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更具有紧迫性和时代性。国家认同是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基础,而新疆是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民族、宗教、文化对我国进行渗透和分裂的前沿,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也是敌对势力争取的对象。对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进行研究和分析,提出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有效路径,推行国学教育,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以校园文化为载体,积极开展国家认同教育;大力发展国家通用语言教育等,为新时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融合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独立之初,哈萨克斯坦面临着北部俄罗斯民族分裂运动的威胁,一些少数民族甚至对国家持消极抵抗的态度,尚无主流社会意识填补意识形态信仰真空,国内存在严重的国家认同危机。随着全球化的推进,欧亚大陆文明交互影响,哈萨克斯坦国家认同一度弱化。为建构国家认同,哈萨克斯坦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本文分析这些措施对建构国家认同的作用,探究哈萨克斯坦国家认同建构路径。  相似文献   

3.
民族团结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生命线。在我国的民族团结教育实践中,贯穿国家认同教育,从强化共同历史记忆、培育道德价值观、推进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国家主权教育四个维度出发,帮助全国各族人民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和民族观,是实现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目标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在一个现代国家构建过程中,公民的国家认同教育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从国家认同这一基点出发,探讨加强西藏高校学生的国家认同教育的重要意义,并着重分析影响西藏高校学生的国家认同教育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提升西藏高校学生国家认同感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人类逐渐经由"全球化"、"信息化"进入服务经济的文化时代,新疆多民族社会急需构建国家认同来提升民族自治效能,适应社会跨越式共进的刚性需求。聚焦新疆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社会学基础,探究社会经济关系的契约框架、社会身份文化的转型思路以及社会治理的"善治观"与"服务观",揭示国家认同的本质是让人们因为生活幸福而变得更团结。  相似文献   

6.
7.
夏宇航  张宝成 《前沿》2013,(3):16-18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有效后备军,而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公民教育是多民族国家建设的有力保障和发展基础,本文通过对对公民以及公民教育的发展起源进行概述,陈述公民教育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公民教育的意义,并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公民教育的主要架构进行分类解析,以此来强调公民教育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8.
黄艳 《前沿》2013,(6):44-45
高校担负着培养德才兼备人才的重任,高校大学生的国家观念直接影响着新疆的稳定与发展,关乎边疆的长治久安。本文在梳理新疆高校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教育发展演变的基础上,分析了新疆高校当前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教育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新疆高校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教育的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9.
10.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以人民为中心是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思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向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征途上,能否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融入共同富裕发展全过程,关系到共同富裕实现程度。当前,我国地区间、城乡间、不同群体间还存在较大差距,需要全面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化党建引领,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推进精神富有深入发展,重塑共同富裕实现各环节,最终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走向全体人民的全面富裕。  相似文献   

11.
张建军  李乐 《前沿》2013,(7):22-24
国家认同是政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论文从国家认同的概念入手,在对学术界一些相关理论进行总结的基础上,通过对西方和中国国家发展的不同历史脉络的梳理,分析归纳了国家认同的内涵、表现形式和特点,认为国家认同存在正反两种表现形式和三方面特点,最后将国家认同与爱国主义结合起来,提出由于国家认同存在不同形式和内容,与之紧密联系的爱国主义相应的也有变化。弘扬爱国主义必须首先通过强化人们正面的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12.
中国侨务的基本问题是海外华侨华人与祖籍国的关系问题。在中国政府不承认双重国籍的政策主张的前提下,中国侨民与祖籍国之间实际存在着双重关系:一是公民身份的法律关系;二是民族认同的情感关系。中国侨务的使命就是正确处理华侨华人与祖籍国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随着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各个民族的利益诉求不断增加,民族问题不断涌现,导致认同危机的出现,这些严重损害了民族的团结,国家的安定.构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整合模式,是任何一个多民族国家发展所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可题.  相似文献   

14.
试论全球化与国家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岩 《前沿》2007,(11):28-30
全球化是以经济全球化为起始,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个领域的综合动态的过程。全球化的迅速推进,对各个民族国家乃至世界政治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随着区域经济政治一体化的进一步加深,伴随着族际政治的矛盾发展,超国家认同和次国家认同的出现冲击着各个民族国家的国家认同,并产生了某种程度的认同危机。与此同时,全球化也给民族的国家认同带来了机遇。挑战与机遇并存,通过积极整合国际国内资源,深化国家认同意识,从而形成中国与国际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5.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是多民族国家内部的重要认同形态。两种认同之间的冲突与张力直接促进了各种认同的共生。两者之间协调与否关系着民族与民族、民族与国家之间能否和谐统一的重要问题。本文试图通过聚焦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差异与共通之处,以求在中华民族认同的共同基础上达到各族人民在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上的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16.
在一个非单一尤其是多民族的国家,民族认同的多元化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国家认同的发展,这种影响是复杂的。一般而言,在一个统一的国家,统治者往往会更加强调国家认同的重要性。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主体、对象和动力以及强化方式等方面,这些差异是显然的。在对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两者关系进行研究时,主要存在三种观点,即两者是相互冲突的关系、两者是替代的关系、两者是共生的关系,三种表述都有其适应的空间,都具有其合理性。  相似文献   

17.
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从顶层设计到不同领域不同主体的突破,其实践路径主要包括更新国家治理理念,加强顶层设计,处理好政府、市场和社会之间关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强制度建设,全面深化改革,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转变政府职能,创新国家治理方式,吸收人类文明优秀成果。  相似文献   

18.
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以哲学社会科学课题研究为依托,推进理论研究;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传授理论成果;以互联网为舆论主阵地,完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体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为平台,培育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以制度建设为保障,构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9.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重舍,能有效构建国家安全环境,营造和谐的民族关系。重视从国家安全的高度和民族和谐的角度实现民族认同,要把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作为民族团结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不仅是民族与国家共建和谐的根本目的,也是国家与民族获得安全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20.
研究选取206名彝族为调查对象,探索凉山彝族族群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基本状况及影响因素,为增强各族群国家认同提供现实依据。结果表明:凉山彝族族群认同和国家认同总体态势良好,国家认同略高于族群认同,没有出现两者相冲突的情况;年龄、家庭所在地区、父母族别等客观变量对彝族族群认同和国家认同有一定影响,但不显著;而文化程度、职业分布、收入、汉语水平、要好朋友的族别等社会性变量的影响显著且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