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国刑事诉讼制度中对犯罪嫌疑人人格权保障,体现在对防御性权利、推定性权利的规定。防御性权利指犯罪嫌疑人所享有的诉讼权利,包括有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权、控告权、辩解权、拒绝回答与本案无关问题的权利等等具体权利;推定性权利以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的法律义务形式而存在,包括可能影响公正办案人员应自行回避、办案人员必须实事求是、严格拘留逮捕手续、严禁刑讯逼供等等规定。  相似文献   

2.
3.
白思 《人民论坛》2013,(10):140-141
民法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同时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我国民法典的主要部分已日趋完善,《人格权法》在《民法典》中的体例编排问题值得探讨和分析.若要梳理人格权法在民法典中的地位,须从民法典的逻辑体系和立法技术两个层面进行探讨,从而给予人格权法应有的独立地位.  相似文献   

4.
民法典的制定必然涉及人格权。当前学界对人格权商品化的研究有缺陷,它将一个有限性的现象误读为普遍性的趋势,从而造成财产权属性全面侵袭人格权理论,人格权的独立品格因此有受损害的可能。人格权商品化的客体范围是有限的,仅局限于姓名、与姓名相类似的名称或称号、肖像、依公序良俗可商品化的典型身体特征等可商品化的标识性人格利益。人格权商品化的主体范围也是有限的,对非公众人物来说,人格权商品化的价值通常较低。应当基于人格权商品化的有限性对人格权体系进行重构,建立起专属性人格权与财产性人格权相分野的新型化人格权结构。  相似文献   

5.
6.
自然资源的开发在拉动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效益方面带来的积极作用是有目共睹、无可否认的。然而,在大力开发自然资源的同时,当地少数民族居民相应权益方面的保障却出现了一些偏差和不足。以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为研究对象,从其水电资源开发现状及少数民族权益的实现现状入手,在立法、司法、执法和法制监督等方面研究自然资源开发中少数民族权益的法律保障的运行。  相似文献   

7.
煤炭采掘业农民工在我国的农民工群体中占有很大一部分,他们的权益保障问题日益突出。以唐山市煤炭采掘业农民工为例,从煤炭采掘业农民工权益缺失现状入手,分析了和谐社会视野下煤炭采掘业农民工权益法律保护的重要意义,进而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视野下煤炭采掘业农民工的法律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8.
贾国凯  姜奇 《人民论坛》2010,(6):100-101
在一般人格权的法律保护中经常涉及到权利主体之间的权利冲突,即双方都在行使自己的合法权利,但是却造成了权利损害的事实,因而法院在进行权利保护和权利救济的过程中,不再是以一种单一的法律适用的逻辑推理即可得出决断,必须进行利益衡量,根据个案进行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9.
张军 《桂海论丛》2009,25(3):101-105
受教育权兼具积极权利与消极权利、自由权与社会权之多重因素,于个人生存发展具有突出意义,应从基本权利高度审视各阶段和类型的受教育权并予合理定位和区别.国家在保障不同阶段和类型的受教育权保障中担着不同的义务和责任,应予优先保障的是公民最低限度的受教育权--义务教育阶段的受教育权.  相似文献   

10.
原朝阳 《人民论坛》2014,(7):126-128
职工的民主参与是指包括企业和学校等事业单位职工在内的所有劳动者依法参与企事业单位的管理活动的权利。文章依据《宪法》、《劳动法》等法律法规,论述了职工民主参与的内涵、法律依据和法定形式,提出职工民主参与制度不仅是保护职工合法权益的需要,也是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1.
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的统一体,和谐法治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和谐社会是与少数民族地区的和谐融为一体的。没有少数民族地区的和谐,难以有整个中国社会的持续和谐。对少数民族人权进行法律保障是构建和谐法治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基于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的理解,对中国少数民族人权法律保障的现状和制约因素进行分析,提出当今中国和谐法治社会构建中的少数民族人权法律保障路径。  相似文献   

12.
蒋学跃 《求索》2006,(9):94-97
自然人的人格权确立的过程是一个技术化的价值考量,与自然人的伦理性基础并无密切的关联性。自然人人格权也是具有工具性价值的,所以,赋予法人人格权并不与人格权的本质相抵触。此外,由于承认法人人格权的工具性价值并不能被法人财产权所替代,所以承认法人人格权具有实证法上的妥当性。当今世界各国民法典中没有普遍确立法人人格权最根本的原因,是盲目继受了德国民法典的编纂模式,导致人格权没有容身之处,继而导致法人人格权无从在实证法中得到体现。所以,我国民法典将人格权独立成编进而为法人人格权的最终确立奠定条件。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冲击愈发激烈,民族文化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小。民族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深度发掘、创新发展的基础,是困境中的民族文化重新焕发生机,突破现实发展困局的关键因素,因此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当前民族文化工作的重点任务。新疆在地理、政治、民族、文化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特殊性,文化环境复杂,民族文化遗产丰富,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更是刻不容缓,基于法律思维对有关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立法、民族民众的法律意识及相关法律关系主体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此促进当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制建设,形成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法治规范,推进民族文化遗产保护。  相似文献   

14.
林书楠 《新东方》2002,11(4):78-80
《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制体系中的一部极其重要的法律,它的颁布和实施必然加快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市场化进程,打破现行的市场交易中的地方封锁和行业垄断,铲除滋生腐败的温床。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同时为建筑业走向市场化,为我国的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15.
王强 《前沿》2012,(6):72-73
人文主义思潮产生了近现代社会的人文关怀和人格尊重,然而时下中国远未实现对人的充分尊重和关怀,这既有我国长期历史人文因素的影响,又有现代社会各种现实因素的叠加。只有不断提高人们的人格和人权意识,完善立法、执法和法律适用,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社会和法治文明。  相似文献   

16.
卓泽渊 《人权》2007,6(1):33-35
生命是神圣的,保障人权,就必须首先保障生命权,而法律是生命权的重要保障手段。没有对于生命权的法律保障,一切人权的法律保障都将流于空谈或者化为乌有。  相似文献   

17.
王平 《人权》2010,(5):29-31
贫困是对人的一种生活状态的描述,又有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之分。绝对贫困是指个人和家庭依靠其劳动所得和其他合法收入不能维持其生存需要的状态。相对贫困是指部分人口与社会平均水平相比其收入水平少到一定程度时维持的那种生活状况。有些国家把低于平均收入40%的人口归于相对贫困;世界银行认为收入低于平均收入的1/3便可以视为相对贫困。  相似文献   

18.
张健 《前沿》2004,(2):119-121
本文对公民权、人权这些当今社会经常使用的名词进行了解释 ,继而对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及法律保护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阐述  相似文献   

19.
杨银霞 《前沿》2013,(8):67-68
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地位日益明显,切实保障他们的人权引起了专家们的注意。本文中,笔者从相关的理论基础进行了阐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自身权利与"媒介审判",新闻报道自由,注重司法独立。除此之外,根据理论的基础,笔者对在新闻报道中如何保障少数民族的权利进行深入的剖析。  相似文献   

20.
任军成 《前沿》2010,(11):71-74
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平衡是我国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从我国资源、环境的发展现状,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来看,我国必须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民间环保组织必将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而逐渐壮大和发展起来。而目前我国的民间环保组织尚处于发展的初期,由于缺乏相应的法律保护、保障,民间环保组织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起不到相应作用。文章首先分析了民间环保组织的内涵、民间环保组织法律保护的必要性,紧接着阐述了我国民间环保组织法律保障所面l临的种种困境,与此同时,就我国民间环保组织所面临的种种困境提出了一定的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