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制度话语是制度建设理论的基石。话语转换反映了话语演进的客观过程,话语建构体现了话语创新的主体自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话语转换有着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反映了制度形态、制度思想、制度表达的内在一致性。建构新时代的制度话语体系,要深入挖掘其中的本体资源、主体资源、文化资源、介质资源,不断提升话语解释力,以抓住话语建构的起始点;不断提升话语传播力,以抓住话语建构的中介点;不断提升话语认同力,以抓住话语建构的落脚点。话语建构也要与提升制度自信意识紧密结合,切实将制度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转化为制度认同和制度自信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  相似文献   

2.
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构具有独特的建构逻辑,体现在政治立场、理论体系、思维方法、话语表达、话语传播、价值体系建构有机统一的基本逻辑之中。政治立场建构是前提和基础,集中体现在话语内容和话语标识的鲜明立场建构之中;理论体系建构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的话语范畴和话语基础为依据,呈现科学性和统合力;话语表达建构要以准确性、生动性、主导性、规范性为必要条件;传播体系建构要充分体现话语传播的融合性、有效性、多样性、可感性,不断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表现力;价值体系构建要彰显话语核心和话语发展的价值性、导向性、开放性和创新性,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力和发展力,牢牢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和话语权。  相似文献   

3.
中国特色政治话语体系是在中国谋求民族独立和复兴、国家繁荣与富强、人民解放与幸福的奋斗进程中所形成的符号体系,是具有表达自我政治价值诉求与阐发政治发展规律认识的重要价值系统。它既是学理化概念群、命题集簇与叙事方式的统一,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式政治现代化发展实践与公共理性力量共同规约;又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政治发展规律的理性表达与知识呈现,在形态上呈现为意识形态、政治发展战略、公共政策与国际政治传播四大类型。中国特色政治话语体系的丰富内涵与外延,决定其未来研究需沿着政治话语体系建构、跨文化政治话语交流与沟通、国际传播三大进路拓展推进。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当代青年人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观点构成了一套虚无主义话语体系,对当代青年的历史观、国家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非常大的负面影响。其话语产生的发展逻辑显示,只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才能克服虚无主义对新时代青年意识形态的侵蚀。  相似文献   

5.
推动中国价值观念国际传播是全球化背景下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增强国际话语权、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必然举措。但中国价值观念在实际传播过程中面临西方价值观主导、文化价值观念冲突、中国价值观念被误读等挑战,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担负起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阐释中国方案,塑造中国形象的责任,以意欲向外的广度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全球视野。通过精准分析中国价值观念的内涵、构建对外的叙事话语体系、创新中国价值观念传播的叙事方式,以共同价值凝聚人心,增强中国价值观念的国际认同。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高度契合了中华民族救亡图存与富国强民的现实需要、中国文化及"双重超越"的时代要求、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历史潮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深刻改变了中国的思想状况和话语体系、领导力量和政治方向、历史走向和国际地位。推进国家崛起和民族复兴伟大事业,必须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7.
党的宣传思想工作担负着“育新人”的重要使命任务。在“互联网+”蓬勃发展、媒体深度融合的时代,宣传思想工作话语的自我革新,要求把青年作为战略对象,牢牢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明确话语作为宣传思想工作与青年关系互构的有效媒介。通过学习内化、认同创造、实践外化、协调发展机理的运行,推动建立“立意”“筑巢”“善用”“增效”四位一体的话语体系。实现宣传思想工作话语“青年化”,要打造符合青年价值选择的话语意义系统,回应社会现实,坚定文化自信,凝聚共同价值;要从话语对象、话语载体、话语传播的角度构建推动青年思想认同的话语认知系统;要强调话语风格适配驱动,增强说服力、提升引导力、彰显亲和力,创新青年实践的话语表达方式;要从全方位、多层次、多维度的视角形成聚焦青年成长成才的话语评价体系,回应青年时代特点,促进青年、大众与社会共同发展。这一话语体系的构建,按照“青年想接受”—“青年可接受”—“青年行真知”—“青年共发展”的逻辑进路,致力于推动面向青年群体的宣传思想工作提质增效,进而实现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引领青年自觉承担起民族复兴的时代使命。  相似文献   

8.
高校宣传思想话语体系是高校宣传思想内容的重要传播符号和载体,其生成与传播有着特定的逻辑与进路,意识形态、社会舆论、网络话语、学生资源是其主要的话语来源,其话语传播必须要遵循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理性逻辑与活力逻辑,同时在范式的运用上要不断完善与拓展,充分运用非线性传播范式、链式人际传播范式、中心话语与边缘话语交互式传播范式等话语传播模式,从而不断提升高校宣传思想话语的信度与效度。  相似文献   

9.
调查研究是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中的历史经验,也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作为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调查研究具有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和实践逻辑。从理论逻辑来看,调查研究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内在要求;从历史逻辑来看,调查研究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改革的经验总结;从现实逻辑来看,调查研究是应对国际国内复杂形势的迫切需要;从实践逻辑来看,调查研究是全党开展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深刻把握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开展调查研究的四重逻辑,对于持续推进新时代调查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吕晓斌 《探索》2023,(6):14-27
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已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到新阶段的必然要求,需要遵循中国式现代化自身的发展逻辑与理论体系自身的学理逻辑。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首先要明确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立场,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引领,还要明确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用,并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理念。其次要明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资源基础。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实践和人类现代化文明有益成果所提供的理论资源和实践智慧构成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理论来源。再次要用中国特色话语来表达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中国特色话语表达方式要关照现代化概念体系及内涵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注重中国式现代化标识性概念的发掘与提炼,增强学术话语与政治话语、中国话语与世界话语的良性互动。这种话语表达的具体内容即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主要范畴,包括中国式现代化的历程和经验、内涵和特征、布局和策略、动力和运行、目标和意义等方面。最后需要明确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重大意义。这个理论体系不仅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历史成就与历史经验的全面总结,为新时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理论支撑与理论指...  相似文献   

11.
进入新的时代,中国面临如何科学有效地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现实课题。思想理论的传播要分别对待,对内传播要凸显聚合,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增强主流话语传播效力,形成话语传播合力,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对外传播聚焦认同,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从而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获得普遍的价值认同。  相似文献   

12.
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建构必须经历现代性批判理论的洗礼才得以可能。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建构需要坚持、发展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理论,坚持资本批判、形而上学批判和意识形态批判的统一;运用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理论回应社会热点,增强马克思主义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力、对社会矛盾的批判力;创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学术语言,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话语体系,变革思想政治教育的叙事方式。  相似文献   

13.
马忠  达雅楠 《探索》2022,(4):158-170
国际话语权是国家实力与国家形象的表达。在人类文明传播的新时代背景下,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必须不断反思和批判文化帝国主义,打破西方话语霸权,努力构建多元共生、多态共融的世界文明交流格局。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文化帝国主义不仅没有消亡,相反有不断强化的态势,呈现出“特定对象+技术+叙事”的新特点新趋势。从叙事话语角度揭露文化帝国主义的叙事逻辑,分析其叙事结构、叙事议题、叙事视角和叙事手法,目的是发现霸权话语的操控秘密、基本规律,透视隐匿其中的强者叙事、资本叙事、抽象叙事等深层本质,从而寻找破解之道。为此,在国际传播过程中,我们要站在“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的高度,在叙事框架、叙事立场、叙事精品、叙事方法等方面科学规划、精心设计,积极构建具有影响力、吸引力、批判力的中国叙事体系,为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作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建构是赢得意识形态领域斗争胜利的重要理论武器。不同时代的话语体系有着十分明显的时代印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围绕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所面临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而展开。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要坚持推进理论创新,要善于向人民学习语言,要尊重情感体验,要紧跟科学技术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国家发展的现代化,更是关涉人民美好生活的现代化。从历史层面来看,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内含追求“温饱型”“小康型”以及“幸福型”美好生活的价值向度。从理论层面来看,中国式现代化以人的现代化为深层主题,激发美好生活的主体动力;以变革社会生活为内在追求,符合美好生活的价值诉求;以超越资本逻辑为显著特征,构筑美好生活的现实根基;以实现民族复兴为奋斗目标,契合美好生活的发展逻辑。从现实层面来看,中国共产党推进共同富裕、协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及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彰显了建构新时代美好生活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6.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以历史逻辑审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浩瀚的历史时空中,实现了从“自在”到“自觉”的发展。以理论逻辑审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科学指导和中华传统“和合”思想的深厚滋养。以现实逻辑审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非脱离现实的抽象术语,而是各民族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现实需要,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诉求,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选择。  相似文献   

17.
曹芳  陆卫明 《求实》2020,(2):4-12,M0003
"两个维护",即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两个维护"不是凭空产生的,有其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从理论逻辑来看,"两个维护"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当代体现,是对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创造性运用。从历史逻辑来看,"两个维护"是对我们党和国家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和教训的深刻总结。从现实逻辑来看,"两个维护"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问题,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需要,是推进伟大斗争的战略选择。深刻理解这三重逻辑的理论意蕴,是深刻把握"两个维护"的极端重要性、以坚决的态度和实际行动做到"两个维护"的基础和前提。  相似文献   

18.
正创造性地使用本民族的语言,运用中国特色的理论话语系统来表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民族复兴的理想图景,以凝聚民心,共同奋斗,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所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积极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坚持正确的建构方向,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语言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它不仅仅是对客观  相似文献   

19.
新时代中国话语对外传播具有重要意义,加强对外话语传播是适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国际上获得更多理解和支持的需要,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目标的需要,是改进和优化中国话语体系结构的现实需要。习近平对外话语传播的主要风格与特点是大气恢宏自信,合作包容共赢,理性平和务实,生动鲜明深刻。习近平对外话语传播的启示是坚定文化自信,强化文化传播;改进文风话风,提高国际话语表达力;广泛参与,讲好中国故事。  相似文献   

20.
政社关系是一个历史而常新的话题。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公共服务为两者的关系探讨提供了新的领域。在这个领域中,依赖关系成为了描述两者关系的主流话语。解读这种主流话语的建构逻辑、阐释话语转向的发展趋势有利于深入了解两者关系的政治生态。话语体系的生成逻辑根源在于社会语言与社会实践的双向形塑,而作为话语体系的建构者的政府和受到话语体系影响的社会组织则成为了话语体系的利益相关者。为了实现话语转向,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掌握话语情境的变迁是进行话语转向的现实要求,了解话语建构模式的变化是进行话语转向的逻辑起点,解读话语形式是进行话语转向的基本要求,把握话语诉求是开展话语转向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