉文献虽有记载,但散乱零星,很不系统,且多失实。先秦汉文献中,对于土家族先民的称谓较多,被称为“廪君种”、“板蛮”等。此后,又多以地域命族,被称为“酉酉蛮”、“嵝中蛮”、“巴建蛮”、“信州蛮”、“酉阳蛮”等。直到宋代和宋代以后的史书,才把居住在今湘鄂川黔接壤地带的土家族先民称做“土人”、“土丁”、“土蛮”、“土民”等,使之成为这个地区有别于其他族类的民族。正是由于史书记载的混乱,  相似文献   

20.
《贵州政报》2016,(4):30
正黔府函[2016]37号黔南自治州人民政府:你州《关于申报荔波县为全省全域旅游发展示范(试点)县的请示》(黔南府呈[2015]184号)收悉,经研究,现批复如下。一、同意荔波县创建全省全域旅游示范县。二、你州要会同省旅游局按照《国家旅游局关于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的通知》(旅发[2015]182号)要求,以建设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为目标,指导荔波县强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