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在藏区,恶劣的自然环境使人们更能体会到自然力的不可抗拒和人类的渺小,虔诚的宗教信仰成为藏民的一种生活方式。风马旗是很常见的一种宗教饰物,在神山圣湖、垭口岩穴、寺院圣殿、玛尼堆石、巨石古树等被认为是有灵性的地方,都会看到悬挂有五色的风马旗。随风狂舞的风马旗,不仅给雪山和大地增添几许色彩,同时也给藏区的山川增添了许多神圣感,激起人们对自然与神的敬畏之心。风马旗在藏语中称为"隆达","隆"意为风,"达"是马  相似文献   

2.
"戒杀生"是藏传佛教的基本教义之一,是佛教慈悲精神的体现。在当前我国藏区,"戒杀生"对藏区居民的生产、生活有着深刻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在当地"戒杀生"的全民性影响、综合性影响和政治化影响,通过具体的事例引出对藏区生态危机的担忧和藏区生态法律秩序的构建。  相似文献   

3.
正"转山"(又称转神山)是盛行于藏区的一种庄严而神圣的宗教活动仪式,是藏族人对神山的一种崇拜方式。2015年(中国农历羊年)9月,作为摄制组成员之一,我随云南民族博物馆《传承——云南少数民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影像全纪录》拍摄组一行从昆明市奔赴迪庆藏族自治州进行项目的实地拍摄和田野调查工作,也让我有机会来到滇、藏两省(区)接合部横断山脉中段的梅里雪山群,一睹她神秘的面容。  相似文献   

4.
基督教朝圣观念的重要来源是《圣经》中原罪的观念与赎罪的教义。罪与赎罪的观念主宰着西欧民众的精神生活,并成为宗教朝圣活动的核心价值与基础理论。朝圣理论经过教父哲学家和教会教义的不断补充与完善,成为西欧社会各阶层信仰的观念之一,也为稳固西罗马帝国灭亡以来的西欧社会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自古以来,诸多民族都一直传承着对山、水、树等崇拜习俗,且在各民族的生产生活中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一直以来,山就被认为能够赋予人和作物以生命力或某种灵性而被崇拜,人们把自己的愿望寄托在他们心中,山是可以通神的。特别是在藏区,人们对神山的崇拜是十分虔诚的,这其中就有  相似文献   

6.
王孔敬 《前沿》2010,(21):150-154
西南地区的苗族由于特殊的生活环境和社会历史发展进程,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宗教、制度等领域形成了许多独具特色的传统生态文化。但随着市场经济和外来文化的不断冲击,其生态环境和传统生态文化面临着诸多危机,本文从分析西南地区苗族传统生态文化的主要表现和特性入手,探讨了其传统生态文化面保护传承的必要性和对策,进而指出了研究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论古代蒙古族的生态环境保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古代蒙古族在自己长期的游牧生产和生活中所形成的习俗、宗教、道德、立法等领域蕴涵着许多比较符合自己游牧文明的生态环保思想意识,即人与自然协调平衡的发展观、对动植物有恻隐之心的生态伦理观、认为自然资源或自然要素是无比珍贵的价值观。这些正确的环保思想意识是我国古代优秀的民族文明成果,它对于我国目前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和西部大开发活动中民族地区的环境保护有重大的现实借鉴意义和智慧启悟。  相似文献   

8.
甘孜藏族自治州是四川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州内多种宗教并存,大多数群众信奉藏传佛教。全州宗教工作量大、面宽、任务重。因此,搞好调查研究,做好宗教工作,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当前,在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愈演愈烈的情况下,一些身处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却用他们的“生态智慧,,实现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解决人类与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的生态环境危机提供了一定的借鉴,生活在大兴安岭密林深处的使鹿鄂温克族就是这样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小民族族群。他们是目前唯一的“使鹿部落”——敖鲁古雅鄂温克族,这些猎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适应环境、并利用和改善环境,体现着深刻的生态智慧,本文用生态人类学的理论对此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论旅游的精神文化本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从旅游人类学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传统的朝圣不失为一种初始形态的旅游,而旅游又衍生成了一种新形式的现代朝圣。因此,剥开旅游的物质外壳,从旅游的精神文化本质上来说,旅游是一种现代的朝圣。  相似文献   

11.
《今日民族》2007,(8):I0016-I0016
迪庆藏族自治州是全国10个藏族自治州之一,在全国藏区中地位十分重要。加快迪庆经济社会发展,对于促进藏区稳定,维护祖国统一意义重大。但是,由于历史、自然等原因,迪庆各民族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衡,存在着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等问题;另一方面,由于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迪庆州民族问题错综复杂,并与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问题交织在一起,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社会稳定,发展民族经济和反渗透、反分裂等任务十分艰巨。  相似文献   

12.
黄娟 《湖湘论坛》2020,33(4):5-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提出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新思想,它构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道路,就是发展绿色生态、绿色生产、绿色生活,形成绿色生态、生产、生活方式,构建绿色生态、生产、生活体系,营造绿色生态、生产、生活环境,实现生态美丽、生产美化、生活美好,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生态之美、生产之美、生活之美。这是一条生态优先、"三生"和谐、"三美"合一、人民幸福的新时代生态文明发展之路。从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的提出历程、历史依据、现实依据、理论依据与实践依据来看,提出并实践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道路,对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实现现代化强国与中国梦、迈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共同建设美丽生态地球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一、从艺术的角度看旅游:"旅游是一种表演性的艺术" 对旅游的研究,一直以来就显现在经济学、地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领域,人类学早期对旅游的研究也侧重于跨文化的视野,或认为是一种神圣的现代朝圣.随着西方人类学的发展和现代旅游的兴盛,旅游活动的美学问题逐渐受到了关注.  相似文献   

14.
神山森林传统的传承与社区生态教育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施晓春  周鸿 《思想战线》2003,29(1):51-54
“神山森林”是具有文化内涵、被山地少数民族村社传统文化保护的自然森林块。作为崇拜对象受到严格保护的神山森林 ,具有多种生态功能 ,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管理有着重要的影响。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边的大田坡和百花岭两个行政村 ,在神山森林保护的传统中 ,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社区生态教育活动 ,其中传承神山森林传统的“社区共管”方式 ,可为今天生态保护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国外精神家园研究慨述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慧 《理论月刊》2008,13(6):40-42
精神家园是人类生存和安身立命的根与归宿.精神家园是国外诸多领域研究的重要主题,在文学、艺术、政治、哲学、宗教、人类学、心理学、地理学、教育等领域均有所涉及.关注当前精神家园国外研究状况,对于"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有着非常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关于四川藏区的宗教行为的现代变迁研究中,有不少研究者都认为由于现代化的进入,藏区村民收入提高,他们的信仰传播力正在弱化,并且有的研究者以村民宗教行为货币支出比例的减少来证明其信仰的弱化。经济收入与信仰传播是否存在这样此消彼长的关系,利用四川藏区丹巴村落的田野调查和历史资料进行分析,有利于进一步认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创造》2010,(4)
"群山藏宝、众水流金"的迪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多民族、多文化、多宗教和睦相处,是世人向往的"香格里拉"。近年来,迪庆州委、州政府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对藏区工作的要求,围绕建设"全国藏区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示范区"的目标,坚定不移抓发展,旗帜鲜明抓稳定,以人为本抓民生,立足长远抓生态,突出特色抓文化,强化责任抓党建,闯出一条符合藏区实际的科学发展、跨越发展、长治久安的新路子,成为全国发展最好、社会最稳定的藏区之一。  相似文献   

18.
生态脆弱区引发生态贫困产生,生态资本是生态贫困减少的关键因素。目前,我国生态环境脆弱区占国土面积的60%以上。生态脆弱最为显著的特征是:气候变化大;环境稳定性差;环境恢复功能低。四川藏区位于我国典型的生态脆弱区,生态资本水平偏低,促使生态贫困蔓延。为此,对类似四川藏区的生态脆弱区应加大生态资本投资,提高生态资本水平;同时积极提高生态资本经营水平,大力增加人们的收益,有效防范化解生态贫困。  相似文献   

19.
中国大陆的民族生态研究(1950~2010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绍亭 《思想战线》2012,38(2):55-59
60年来,中国大陆的民族生态研究成果显著,相关的学术史著作对此已有论述,但尚缺从具体的理论研究取向进行的审视和梳理。根据中国大陆民族生态研究的多样性,可将其归纳为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经济文化类型和文化生态区、生态人类学、民族植物学、民族生态学、环境人类学六个研究类别,对其逐一评论,可以对此领域的研究有一个较为全面的回顾。我国民族生态研究理论的发展,与国际学界关系密切;而目前我国民族生态研究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本土化理论创新和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外向型民族旅游经济发展是藏区民族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文章分析了藏区民族旅游经济的现状与不足,探讨藏区民族旅游经济外向型发展的研究思路,通过对藏区民族旅游经济生态条件和国际心理基础、机遇和必要性的分析研究,最后提出了藏区民族旅游经济外向发展的路径:基础路径—依托政策支持,取得"良柔"发展;南下路径——利用近邻效应开拓南亚旅游市场;东进路径——依靠体育旅游以及宗教的引力开拓东方韩日市场;西引路径——深化"慢旅游"旅游产品,吸引欧美游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