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顾钧 《人民论坛》2024,(7):13-18
中国学是历史中国之学,也是当代中国之学。从明末清初到21世纪的今天,从汉学到中国学再到世界中国学,学术积淀越来越深厚。传统汉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古代中国,侧重人文学术;二战后汉学中心转移,研究范式发生重大变化,从传统汉学向现代中国学转变,侧重于现实问题和国际关系等新领域。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海外对中国的关注和研究与日俱增,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时代背景下,“世界中国学”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折射和代表了人们对于世界、人类、文明理解的不断深化。  相似文献   

2.
唐磊 《人民论坛》2024,(7):24-29
外国研究中国的学术在不同区域发展出不同传统,由此形成四大学术谱系,即欧洲中国学、北美中国学、俄罗斯中国学和日本中国学。在四大学术谱系涵盖的地理区域外,大体相当于“全球南方”,那里中国研究的传统相对薄弱。当下中国学知识生产图景呈现出若干重要特征:一是与“全球南方”中国热和中国研究热普遍升温的景象相对,近年来西方的中国研究有转冷的迹象;二是汉学范式与区域研究范式之间的紧张关系,区域研究范式与社会科学范式之间的纷争;三是在国际学界,社会科学对中国研究成果的关注与吸收依然欠缺。  相似文献   

3.
“作为方法”是一种兼具批判性与建构性的方法论。在建构中国行政学自主知识体系时引入这一方法论,有助于明确和确立主体意识、丰富和拓展研究视角、反思和重构衡量标准。在此方法论观照下,可以发现中国行政学走过了两个发展阶段:一是从“以世界为中心”到“以中国为中心”的转变,即从学习、模仿、套用西方行政学理论,转向立足中国场景、突出中国问题;二是从“以中国为中心”到“以中国为方法”的转变,即越来越强调以中国为观照,扎根中国大地,讲好中国故事。未来,我们要探讨一条“以中国为尺度”的中国行政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路径,让中国行政学讲“中国话”,也要努力使行政学的“中国话”变成行政学的“普通话”。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主要论述了:“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是以生产力和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为前提的;“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将大大加速社会发展的进程;无产阶级既是大工业的产物,又是推动“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能动性因素;“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是共产主义实现的前提;并必然使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具有世界性。马克思的这一理论给了我们巨大的启迪,我们在应对全球化的过程中,必须优先发展生产力,尤其是要重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必须积极地参与贸易自由化,并从中学会向全球扩张;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方向;必须学会抵制、拒绝西方腐朽思想,学会吸收、接受西方先进文化,更应该学会文化创新。  相似文献   

5.
构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和时代课题。从方法论角度看,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范式,实现话语指向由西方化到中国化转变;坚持马克思主义改变世界的建设功能,实现话语思维由革命到建设转变;坚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要求,实现话语重心由精英到大众转变;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的分析方法,实现话语视野由中国到全球转变。据此,构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才能取得实质性突破。  相似文献   

6.
“中国模式”为我们架起了一个同西方对话的桥梁,在国外,这个词语已逐渐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另一种称谓,成为西方学者对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解读。我们要让世界理解中国,就要学会用别人的语言逻辑解释自己的事情,从别人的研究范式中汲取营养。因此,在国际交往中,我们应用“中国模式”与别国对话,同时始终要把“中国模式”的阐释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作为国外专门研究中国的学问,中国学正在成为“时代显学”。但中国在海外中国学上的学术影响力,与现有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相匹配。中国学研究中国,但当前中国学的中心并不在中国。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国内海外中国学研究的知识体系和话语权建构。在此基础上打破中国学和中国学研究的内外区隔,推动构建融通中外、贯通古今的“世界中国学”,最终实现“让中国学回到中国”。  相似文献   

8.
《公安研究》2012,(8):93-93
石淑华在《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撰文认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最需要和最值得深入研究的领域之一,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特殊地位和特殊性质决定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不仅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的核心范式,也是包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中国古近代经济学在内的整个当代中国经济学研究的公共范式。  相似文献   

9.
以二战为分水岭,日本战前的中国学研究在战后被日本学界视为战争的幕后推手而彻底抛弃,战后的研究是在批判东洋史研究的基础上重新开始的一门新学问。从源流来看,日本的当代中国学研究有东洋史和区域研究两个系列四个学派;从思考框架来看,存在回归传统、"中国就是中国"、普通的近代化、东亚型四种模式。与欧美国家相比,日本的中国学研究在中国的近现代历史和经济研究领域最为活跃,引领世界前沿。面对当前日本中国学研究停滞不前的状况,鉴于中国发展的实际,三元结构论、制度化、相对化可作为推进研究的新范式。  相似文献   

10.
<正>编者按:近代社会以来,西方话语体系就主导着整个世界。当代中国人以"中国道路"成功开辟了"中国模式"的话语体系,但是"中国道路"的国际话语权旁落西方是不争的事实,中国的学术话语则已经陷入"贫困"和"失语"的境地。因此,建构当代中国的学术话语,是主体意识和使命意识正在觉醒的当代中国学  相似文献   

11.
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放在世界社会主义历史总体进程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全球化思想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分析其国际环境和历史使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把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置于全球化语境中,其世界历史性特征体现为三个“致力于”,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致力于在积极参与全球化中实现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致力于在国际合作应对世界性难题中“建设和谐世界”;致力于以资本主义为主导的全球化向以社会主义为主导的全球化的转变趋势。  相似文献   

12.
着眼于中国,中国式现代化的主题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着眼于全人类,中国式现代化的主题是推动世界历史的和平与发展。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坚持形而上学的文明观,必然导致“西方文明中心论”“文明冲突论”,并在这一文明观下建构“东方从属于西方”的世界格局,破坏了“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历史主题。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超越了西方形而上学文明观,以中国式现代化为现实依托,坚持辩证文明观,致力于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出“全球文明倡议”,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从而坚强地捍卫了“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历史主题。  相似文献   

13.
在过去数百年间,西方世界一直以一种机械的思维范式为基础,其目标是“完美性”——把事物(例如机器)改造得更大、更快、更好。现如今我们看到,这种范式已经转变为一种生物范式,完美性已不受关注,取而代之的是功能性。在生物世界里,凡事不必追求完美,只要它们在其存在的环境中发挥足够的功能即可。这其中的关键是“适应性”——具体而言,即随环境的变化作出改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许华 《人民论坛》2024,(7):19-24
萌芽于18世纪初的俄罗斯中国学,历经300余年、经历多个政权更迭和沧桑变化而经久不衰。从最初少数知识精英的皓首穷经,到目前发展成为具有历史性、前瞻性、综合性的系统研究。俄罗斯中国学熔古今于一炉,集东西方之大成,厚积薄发,别具一格,具备政府扶持、机构健全,自成体系、注重学术传承,注重学科化、专业化的发展特征,在世界中国学研究的“竞赛场”上长期处于领跑位置。中俄两国文明源远流长,人文合作与交流稳步发展、成果丰硕,为大国之间文明互鉴、共同发展树立典范,是中国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推进大国协调与合作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5.
构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和时代课题。从方法论角度看,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范式,实现话语指向由西方化到中国化转变;坚持马克思主义改变世界的建设功能,实现话语思维由革命到建设转变;坚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要求,实现话语重心由精英到大众转变;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的分析方法,实现话语视野由中国到全球转变。据此,构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才能取得实质性突破。  相似文献   

16.
胡群英 《理论月刊》2006,(11):11-14
随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诠释主体的重大变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哲学界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发生了重大转向,“理解马克思”和创新与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国内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理论指向。近年来,国内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为我们解读当代中国现代化中的一些重大现实问题和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提供了多方面的重要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公共行政学是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中国特色公共行政学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题中之义。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公共行政学,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尤其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尤其是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和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必须做到古为今用,不断吸收中国传统文化治国理政的精华思想,全面科学地总结改革开放30多年来行政改革取得的成功经验,从而建立起中国化的公共行政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必须做到洋为中用,学习借鉴世界公共行政研究取得的一切积极成果,紧跟世界公共行政研究和公共行政改革的潮流,从而不断推进中国公共行政研究的知识创新、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  相似文献   

18.
从“范式”的观点看,目前学术界对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研究存在着“现代化”与“社会主义”两种不同的“范式”。两者之间的“不可通约性”十分明显。因此,对这一问题的继续研究,应克服原有“范式”的缺陷,转变思维方式,建构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研究的新取向。  相似文献   

19.
黄泽 《思想战线》2007,33(5):105-110
20世纪的中国神话学在融汇中、西两种学术传统的基础上得以确立。学界在以西方神话学重新系统复原中国神话的工程告一段落时,应对中国独特的神话类型和发展道路展开相关思考。从俗文学、古小说、神话3个层次内容的影响关联入手,有助于获取正确的神话信息;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内,因为少数民族神话借助汉文古籍、少数民族古籍与民俗、口传而传承,所以必须借助西方人类学理论方法予以挖掘、激活,这有可能是中国神话学独特的文本类型和表述范式。  相似文献   

20.
王海滨 《桂海论丛》2010,25(2):26-29
20世纪70年代以来,政治哲学开始复兴,在时代要求、中国现实与理论挑战的推动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也逐渐成为显学。反思研究过程中出现的几种各有得失的理论进路,建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研究范式面临的前提性问题在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以及当代中国需要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以领域定位、现实依据、理论维度、立体动态、旨趣倾向、研究路径和目标指向为结构内容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的范式构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