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1 毫秒
1.
民族文化生态是一种与民族文化的产生、存续、发展密切相关的复杂的生态系统,包括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两大子系统.民族文化生态的本质是其"创生性".要使民族文化能够存续和发展,就要保护好民族文化生态.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民族文化生态评估指标,将有助于保护民族文化生态的"创生性",有效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创新和延续.  相似文献   

2.
天人合一是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的生态和伦理范畴,也是古代精神文化所追求的至高境界,其所蕴含的基本生态理念包括:人与自然在农业实践中的同源性、自然生态律的至上性、人道与天道的同步性、情境融合的贯通性,从而建构起了天人合一的环境伦理的框架。学界将天人合一理念置入儒家、道家的语境中加以展开,并与天人二分进行对比分析和讨论,使得天人合一的生态意识与具体生态原则在不同维度呈现出来。在应对现代社会所面对的复杂环境问题的当下,天人合一在矫正思维方式、补充可持续发展观念、发展与本民族文化条件相契合的生态伦理学和环境哲学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民族文化资源和文化生态保护问题刍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立 《湖湘论坛》2003,16(5):64-65
进行生态建设、保护生态环境是民族地区开发的重要任务和必须遵循的原则。生态环境包括自然生态环境和文化生态环境 ,自然生态是指由空气、动物、植物、水资源、土地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统一体 ,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文化生态是由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信仰崇拜等文化因素构成的统一体 ,它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有机组合 ,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一、文化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在人类发展过程中 ,自然生态环境和文化生态环境都是必不可少的。对于目前的民族地区开发来说 ,有效地保护民族文化资源和文化生态意义十分重大。…  相似文献   

4.
《传承》2016,(1)
壮族山歌反映了壮族群众自然至上、人与自然和谐平等关系的自然生态意识,它在客观上致力于追求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这与发展民族经济有相通之处。我们应吸取壮族山歌的自然生态意识,发扬生态保护实质,构建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生态经济体系,实现自然生态意识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美丽中国"的新概念,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西部民族地区的美丽乡村,对促进少数民族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经济社会发展与实现各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具有重要意义。做好西部民族地区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工作,不仅需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狠抓"特色",切实保护乡村自然生态环境,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遗产,同时,还需要大力发展乡村绿色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加强生态评估,建立生态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6.
生态城市建设中的人文生态建设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城市是现代社会谋求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有效模式。它所追求的是包括自然生态环境系统与人文生态环境系统的和谐。建设生态城市不仅关系到社会、经济的生态化和环境的保护,也关系到人类生态价值现的建立和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的生态化转变。当前,中国正处于一个大规模城市投资建设和大规模改变自然与人类环境的关键时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应注重生态城市建设,尤其是城市人文生态建设。进步的、科学的人文生态系统是生态城市发展的引导力量。  相似文献   

7.
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不仅不矛盾,而且是相互促进的共生体,"生态生产力"可以推升经济发展。我们在大力发展经济建设的同时要同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积极推进生态文化建设,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切实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瓶颈问题,增强经济发展的可持续能力,让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  相似文献   

8.
刘慧群 《求索》2010,(3):78-80
文化生态学视角下非物质文化生存和延续的实质是在文化的流动中与其生境进行自适应和发展的过程,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需要撕裂“原生态文化”的框套,把文化遗产放入流动的民族生境中进行适应,也就要保护其生存环境,即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建立非物质文化生态环境保护理念、构建社区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体系及构建大学教育的非物质文化生态发展体系是值得关注的生态策略。  相似文献   

9.
正6月14日,由湖北省社科联、华中师范大学、襄阳市政府、十堰市政府联合主办的"2014湖北发展论坛"在武汉举行。来自汉江流域部分城市负责人,湖北省部分高校、社科机构的专家学者百余人参加会议。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尹汉宁出席并致辞,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洪宇、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范恒山、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作主题报告。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汉江生态经济带开发、建设与保护"这一论坛主题,从综合战略、产业开发、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多个层面进行了讨论交流。与会专家达成三点共识:一是汉江经济带的开发建设与保护,不仅要成为湖北省的一个重大的发展战略,而且要力争列入国家发展战略。二是汉江经济带的开发建设与保护,不仅要注重经济、生态、文化、旅游等方面的协调发展,也要注重对汉江经济带的自然生态、文化遗产的保护。三是要大力推动汉江生态经济的开发开放,探索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融合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0.
王保畲 《学习与实践》2006,(12):150-156
生态城市应是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的迭加,二者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自然生态靠一条“生物链”维系,人文生态靠一条“文脉”传承发展。人文生态的本质特征是以人为本和以文为魂。城市人文生态的丰富多彩和延绵传承,构成一个城市的个性魅力和“城市记忆”。构建城市良好人文生态环境,有利于推动城市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展示城市文化内涵和个性魅力,增强城市的亲和力和吸引力,优化城市自然生态环境。构建城市良好人文生态环境,应以彰显城市历史文化内涵、构建重点人文景观保护区域、凝炼城市人文精神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为着力点,形成各具特色的城市“名片”。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环境伦理学本土化诉求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伦理学在中国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寻求实现本土化的过程.回顾我国环境伦理学走过的将近30年的历程,可以大致梳理出环境伦理学本土化的轨迹: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的本源性发掘、对中西环境伦理思想的对比性审视、对中国环境伦理学的自觉性建构.走过这一过程,中国环境伦理学本土化的目标已经明晰.  相似文献   

12.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发展与环境相互协调的问题逐渐成为事关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生态经济作为实现人类生态与自然生态、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高度统一的经济样态,从宏观上看解决了人与环境之间矛盾的环境伦理问题,却依然存在着人与人之间的环境不正义问题。在此从环境正义的视角出发,对民族村落生态经济发展进行考量。研究发现:代内正义上存在着环境权利和环境义务不对等;代际正义上存在着资源禀赋的过度开发导致发展的不可持续;种际正义上则需要注重保护其他非人类物种的"内在权利"。  相似文献   

13.
高淳县紧紧围绕建设"城乡环境最优美、富民强县最协调、社会关系最和谐"的幸福城市目标,坚持不懈地实施"强基工程"、推进生态县镇村创建和开展农村环境整治行动,初步建设成长江之滨最美丽乡村。近年来,高淳县政协每年都组织委员进行视察调研、跟踪督查,提出针对性、务实性建议,为提升全县新农村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一、突出自然生态特质,彰显村庄景观效应保护和建设好自然生态,是推进村庄环境整治、塑造农村生态特质的精髓。要突出自然生态意识,科学规划,合理搭配,力求做出顺乎自然、协调美观的村庄景观景致,彰显村庄个性特色。  相似文献   

14.
“美丽中国”的价值解读与环境保护新审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丽中国"作为我们党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新理念,体现了经济、环境、美学价值的统一和共赢,而"美丽中国"对作为生态文明建设驱动力的环境保护来说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美丽中国"新理念的指导下,必须理顺环境保护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突出体现其美学价值。同时,通过对环境保护价值的重新定位,将环境保护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中,以"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理念,着力"经营环境",践行"美丽中国"对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美学价值的整合,实现三者的共赢。  相似文献   

15.
龚树排 《传承》2010,(15):154-156
探讨一条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社区居民生产方式、生活观念和谐发展的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之路已成为人类社会思考的焦点。生态博物馆的理念在于民族文化的原状保护,强调社区居民的亲自参与。生态博物馆的建设和民族文化的传承,应尊重社区居民的实际利益,更为重要的是唤醒社区居民的"文化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16.
张友良  吴伟群 《传承》2009,(18):164-165
通过桂林、柳州、南宁、北海等一些主要工业企业生态道德责任状况调查认为,绝大部分企业已经意识到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应具有生态道德责任,但也还有许多企业仍然没有意识到企业所应该承担的生态道德责任。企业能否履行好其生态道德责任直接关系到自然生态环境的好坏。社会经济发展和自然生态环境和谐,社会经济发展才会"又好又快",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探讨一条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社区居民生产方式、生活观念和谐发展的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之路已成为人类社会思考的焦点.生态博物馆的理念在于民族文化的原状保护,强调社区居民的亲自参与.生态博物馆的建设和民族文化的传承,应尊重社区居民的实际利益,更为重要的是唤醒社区居民的"文化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18.
通过桂林、柳州、南宁、北海等一些主要工业企业生态道德责任状况调查认为,绝大部分企业已经意识到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应具有生态道德责任,但也还有许多企业仍然没有意识到企业所应该承担的生态道德责任.企业能否履行好其生态道德责任直接关系到自然生态环境的好坏.社会经济发展和自然生态环境和谐,社会经济发展才会"又好又快",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吴树新 《中国发展》2007,7(4):20-23
生态文化是一种生态文明观,是生态保护、生态建设的物质成果与精神成果总和。生态文化建设包括发展生态产业,实施生态工程,进行生态体制、生态社会及生态社会风气建设。环境教育是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其主体有学校、政府组织、企事业单位等。  相似文献   

20.
生态文明是人类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所达到的文明高度,是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文明形态。党的十七大首次将"建设生态文明"写进大会报告,是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执政兴国理念的升华和创新。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适应,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统一,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科学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