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覃莉 《前沿》2012,(7):165-168
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是重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传承与产业化发展的有机结合构成了民族民间文化主动性传承的模式。以个案研究的方式对土家族区域的民间工艺美术生产存在的问题:传承保护的自身缺陷、产业化水平低、政府主导意识不强、轻视产品研发、理论研究滞后等问题进行深度分析,并给出了分层保护、规划培育市场、多种产业化模式结合、培育优势品牌、关注人的因素提高整体素质、打造企业文化保护文化空间、注重学者参与等解决策略。认为民族民间文化产业化的本质是文化自觉与解决民生问题的结合。  相似文献   

2.
贵州少数民族民间工艺丰富多样,具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特色,是贵州省的优势优质资源.当下,充分审视贵州少数民族民间工艺这一资源优势,摸清其发展现状与发展境遇,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传承与可持续发展对策,对有效化解少数民族民间工艺的发展瓶颈,促进贵州少数民族民间文化的历史传承与现代发展,从而推进贵州全面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贵州少数民族音乐原生态唱法的传承与发展,是贵州省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中重要的教学和科研工作,面对生态变化中多样性民族民间音乐消失的危险,我们要对民族民间音乐中的精华进行保护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贵州民族民间工艺品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工艺品宝库中,具有鲜明的地方特点与民族风格。贵州地处内陆山区,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贵州的地理、历史与民族特点,决定了文化传统的多元一体的格局。境内丰富的自然资源、淳朴的民俗风情与深厚的历史积淀,反映在民族民间工艺品的传统技艺与特有品类上,历来为世人所瞩目。工艺美术是测定民族文化水平的标仅之一,对工艺品审美意识的体现,这是由生产者的文化素质决定的。工艺品由民间自产自用的产品经济,转变为面向市场生产的商品经济,这是由经济体制与市场机制决定的。本文就贵州民族民间工艺品…  相似文献   

5.
关于建立贵州多元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发展机制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前,贵州多元民族民间文化的价值正日益显现,与此同时,对这些珍贵资源的开发利用正面临传承发展问题的困扰和挑战。因此,全面、创造性地探索建立传承发展的长效机制已刻不容缓和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6.
贵州民族教育质量提升需着力于发展方式的转变。贵州民族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变通过结构、技术、制度三条路径实施,以全面提升各级各类民族教育质量为目的,完善民族教育体系结构;以"丰富民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培养民族教师的多元文化素养为中心",变革民族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民族教师的培养方式;以"‘双百工程’和‘职业院校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创新项目’"为重点,不断创新民族教育的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7.
民间文学艺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兼具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及《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为主的公权保护方式侧重保护其文化价值,以《著作权法》为主的私权保护方式侧重保护其经济价值,只有二者形成合力,才能促进贵州民族民间文学艺术的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贵州省政府应当充分认识到民族民间文学艺术著作权保护的必要性,积极利用著作权法的制度优势保障本民族地区民间文学艺术的科学传承与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8.
<正>大理州鹤庆县新华村白族银器手工艺是云南民族民间手工艺的一个典型代表。近年来,这项手工艺的传承在其产业发展中取得了显而易见的佳绩,形成了具有地域文化与民族文化特色的手工技艺类型、核心技艺体系以及丰富优良的产业形态。并通过技艺改良与现代化产业有机结合等创新方式不断调适自身,在现代社会与现代文明中获得生存发展的空间,为地方发展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也为探索云南民族民间工艺传承与产业发展之路提供了典型可鉴  相似文献   

9.
贵州独特的历史和地理位置,使得当地的少数民族保留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制作工艺,刺绣就是其中一种。它具有独特的特点,挖掘它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有效地传承和保护这一文化遗产,对于打造贵州少数民族文化品牌产业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是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传承与创新少数民族民间音乐对于传承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传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旨在解读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所蕴含的价值,从价值的来源和应用途径划分了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所蕴含的内外在价值。从内在价值来看,少数民族民间音乐具有审美价值与艺术价值,从外在价值来看,少数民族民间音乐具有研究、教育和商业价值。基于对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价值解读,提出了传承与创新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策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吕虹 《贵州民族研究》2005,25(6):157-160
创造贵州多元化民族文化生态圈,充分利用贵州古朴浓郁、多姿多彩、独具特色和多样性的民族民间歌舞戏剧文化,发展繁荣贵州民族生态旅游产业。  相似文献   

12.
张婵 《前进》2017,(6):48-49
<正>一、民族民间传统体育在城镇化进程中发展前景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是我省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三晋人民智慧的结晶。这些鲜明的特征,是在特定的自然条件、地理环境、文化氛围、生产生活方式中创造、发展和提炼出来的,体现着特定地区人民的生活方式、行为模式和文化特质,并且在发源地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民族民间体育的现代化,归根结底是人的现代化,具有身心健康、社会和谐、文化传承、经济发展的功能。民族民间体育的现代化,说到底是民族  相似文献   

13.
2006年第一期(总第106期)目录民族学与民族文化研究正确认识和扮演民族角色…………赵利生江波(1)社会资本与民族和谐…………………………黎珍(5)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与开发…………………………………符娅王德清(11)关于建立贵州多元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发展机制的  相似文献   

14.
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是贵州省教育特色之一,也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但由于文化传承主体对民族文化价值认识有失偏颇,使后续工作面临诸多问题。探讨价值与民族文化价值,分析传承主体对民族文化价值认识局限所带来的问题,通过建立沟通对话机制,从多角度、多层面地分析民族文化价值,增强文化自信与自觉,使民族文化在学校传承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相似文献   

15.
《新疆人大》2014,(10):44-44
《鄂伦春自治旗鄂伦春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经内蒙古自治区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批准,已于10月1日起施行,鄂伦春族原生态狩猎文化有望得到更为完整的保留。《条例》规定,自治旗教育部门应组织编写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教材,学校也应开设传统文化课程。自治旗鼓励通过社会组织和个人捐赠等方式募集资金,建立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基金;自治旗政府要建立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传承人、传承单位命名制度,在鄂伦春族居住相对集中、原生态文化保留较好的区域设置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  相似文献   

16.
现今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视不言而喻,而目前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传统乡土村寨文化遗产面临着诸多保护与发展的矛盾。该文以贵州梭嗄生态博物馆为例,聚焦传统乡土村寨文化保护中文化记忆和传承中存在的原住民参与意识薄弱,参与性不强的问题,将参与式影像实验引入贵州梭嗄生态博物馆的保护与传承之中,以激励贵州梭嗄生态博物馆当地原住民积极、主动参与其中,用手中的摄像机自发拍摄、记录和讨论贵州梭嗄生态博物馆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问题,不断丰富和扩充我国传统乡土村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途径和媒体组织方式,进一步整合我国传统乡土村寨文化保护与传承体系。  相似文献   

17.
加强保护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意义及法律保护现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术麟 《前沿》2004,(4):155-159
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华民族巩固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和精神纽带 ;依法保护、传承和合理开发利用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自身特征要求其必须纳入法律来保护。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 ,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生存和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国际社会日益重视对传统文化特别是对无形传统文化的法律保护。我国目前在这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 ,加快立法保护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8.
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正逐渐被忽略和破坏。产业化可以为民族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更多合格受众,消除传承者的落寞感,建构跨越时空的传承场域。因此,应该顺应时代变化,在认真审视传统民族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转化与活态传承特性的基础上,形成满足各语种、多形式的文化传播产品,实现民族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产品化、产业化,在促进民族民间文学保护的同时提高创新传承的实效。  相似文献   

19.
多年来,在包括贵州在内的广大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传统生活方式与现代化、民族文化的市场价值与审美价值等等之间,一直存在着张力。地方政府与学者在这个问题上的见解也是不尽相同的。本文通过对贵州具有典型意义的一些民族村寨的考察、分析,提出必须以高度现实主义的态度对待这些问题,有所为有所不为;必须以实现贵州少数民族群众的脱贫致富奔小康为最大、最迫切的诉求,在此基础上,把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创新推上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20.
贵州是苗、布依、侗、水、仡佬等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各个少数民族都有其独具特色、丰富多采的文学、音乐、舞蹈及工艺美术。解放后,贵州省作协为抢救各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成立了民间文学工作组,做了大量的民间文学资料搜集,整理和编印工作,编印了大批贵州各民族文学资料及出版了《苗族民间故事先》一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文革”期间,资料遭到破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民族文艺事业走上了蓬勃发展的道路。1980年5月贵州民间文艺家协会成立,并创办了民间文学期刊《南风》。协会广泛吸收民间文学、民间工艺美术、民间戏剧、民间音乐等方面的专业工作者及业余爱好者参加。对主省开展民族民间文艺的搜集整理、丛书的编辑出版以及民族文艺的理论研究工作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使全省民族文化艺术收集、整理,研究工作出现了繁荣景象。发表出版了如苏晓星的《民间文学散论》、杨昌国的《苗族舞蹈与巫文化》、李瑞歧的《贵州侗戏》、潘朝霖的《傩文化论文集》等论著。据不完全统计,从1949年至1993年,全省有50余人在省内外各级报刊上发表民族文化艺术研究方面的学术论文和资料约310篇。出版民族文学,音乐、戏剧、舞蹈、工艺美术方面的专著、论文集、资料巢等各类图书共116种。全省民族文比艺术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