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日一夫 《新湘评论》2009,(11):55-55
毛泽东:不动笔墨不看书—— “不动笔墨不看书”是毛泽东长期坚持的读书方法之一。几十年来,他每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要在重要的地方画上圈、杠、点等各种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上写上许多批语。有时还把书、文中精当的章节摘录下来或随时写下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有的书他反复读过多次,每读一次就用一种颜色的笔在上面加一次圈点、勾画,作一次批语。在抗日战争的戎马倥偬中,毛泽东尽管工作繁忙,仍然坚持不动笔墨不读书,争分夺秒地阅读,批注了大量的马列著作和其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书刊。单是其中《辩证法唯物论教程》一书,他就在1936年11月至次年4月间阅读了该书的两个版本,在书上写了近13000字的批语。  相似文献   

2.
日一夫 《学习导报》2009,(11):55-55
毛泽东:不动笔墨不看书—— “不动笔墨不看书”是毛泽东长期坚持的读书方法之一。几十年来,他每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要在重要的地方画上圈、杠、点等各种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上写上许多批语。有时还把书、文中精当的章节摘录下来或随时写下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有的书他反复读过多次,每读一次就用一种颜色的笔在上面加一次圈点、勾画,作一次批语。在抗日战争的戎马倥偬中,毛泽东尽管工作繁忙,仍然坚持不动笔墨不读书,争分夺秒地阅读,批注了大量的马列著作和其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书刊。单是其中《辩证法唯物论教程》一书,他就在1936年11月至次年4月间阅读了该书的两个版本,在书上写了近13000字的批语。  相似文献   

3.
河西走廊随想(散文)文/冬雨图/张斌我曾去过不少地方,领略这江南秀色、长城巍峨、东海波涛,但是最使我魂牵梦绕的,还是河西走廊。河西走廊像一本神奇的书,每读一次,总有一番新的感受。我初到河西是14年前的事:那时正在读大学,以考察方言的名义去了趟敦煌。也...  相似文献   

4.
“我梦想贵州每所学校都有宿舍,学生能有饭吃、有地方住、课余有书读、有相应的体育设施。”  相似文献   

5.
近期有两则关于读书的传闻。 一则是某公司到一高校招聘员工,面试研究生时问最近在读什么书,学生坦然回答:“没读什么书,因为没时间。”另一则是某宣传部门去地方调查优秀读物的学习落实情况,随机问两名机关干部:“这些书你们买了、读了吗?”一位回答说:“我们单位好像没买。”另一位说:“买过,只是没有时间读。”  相似文献   

6.
《党建》2013,(10):36-36
今年,湖南省郴州市在全市广泛开展了"天天读·月月谈"活动,引导党员干部多读书、读好书,在全市兴起读书学习之风。该活动的主要内容是:倡导全市党员每天读一小时书,各单位每月组织一次读书心得交流会或集中学习,党员每月撰写一篇心得体会或调研文章。  相似文献   

7.
井冈山大井村毛泽东旧居门前,有一块大石头,当年毛泽东经常坐在石头上读书、看报、批阅文件、思考中国革命的命运和前程。如今人们亲切地称这块石头为“读书石”。毛泽东酷爱读书。可以说,凡是他生活、工作和战斗过的地方,都有他读书学习的生动故事。在井冈山时期,他随身带着可以装“文房四宝”的土布口袋,每到一处总是先摆好笔墨纸砚,以便随时学习、工作和写作。长征路上,有时患病躺在担架上,或骑在马背上,他仍然坚持读马列的书,自嘲地说自己是“马背上的马列主义”。  相似文献   

8.
我20多岁的时候,就开始读马克思早期的一些著作,例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为了读懂马克思也开始读黑格尔的一些著作,如《美学》、《精神现象学》等,因为我那时知道,马克思主义是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总结和改造。现在回忆起当时读马克思、黑格尔著作的情形,那悲惨的样子简直不堪回首。我能认识书中的每一个字和句子,可一行行读下来,竟然是一无所得。我捧着马克思和黑格尔的书,可不知他们在说什么。我开始觉得自己读的遍数不够,所以读不懂。于是我一遍一遍地读,结果还是收获有限。接着出现了20多年的读书的荒芜时期…  相似文献   

9.
命运对每一个人都是十分重要的。但严格地说,其实命运的意义,许多时候需要反过来去读,就是运命。运命和运粮食、运水没有什么区别。人的一生就是这样,谁也不知道生活甚至灾难会把你丢在什么地方。或是山谷,或是绝壁,或是雪地,或是沼泽;或背或扛或拉或推,走不过去的地方,就爬过去,趟不过去的地方,就游过去,反正无论使什么样的力气也要把命运出去,送到一个阳光明媚的地方。  相似文献   

10.
昆明市公安局五华分局党委在所属39个党支部一千多名党员民警中广泛开展创建“学习型党支部”的读书活动。活动以“读好书、求新知、强素质、促工作”为主题,以党支部为读书单位,组织和引导党员民警读好“三本书”:读一本政治理论的书,坚定理想信念;读一本经典巨著,增强文化修养;读一本谈心励志的书,  相似文献   

11.
正命运对每一个人都是十分重要的。但严格地说,其实命运的意义,许多时候需要反过来去读,就是运命。运命和运粮食、运水没有什么区别。人的一生就是这样,谁也不知道生活甚至灾难会把你丢在什么地方。或是山谷,或是绝壁,或是雪地,或是沼泽;或背或扛或拉或推,走不过去的地方,就爬过去,趟不过去的地方,就游过去,反正无论使什么样的力气也要把命运出去,送到一个阳光明媚的地方。2007年,有着多年党龄的本溪永升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那永升也开始了一次运命的过程,只不过他不  相似文献   

12.
生命列车     
《理论文萃》2008,(6):1-1
不久以前,我读了一本书,书中把人生比作一次旅行。人生一世,就好比是一次搭车旅行,要经历无数次上车、下车;时常有事故发生;有时是意外惊喜,有时却是刻骨铭心的悲伤……  相似文献   

13.
把书读薄     
有的人读书.越读越厚.有的人则越读越薄.实际上.读书的过程是一个由厚变薄的过程.开始读书,越读越厚,待到读懂了.读通了、读精了.书,也就越读越薄了.读书要认真.要真正读进去.要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去理解书本知识,这样,书便越读越厚.一本《资本论》,博大精深.每一个概念,每一个原理,都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具体内容,它们是在概括大量实际材料的基础上形成的科学理论.“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极精辟的一个定义,要理解它、掌握它,必须联系实际去思索:产品是不是商品?粮食在什么情况下才成为商品?废品是商品吗?待你把这些实际问题都弄懂了,才能真在把握商品的内涵.这个思考理解的过程,无形中增加了书的含量,书,也就越读越厚了.  相似文献   

14.
读书的境界     
近期有几则关于读书的传闻。一则是某县组织部到乡镇招收大学生村官,当问到最近在读什么书时,有的大学生坦然回答:"没读什么书,因没时间读书"。另一则是某县委宣传部去地方调查优秀读物的学习情况,随机问机关干部:"十八大重要报告,你们买了、读了吗?"一位回答说:"我们单位好像没买。"另一位说:"买了,只是没有时间读"。  相似文献   

15.
我与放眉是同龄人,大抵都经历过同时代的岁月、风雨和历炼,且在青春的时期,我们都曾有过到农村插队,荷食携壶,相随饷田于山乡的非常相似的经历。及至中年,那些在人生道路上所经历的沧桑,那些关于世态、事业、家庭的热忱、感喟、欷嘘、追求与冀望,那些关于对孩子的泣血般的舐犊之情,也有许多相同的地方。也许因为这个缘故,读他的文章就格外地触动我的心弦。 《夜雨心窗》,是李放眉散文作品的一部结集。读这本书,和读其他有些书不一样——那些书也许高深或斑斓,也许作高深或斑斓状,也许夺席谈经,才华横溢,但你却难以窥见他的“心窗”——而放眉的“心窗”是坦坦荡荡地开放着的,读其散文,仿佛在检阅我们这批同时代人的足迹,读一部我们心灵的历史,重温  相似文献   

16.
陈鲁民 《学习月刊》2012,(17):10-10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而对于官员来说,读书还可以养气、静心、励志、节欲,保护自己全身而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即“书中自有护身符”。当然,关键是要读好书、善读书,每遇精彩隽永之语,须赏之记之,汲取精华,为我所用。  相似文献   

17.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历史就是一部不断经历灾难、认识灾难和战胜灾难的历史。有一部书,有的人可能比较熟悉,书名叫做《人类灾难大全》。这部书中记录了人类经历过的种种灾难,诸如战争、瘟疫、陨石、地震、沧海横流、火山喷发等,现在读起来仍叫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栗。但是,人类每经历过一次灾难,认识都有所深化,理念都有所更新,科技都有所进步,因此可以说,人类就是  相似文献   

18.
一部完整的史书同济大学教授后培青;《毛泽东年谱》不是普通的史料书,而是撰写毛泽东生平和思想的完整的史书。这部史书的特色有三:一是史料翔实具体,全书没有笼统含糊之处,每一历史事件均有具体的年月、确切的地点和扎实的内容,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可从中得出明确的概念。二是史实确凿可靠,所有史实都经过认真仔细的考证和核实,字字句句令人信服,使读者感到这是真史,而不是假史和野史。三是史料是按照观点精选,读了史实观点亦就在其中,使读者自然而然地受观点的影响或接受书中的观点。所以,这是论从史出和以论带史的完美结合的…  相似文献   

19.
近期有两则关于读书的传闻。一则是某公司到一高校招聘员工,面试研究生时问最近在读什么书,学生坦然回答:"没读什么书,因为没时间。"另一则是某宣传部门去地方调查优秀读物的学习落实情况,随机问两名机关干部:"这些书你们买了、读了吗?"一位回答说:"我们单位好像没买。"另一位说":买过,只是没有时间读。"从这两个事例中,我们听到了一个共同的不读书的理由——没时间。我不知道他们的时间究竟"跑"到哪里去了,只  相似文献   

20.
英国作家阿斯查姆在《校长》一书中讲到,他最后一次拜访简·格雷夫人时,夫人不是陪伴父母在花园里游猎,而是在阅读柏拉图的一篇精彩文章,并满不在乎地说:“他们在花园里得到的全部快乐,远远不及我在柏拉图的书里享受的快乐。”可见,好的书籍有着无穷的魅力,能给人丰富的精神财富。读好书可以获得正确的思想,汲取知识,增长才干。读好书的过程就是一个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和增长才学的过程,其益处正如培根在《论读书》中所言:“读书足以怡情,足以传采,足以长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