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高原掠影     
我区录制《格萨尔王传》说唱已超过5000小时 目前,西藏自治区社科院对藏族民间艺人说唱的《格萨尔王传》录音已超过5000小时,涉及120多个不同的版本,千年史诗焕发出新的生机。《格萨尔王传》是部珍贵的活形态史诗,没有定本,在民间说唱艺人说唱过程中故事不断得到丰富。为此,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和人力,对藏族民间艺人说唱的《格萨尔王传》进行录音、整理和出版。  相似文献   

2.
《格萨尔王传》是藏族人民集体创作的一部世界最长的英雄史诗。从创作至今已1000多年,是目前仍在藏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中口耳相传的活形态史诗。《格萨尔王传》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很久很久以前,天灾人祸遍及藏区,妖魔鬼怪横行,黎民百姓遭受荼毒。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为了  相似文献   

3.
我国藏族民间史诗《格萨尔》(亦称《格萨尔王传》),现在已搜集到三十多部,百余万诗行,一千多万字。它比被称为最长的印度史诗《玛哈帕臘达》(旧译名《摩诃婆罗多》)还长五倍。迄今为止,是世界上最长的一部英雄史诗。  相似文献   

4.
老友萧崇素,不仅是民族、民间文学的专家,也是《格萨尔王传》研究专家,在许多方面的知识,他都十百倍于我。但他最近在《〈格萨尔史诗〉资料小辑》第三辑上发表的一篇短文《论〈格萨尔史诗〉的性质》所持的论点,却是略有可商。谨写此文,就教于他。萧文在回答读者提出《格萨尔史诗》是“神话史诗”还是“传说史诗”的问题时  相似文献   

5.
永远的《格萨尔》韩琳藏族有句谚语:“岭国每人嘴里都有一部《格萨尔》”。岭国泛指古代藏族部落社会,《格萨尔》则是藏民族著名的英雄史诗。正如这句谚语表明的那样,《格萨尔》仍然在藏、蒙等少数民族人民的文化生活中占据重要位置,吟唱、传播史诗的众多民间艺人依然...  相似文献   

6.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玉树这片雪域高原的人民还创造和发展了一部举世瞩目的伟大史诗——《格萨尔王传》。格萨尔在这里创立岭王国。如今,玉树结古镇的  相似文献   

7.
阿来重塑的神话《格萨尔王》不仅仅是将史诗用小说的形式写出来,更重要的是阿来加入了藏族史诗说唱人的成长历程。独特的叙事手法让小说亮点更多,用叙事学的理论分析文本,能够读出作品的深层意义。阿来通过这部小说来向全世界,特别是藏族人民宣读了自己的心声。作者期望能够有更多的族人一同加入他的寻根之旅。  相似文献   

8.
少数民族文化"走出去",英译是主要的传播媒介。在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为世界人民熟知的过程中,如何保留史诗中关于藏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如何忠实于博大精深的佛教思想,是在英译研究中着力研究的重点。从翻译中的文化解读和史诗翻译的历史回顾出发,讨论了《格萨尔》英译中的宗教文化负载词的差异现象,以期对《格萨尔》的翻译传播工作提供借鉴和思考。  相似文献   

9.
<正>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玉树这片雪域高原的人民还创造和发展了一部举世瞩目的伟大史诗——《格萨尔王传》。格萨尔在这里创立岭王国。如今,玉树结古镇的  相似文献   

10.
为更好地研究藏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从《格萨尔》史诗入手,运用理论阐述和案例分析相结合,分析了藏族传统体育的生成背景,缘于恶劣的生存环境、原始藏族部落之间的战争、头领的产生方式以及原始藏族的作战训练方式等,并从《格萨尔》分析射箭、赛跑、赛马等具体体育项目,对研究藏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起源、发展等问题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张卉 《前沿》2009,(2):92-94
大凡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它的生命同它的艺术价值,总是成正比的。艺术价值越高的作品,存在的时间就越长,有的往往超越时代界限,成为永恒的艺术珍品。藏族文学的伟大史诗《格萨尔王传》究竟产生在什么时代?专家们意见不一:有的人认为它产生于八世纪左右,有的人却说它是十一世纪以后的作品。即便是从十一世纪算起,距今也已有将近一千年的历史了。在这样一个漫长的岁月里,它不仅没有被历史所淘汰,反而从少到多,由简到繁,口头到书面,从分章到分部本,这样发展至今,已有百部左右的宏大规模。  相似文献   

12.
<正>8月20日,"共同传承共同弘扬——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对话"学术研讨会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开幕,20余位非遗专家参与为期两天的学术交流。两岸专家发言的主题有对非遗传承与保护理论及实践的宏观探讨,亦有藏族《格萨尔》史诗、泉州南音、台湾歌仔戏、台湾鼓吹乐等具体非遗项目的研究成果。开幕式上,中华文化联谊会、海峡两岸旅游交流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满宏卫表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中形  相似文献   

13.
胡雪 《人民公安》2022,(Z2):26-28
<正>记者:听说您从小立志从警,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吗?罗桑达娃:是的,当警察是我的梦想。我出生在四川甘孜德格,那是藏族传说中格萨尔王的故乡。格萨尔王的一生都在为百姓铲除罪恶势力、维护正义,是藏族百姓心目中伟大的英雄。我的老家在牛场,那里的老百姓不怕风雪、不怕挨饿,就怕偷牛盗马的强盗。  相似文献   

14.
本刊记者 《黄埔》2013,(3):32-37
最后谈谈关于"西藏自古是中国的一部分"这个说法。1950年11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斥美国对西藏的阴谋》指出:"西藏一向是中国的领土,这是举世公认的事实"。1981年7月出版的《藏族史要》(王辅仁、索文清著)指出:藏族是我们伟大民族大家庭中光荣的成员之一。高度发达的藏族  相似文献   

15.
麦宿样本     
正"不同的手工艺集中在一个地区,很难见到。"麦宿位于四川省德格县,与西藏拉萨、甘肃夏河一起并称为"藏族三大古文化中心"。德格县是格萨尔王的故乡,这里的藏族手工艺传承完整,延续至今。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国家对西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进行了大规模的普查和整理,总投资达10.9亿元的"十二五"46项重点文物维修保护项目已全面启动。麦宿地处藏区深处,这里的手工艺传承正在探索进一步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难忘西藏行     
那是2002年初夏的事情了,我们一行几人结伴去西藏旅游,抱着到西藏看一看的想法,去了拉萨、日喀则、江孜、定日和珠峰自然保护区。从西藏回来后,感受是非常深刻的,从内心中引发的感想,是我去过的任何地方都无法比拟的。西藏的确是一片美丽富饶的土地,藏族兄弟又是那么的勤劳善良、朴实憨厚,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光彩夺目的西藏文化,你看,从布达拉宫到随处可见的建筑艺术,从《格萨尔王传》到多彩多姿的民间文学,从《大藏经》到特色鲜明的藏传佛教文化……等等,就是这片土地,西藏文化浸润着这片圣洁的土地,使雪域高原和那里的人们不断焕发着神奇的光彩和动人的传说。  相似文献   

17.
《中国民政》2020,(2):F0004-F0004
滔滔黄河,蜿蜒九曲,裹挟着巴颜喀拉山脉的雪水,缔造了华夏文明的血脉。黄河源头所在地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拥有迷人的原始自然风光,是一片向往的纯净之地。"玉树"藏语意为"遗址",相传为藏族传说中的英雄格萨尔王建立领地的地方,直到今天玉树仍是藏区康巴文化保持最完整的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18.
张昊武 《台声》2010,(7):30-35
<正> 2009年9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了中国22个项目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它们是:中国蚕桑丝织技艺、福建南音、南京云锦、安徽宣纸、贵州侗族大歌、广东粤剧、《格萨尔》史诗、浙江龙泉青瓷、青海热贡艺术、藏戏、新疆《玛纳斯》、蒙古族呼麦、甘肃花儿、西安鼓乐、朝鲜族农乐舞、书法、篆刻、剪纸、雕版印刷、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端午节、妈祖信俗。继4年前韩国"江陵端午祭"被联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由"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进而"五位一体"。李昌中先生的画作中深刻而饱满地体现了生态美学的思想,蕴含了生态美学的文化诉求,体现了生态美学的哲学思想,对生态文明的建设有非常重要的精神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0.
随着环境污染与生态危机问题的日益严峻,挖掘中国传统哲学与美学中蕴含的生态理论思想对解决当前生态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老子》中的生态思想以"道法自然"的生命本源特征为根本,以"常德不忒"的生态整体观为核心。既强调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应该遵循自然万物之理,依循自然生态法则,量力而行、适度而为,万物在"道"的感冲激励作用下产生,又在"法自然"的原则下"常德不忒",从而实现生态平等,促进生态发展,推动生态循环,从而进一步达到和谐完善的生态审美境界。《老子》中"渊兮似万物之宗""营魄抱一""为而不争"等理念蕴涵着丰富而无穷的生态审美智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