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的发展进入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民族问题发生了许多极重大的变化”,’于是民族问题就由局部的和国内的问题变成了一般的国际的问题,变成了附属国和殖民地被压迫民族摆脱帝国主义检桔的世界问题”。C在新的历史条件  相似文献   

2.
李金玲  刘国慧 《前沿》2006,(12):63-66
在发展中国家,德国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的保护幼稚工业理论比较流行。这一理论出现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强调理性地保护能增加国家财富物质,创新民族精神。这一理论对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李斯特的贸易保护理论对入世后的中国有着很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王伟 《贵州民族研究》2021,42(3):104-115
"民族自决"特指被外国奴役和殖民统治下的被压迫民族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摆脱殖民统治,建立民族国家的权利.它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西欧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形成,后逐渐发展演变为一项重要的国际法原则,并于20世纪70年代非殖民化运动结束后迅速蜕变."民族自决"最主要的历史功绩在于瓦解了世界殖民体系,使亚非拉广大被压迫民族获得解放、实现独立并建立民族国家.但"民族自决"也是殖民列强对外扩张的主要借口,帝国主义进行利益分赃的重要幌子以及民族分离运动的"合法性"武器.原因在于,它具有浓厚的工具特性、主体含混不清、适用范围边界模糊、理论固有的内在局限以及民族主义与自由主义的理论冲突等.  相似文献   

4.
随着科技革命的发展.各国海军力量的壮大,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海盗几乎销声匿迹。人们仅能从小说、诗歌、绘画,戏剧中获知关于海盗的“只鳞片爪”。  相似文献   

5.
《传承》2015,(7)
西奥多·德莱赛是一位以探索充满磨难的现实生活著称的美国自然主义作家。《嘉莉妹妹》是其处女作,但也奠定了他在美国文学史上坚不可摧的地位。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独特的社会背景下,《嘉莉妹妹》中男主人公赫斯特伍德的婚姻悲剧因其时代特殊性也吸引众多学者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6.
社会工作发展历程 社会工作专业的产生和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大的发展阶段: 1、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作为社会救助实践活动的社会工作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是专业社会工作萌芽阶段。在这一历史时期,社会工作集中表现为通过政府、社会慈善组织、民间机构、社会志愿者以及少量接受过培训的受薪人员实施的各种社会救助方面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7.
巴志鹏 《传承》2013,(8):26-29
马克思之名最早于19世纪末由外国传教士介绍到中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中国留日学生开始了解和宣传马克思及其学说。1912年到1917年这一时期,无政府主义者在宣传无政府思潮的同时也成了向中国引介马克思学说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8.
巴志鹏 《传承》2013,(10):26-29
马克思之名最早于19世纪末由外国传教士介绍到中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中国留日学生开始了解和宣传马克思及其学说。1912年到1917年这一时期,无政府主义者在宣传无政府思潮的同时也成了向中国引介马克思学说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9.
南非地处非洲大陆的最南端,面积122万余平方公里,人口43to余万,分黑人、白人、有色人和亚洲人四大种族。当地土著人将南非称之为“阿扎尼亚”,源于阿拉伯语,意为“黑人的土地”。自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1488年发现绕过好望角通往东方的航线后,来往于这条新航线上的冒险家越来越多。1652年,约叨名荷兰移民作为荷届东印度公司的雇员来到这里,成为在南非定居的第一批白人。历史上南非是荷兰人和英国人争夺的殖民地。英国在明世纪末19世纪初占领了南非,1910年将德兰士瓦、奥兰治自由邦与开普省、纳塔尔省合并成“南非联邦”,作为英国的…  相似文献   

10.
韩晔 《中国保安》2012,(17):52-52
《Pride and Prejudice》中文译为《傲慢与偏见》,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读了这本书,书中的情节深深吸引了我。《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汀的代表作,作品一反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感伤小说的内容和矫揉造作的写作方法,生动地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  相似文献   

11.
贾临宇 《人民论坛》2012,(17):150-151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日文化交流活动以向日本派遣留学生,学习日本为主,留日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末新政和立宪运动的实践,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起到了启蒙作用。同时留日学生接触到各种欧美的法政思想,明白只有革命才能挽救民族的命运,进而投身宣传新思想,传播新观念的运动,并成功策划、参与了辛亥革命。  相似文献   

12.
彭虤虤 《前沿》2007,(7):219-222
艺术与设计在进入20世纪后,呈现出明显的整合趋势。两者互相渗透、互相影响,在20世纪的艺术史上共同写下绚烂的一笔。本文重点阐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工业革命的大背景下,艺术与设计历经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包豪斯学院的探索与实验,逐步走向整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普遍的观点认为德国的崛起一靠军队,二靠教育。其中,教育被视为德国强大的根本原因自中世纪以降,德意志长期四分五裂,一直处于相对落后的水平。然而,至少从18、19世纪之交,德意志民族在短短的几十年中,一跃成为欧洲的头号强国。普遍的观点认为德国的崛起一靠军队,二靠教育。其中,教育被视为德国强大的根本原因。将德国的强大归因到教育,虽然不是很全面,但不无道理。早在18世纪末,普鲁士就立法推行义务教育,开创了教育史上的一个先例。19世纪初,在普鲁士进行的诸项改革中,教育改革可以说最为引人注目。威廉·洪堡从人文主义理念出发,力求为所…  相似文献   

14.
张怀印 《求索》2008,(1):227-229
19世纪英国发生了三次宪政改革,对选举制度进行了循序渐进的改造,并实现了政治民主化的转变。自18世纪末兴起的激进主义、保守主义思想为当时不断兴起的宪政改革运动提供了哲学指导,两派人员的论战促进了宪政改革运动的发展,成为19世纪宪政改革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德国人类学是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启蒙运动直接影响之下形成的一门学科,德语圈国家是文化传播学派的发祥地,历史人类学的研究在德语国家有着悠久的传统.历史上出现过3 位既有较大影响,又有着不同学术背景的研究中国的德语圈国家的人类学家:巴斯蒂安(Adolf Bastian)、洛克(Joseph F.Rock)和艾伯华(Wolfram Eberhard).中国民族和中国文化的研究虽然在德语圈人类学研究中不占中心的地位,但也不乏自己的一席之地,并产生了较为丰富的成果.  相似文献   

16.
龚亭亭 《新东方》2008,(2):46-48
犯罪构成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13世纪,用以指示已被证明的犯罪事实。到18世纪末“犯罪构成”仍仅具有诉讼法的意义。直到19世纪初,德国著名刑法学家费尔巴哈才明确地把构成要件引入刑法,使之成为一个实体法概念。费尔巴哈从罪刑法定主义出发,把刑法原则上关于犯罪成立的条件称之为犯罪构成,指出:犯罪构成乃是违法的行为中所包含的各个行为的或事实的诸要件的总和。但在整个19世纪犯罪构成理论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调查资料表明,19世纪后期具一定规模的,输出到世界市场上的台湾茶叶,其种植和粗制是由小农家庭进行.晚清台湾茶业虽然有足够的土地、劳力资源,但囿于小农经济而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欧内斯特·盖恩斯是美国当代文坛著名的黑人作家,曾荣获多项国内外大奖,其作品主要以家乡路易斯安那州的乡村生活为背景,描绘了美国南方黑人民族百年来的生活境遇和发展,不同种族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并致力于塑造鲜明生动丰满的黑人形象,打破了白人主流文化中的刻板印象,表现了黑人民众为反抗白人统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追求独立、自主、尊严而付出的努力,说明了时代的进步,预示了黑白种族关系的新走向。  相似文献   

19.
与西方之乱相反,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消除了绝对贫困,凸显了政党在21世纪的独特价值。从政党文明史视角进行新的学理审视,我们可以进一步思考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自18世纪末19世纪初现代政党政治肇始以来,世界政党发展主题先后发生了三次大的转变,分别是18世纪的政党发生论、19世纪的政党功能论和20世纪的政党发展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的理念、方略和实践凸显了政党在21世纪的独特价值。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在观念层面开创政党文明新形态,在实践层面提升政党革新新境界,在解决大党独有难题层面打造政党治理新气象,在政党—国家关系层面引领政党发展新方向。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回应和超越了西方的政党崩溃论、政党衰败论和政党无用论等主题,引领世界政党发展主题在21世纪走向政党价值论,不仅有力地促进了世界政党发展主题的第四次大转变,而且为构建世界政党文明新形态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0.
陈静 《理论月刊》2010,(7):142-144
文学传统和文学经典是文学传承和发展的前提与基础。西方无数理论家和批评家站在时代的角度对此各抒己见,尤其是19世纪以来,以艾略特、韦勒克、荣格、弗莱、布鲁姆等人为代表的文艺理论批评家就此命题产生分歧和争议。本文系统的梳理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有关文学传统和经典的相关理论的流变和发展,以期全面认识文学传统和经典在当代文化语境中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