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服饰是一个民族的重要象征符号,也是各个民族之间相互区别的外在特征。在中国的56个民族中,多样化的服饰类型是苗族所特有的文化奇葩。对摆金式苗族服饰类型的记录和描述,有助于充分地展示其民族传统文化的丰富性与民族性等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2.
文章是从苗族服饰中的日月星辰纹样入手研究,调查了其服饰中图案来源、图案造型、文化内涵和文化变迁的过程.引入雷德菲尔德的大小传统理论,分析了太阳纹、月亮纹、"卍字纹"等图案从精英阶层流向平民阶层的历史过程,同时,通过访谈也发现了服饰图案存在小传统逐步发展演化为大传统的现象.由此得出,苗族服饰图案表现下大传统向小传统或小传统向大传统转化并赋予新的文化内涵,表明了苗族服饰图案与当地人的宇宙生成观、苗族历史记忆和文化生成的联系,解读服饰图案的文化生成系统也有助于解读中华文明发展演化的历史过程.基于此,对服饰图案的解读,也有助于探索苗族服饰的发展规律并对其传承与发展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今日海南》2006,(10):F0002-F0002,I0001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是黎苗同胞的聚居地,由于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等诸方面的特点,其在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独特民族文化,散发着无穷的魅力。近年来,保亭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民族文化遗产的挖掘和整理工作,使黎苗民族传统文化瑰宝闪烁着更加耀眼的光芒。——民族织锦和服饰。黎苗民族织锦和服饰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黎锦精细、耐用,绣图均衡、形象逼真。苗族服饰有着鲜明的民族特点,其衣物采用白布印染成蓝黑色,精制而成。目前,保亭的黎族纺织染绣工艺、树皮布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民族歌舞。黎苗同胞擅长歌舞,每…  相似文献   

4.
李程春 《思想战线》2013,(Z1):15-18
苗族是中国人口较多、历史最悠久的少数民族之一,苗族服饰作为苗族形象的标志之一,一直保持着自己的独特风格。它真实地装载着苗族历史、经济、文化、艺术,客观地反映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民族性格和审美情趣,具有独特的民族性;有丰富的文化价值、民俗价值、美学价值和实用价值,具有不可估量的潜在市场和广阔的产业发展前景。本文就苗族服饰文化内涵、种类、样式和产业发展进行初探。  相似文献   

5.
西江苗族先民历史上经历了长期迁徙,其服饰随着生境的变化而改变。之后,千百年其先民在西江独特的自然与文化环境中传承和发展了独具特色的服饰文化。同时,在与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过程中吸收了部分周围民族的服饰文化符号,不断扬弃和发展其服饰文化,呈现出突出的兼具传统性与兼容性的服饰特点。  相似文献   

6.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有苗族34万余人,分别聚居杂居在12个县(市)的部分村寨里。其服饰的风格式样、图案色彩、装饰手法、装饰部位等等,千姿百态,五彩缤纷。除支系不同有不同样式外,同一支系同一种苗族服饰中,还有青年式和老年式的区别;青年妇女服饰中又有婚前婚后之分,生育前和生育后之分,盛装和便装之分。这些丰富多彩的苗族服饰,是苗族人民物质和精神文化特质的重要外表。在没有文字记载的情况下,服饰纹样也可以说就是文字,通过它,可以寻找出民族迁徙、民族性格及其审美意识的形成等等痕迹。 通观贵州各地苗族服饰,皆以不同的地域形成不同的文化圈,因而有不同的美学特征。黔东南苗族服饰以艳丽的点组合成五彩斑斓的美学特征;黔西北苗族服饰以明显的几何块面组合成粗犷朴实的美学特征;黔西南苗族服饰以秀丽的线组合成含蓄内在的美学特征;而黔  相似文献   

7.
黎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也是海南岛最早的居民,他们和后来迁居海南的苗族在海南岛中南部山区这片热土上生息繁衍,和睦共处,创造了灿烂多彩的海南民族文化。尤其是黎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诸如纺织、服饰、独木、文身等独具特色的优秀文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民族传统文化受到了冲击。黎族苗族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正在逐渐减少,有些甚至已经消失。如今不管是在城里,还是在乡寨,都很难听到高亢优美的山歌调子,难以看到亮丽多彩的民族传统服饰,有悠久历史的制陶和蜡染艺术也逐渐消亡。因此,要发展海南民族地区经济, 就必须要抢救、保护、传扬和发展优秀的民族文化,使民族地区更具有吸引力。  相似文献   

8.
地处月亮山地区的榕江县乌略村的苗族"吃鼓"有别于雷公山地区的苗族"吃鼓".本文通过对乌略村苗族"吃鼓"仪式的纪实性田野考察.揭示出民族传统节日在全球多元文化同时并存的今天具有着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亲和力,推进民族认同,识别民族身份,统一民族意识,构建新世纪新农村和谐社会发展积极而特殊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苗族是我国历史悠久、民族传统与生活习俗至今保存比较完整的少数民族之一。手工织染制作服装便是苗族悠久传统的集中反映,至今仍在应用。大花衣和百褶裙便是苗族服饰的结晶和代表,在大量生产机织布料的今天,苗族手工织染制作服装的传统技术显得那么珍贵而亲切。  相似文献   

10.
苗族原生态民族文化蕴含着原始的生态审美观。从生态美学的视角解读贵州黔东南苗族传统审美文化,可以发现许多原始宗教意识的痕迹,它们通过日常的服饰、歌舞、丧葬和节日庆典等形式表现出来。除了强调万物有灵外,原始宗教意识促成了主体之间同生共处和主体间性关系思想的形成,构成了苗族和谐生态审美观的价值核心。原始宗教对主体间性的支持,使得苗民与自然万物平等地交往、对话、沟通和融合,从而形成包括天与人、神与人和人与人的"和"文化。  相似文献   

11.
后现代主义在设计服装的过程中会综合多种元素,吸收各个民族的不同文化和民族传统,同时超越时间和国界的限制,借助古今中西的服装设计经验进行后现代服装的自由设计。后现代服饰的设计灵感很多是来自于各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我国苗族和土家族的民族服装具有丰富多彩的民族元素和文化元素,将后现代主义融入到民族  相似文献   

12.
苗族服饰以其款式复杂而著称于世 ,它精美的制作方式代表了一种美的范式并以其独特的方式表达对民族历史的记忆和对美的追求 ,它的美纯朴而热烈、极具艺术震撼力。  相似文献   

13.
试析黔东南苗族服饰的文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苗族服饰的研究,论著颇丰,但研究者多以服装或饰品分列立足点论之,鲜有总论苗族服饰的文化特征。本文以苗族聚居地——黔东南的苗族服饰作为分析的立足点,对苗族服饰的文化特征进行了阐释,力图勾画出黔东南苗族服饰的文化特征,以丰富苗族服饰的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14.
李洪能 《今日民族》2013,(10):13-15
屏边的少数民族有着绚烂的传统服饰,也掌握着传统的手工技艺。苗族、彝族、壮族、瑶族等世居民族的服饰带U作精美,各具特色。  相似文献   

15.
提起苗族服饰,人们立即会想到那色彩斑澜挑花刺绣的苗族妇女服饰。的确,苗族妇女服饰美,正因如此,人们常常忘却了苗族男性的服饰美。苗族男性服饰以它独特的造型结构,妆扮着苗族男子健美的体魄,体现出苗族男子的内在精神和气质,它是另一种有别于苗族妇女服饰的阳刚之美。  相似文献   

16.
目前,全世界大约有2000个民族。中国有56个民族。苗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同时也是世界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过去,人们只知道吉卜赛人是一个漂泊在世界各地的民族,而不知道还有其他类似的民族。其实,早在200多年前,苗族就已经是一个跨国性的民族了。因此,研究苗族及苗族文化在国际上的分布与影响,从世界的范围和国际的视角来探讨苗族问题,使之逐渐在国际上形成独特的苗学学科,将会有利于促进苗族经济、文化的  相似文献   

17.
苗族服饰分类浅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苗族是我国人口较多分布较广的少数民族。据一九八二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统计,国内苗族人口有5,030,897人,居全国少数民族的第五位。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四川、湖北、广西、广东等省区。 苗族服饰,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也是我国文化艺术的瑰宝。我国苗族服饰纷繁复杂,多姿多彩,尤以女装最为突出,为其他民族少有,简直可以看作是一个民族服饰博物  相似文献   

18.
黔东南雷山县西江苗族服饰经约三十代人的创造发展,在苗族服饰中一枝独秀。近年来在市场经济中,在功利因素驱使下苗装工艺技术衰微,苗族服饰文化的变迁引发了种种问题,应及时保护西江服饰文化精华。探求将苗族服饰要素应用于时装设计的方法,将传统文化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使西江苗族服饰文化艺术在时装中永存。  相似文献   

19.
云南苗族人口较多、分布较广,几乎遍布全省,其中滇中的昆明、楚雄,滇东北的昭通、曲靖,滇东南的文山、红河为苗族主要的聚居区。苗族服饰因其所蕴涵的深厚内涵而被人们称为“穿在身上的历史与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苗族传统的生活方式主要为男耕女织,勤劳的苗族妇女通常担负着种麻、绩麻,织布、染布,挑花、刺绣的责任,她们的聪明智慧,创造了苗族独特的服饰文化,那五彩斑斓的苗装,那精湛的纺织手工艺,为世人所赞叹。  相似文献   

20.
苗族素以服饰的多样性而闻名,仅女装款式就有百种之多,在国内少数民族实属罕见。杜甫就曾用"五溪衣裳共云天"的诗句,描写苗族服饰的丰富多彩。贵州省有"苗族的大本营"之称,境内的苗族对服饰的款式、色彩、图案、质地各有所好,空申、空烈苗寨的短裙苗是其中非常有特色的一支。空申、空烈苗寨位于距贵州省省会贵阳市400多公里的雷公山自然保护区。雷公山自然保护区,森林四季常青,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属于典型的亚热带湿润气候。寨子里女性头戴用自制的青云布折成的一个"人"字形的尖角雨帽,上身穿斜襟短衫.下身籽仅七5寸卜的口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