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黔东南苗族、侗族"干栏"式民居建筑差异溯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黔东南苗族"吊脚楼"起源于我国古代"穴居"文化系统,侗族木楼起源于我国古代"巢居"文化系统,为我国古代北、南两大文化类型的不同代表.文献学资料、苗、侗民族底层语言以及苗族、侗族原始民居方式遗存等均从不同角度留下了历史的痕迹.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苗族与侗族的审美意识进行比较,指出其相同之处在于崇尚群体美、女性美。不同之处在于苗族崇尚力,赞美崇高,侗族崇尚智慧,赞赏秀美;苗族崇尚冲突美,悲剧美,侗族则偏爱和谐美与喜剧。与此同时,文章还深人分析了形成苗族与侗族审美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民族歌舞旅游产品是少数民族旅游开发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歌舞旅游产品开发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民族旅游产品的质量.本文以黔东南苗族侗族歌舞旅游产品开发和管理为例,从满足游客对少教民族歌舞旅游产品的需求,以及旅游对少数民族歌舞产品的影响控制两个方面着手,以"真实性"为切入点,总结民族歌舞旅游产品开发的特点,并建立少数民族歌舞旅游产品管理模型,希望这个管理模型对少数民族歌舞旅游产品可持续发展起到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对苗族飞歌、侗族大歌保护与开发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陶健 《贵州民族研究》2006,26(6):108-109
苗族飞歌、侗族大歌是优秀的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民族音乐中的一支奇葩,值得我们挖掘、保护、传承、创新。  相似文献   

5.
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社会的生产和生活发生了重大转型,这一"转型"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带来重大的变迁,其中最根本的方面是传承机制.以黔东南苗族侗族的表现来看,一是过去以族内传承为主的方式已逐渐扩大到与族外交往为中介的传承模式过渡;二是文化传承逐步走向以现代生产转型的重构来实现;三是在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使民族文化的社会生存处于弱化状态,其传承对政府力量的依赖更加加强.为此,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抢救、保护,必须着眼于传承机制这些变化来实施,在保护的形式、重心、主体、中介以及政府的着力点等方面都应作适当的调整.  相似文献   

6.
民族建筑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寄托了人们的审美情趣和精神需求,有着迷人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审美特征.本文从探讨民族建筑入手,阐释了贵州侗族建筑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苗族民间文学、民族学、语言学资料为依据,充分结合有关汉文献研究认为,黔东南苗族从淮阳丘陵出发,经江汉一带,到达洞庭湖附近,一部分沿湘、滞、资水而上,到五岭西部,顺江而下或经陆路至都柳江下游,再溯江而上,到达黔东南;一部分沿沉江、清水江而上,到达黔东南。  相似文献   

8.
结合《平黔纪略》所载史料,分析了黔东南苗族起义的原因、战绩和失败的原因。指出黔东南苗族起义在贵州成同年间各族人民大起义中人数最多、地域最广、实力最强,在贵州近代史、军事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正侗族村寨选址很讲究,必定是在依山傍水的向阳山坡上。寨子依山而建,山上要种植高大的榕树、杉树,将小小的村落掩映在团团绿树之中,平添了几分宁静。一个典型的侗族村寨,鼓楼、萨堂(祖母祠)、戏台、民居、禾晾、禾仓、寨门、凉亭、风雨桥、鼓楼前的歌坪是必不可少的,这十大件实际上已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侗族村寨聚落于社区中的一个建筑群,其中最重要的当然是鼓楼、民居、萨堂、风雨桥了。  相似文献   

10.
苗族民居     
邰磊 《人大论坛》2006,(10):46-47
在山清水秀的黔东南苗岭主峰雷公山和月亮山间行走,除了领略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感受古朴神秘的民族风情外,触目最多、印象最深的是大地上挺立的苗族民居了,这里的苗族民居基本上都是木质结构呆脚楼,造型独特,朴实典雅,尤其以雷公山麓至清水江畔一带的苗寨最为典型,是苗岭旅行不可忘记的亮点。  相似文献   

11.
贵州苗族传统民居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其具有:(1)注重功能;(2)结合地形;(3)因才施用的特征.本文探本求源,从研究贵州苗族传统民居的特征入手,探讨其对现代住宅建设的几点启示:(1)讲求实用;(2)利用地方资源;(3)运用因地制宜的整体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2.
13.
本文根据贵州民族调查 2 0年之成果 ,着重论述了民族调查与苗族研究的关系 ,认为贵州民族调查为苗族研究提供了大量资料 ,促进了苗族研究的深层发展 ,为苗族研究学科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试析黔东南苗族服饰的文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苗族服饰的研究,论著颇丰,但研究者多以服装或饰品分列立足点论之,鲜有总论苗族服饰的文化特征。本文以苗族聚居地——黔东南的苗族服饰作为分析的立足点,对苗族服饰的文化特征进行了阐释,力图勾画出黔东南苗族服饰的文化特征,以丰富苗族服饰的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15.
黔东南位于云贵高原向湘西低山丘陵和广西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地势西高而东低,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85%,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型气候。具有湿润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的特点。居住在这一地区的苗族先民,为了适应这里的自然条件,宜于自己民族的生息繁衍,在建造住居时,创造了以穿斗式木构架为主要结构形式的吊脚楼式建筑。这种结构形式的建筑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结构简单而稳固性强。它是以往、枋为基本构件,通过穿斗形成一个由规则柱网构成的完整空间。故其结构简单而稳固:第二,充分利用木材及其强度。由于采用的是穿斗结构,用小材即可盖大房,完全不象抬梁结构必须用大  相似文献   

16.
侗族村寨传统建筑风格的传承与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侗族村寨传统建筑风格是中华民族建筑文化的奇葩瑰宝.文章阐述了侗族村寨传统建筑的形式、风格与文化蕴含,说明了侗族村寨建筑风格变化的情况及变化的原因,指出了侗族村寨建筑风格传承与保护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18.
古代贵州苗族有一种闹丧的习俗,颇值得研究。清陆次云《峒溪纤志》云:“苗人死亲,则聚新族,笑呼歌舞,谓之‘闹尸’。又曰‘唱斋’。”贝青乔《苗俗记》亦云:“苗亲死,刳木以敛,置诸崇崖峭壁间,不施蔽盖。旁立木主识其处,名曰‘家亲殿’。  相似文献   

19.
苗族水鼓节是黔东南州剑河县革东镇大稿午一带的一个传统节日,以祭祀祖先,祈求风调雨顺、村寨平安。日子确定在每年阴历六月第一个卯日之后的第一个丑日举行,节日分为起鼓和踩鼓两个部分。丑日上午,举行起鼓仪式。仪式只允许男性参加。他们穿着女人衣裙,头戴草帽斗笠倒披着蓑衣,敲着木鼓抬着一只绿头的公鸭、箩筐和酒坛从甘栋榔出发,挨家挨户上门走寨,各家各户则将事先准备好的祭品和香纸放进箩筐。之后,男子们将收集到的祭品和香纸抬到溪边举行起  相似文献   

20.
针对中国侗族传统建筑研究成果丰富但缺乏系统梳理的状况,从整体和类别的视角分别梳理和概括了侗族传统建筑研究的现状,特别是对侗族传统建筑中最具特色的鼓楼、风雨桥、聚落和传统民居进行了细致的文献分析,并对现有研究的成果和存在的不足进行了评述,展望了未来有待深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