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焦裕禄在中国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1966年2月7日,《人民日报》刊发了穆青同志采写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1990年,李雪健主演的电影《焦裕禄》正式上映。一篇通讯和一部电影,已经把人民的好书记焦裕禄的形象深深地镌刻在人们的记忆中。  相似文献   

2.
办刊物,要向读者奉献些什么?《福建党史月刊》从内部不定期刊物到公开发行,从《福建党史资料征集通讯》、《福建党史通讯》和《革命人物》走到今天,已经整整14个年头了。这个问题,时刻萦绕在我们的心头。自己当读者,读别人办的刊物。一册在手,首先翻翻目录,看有没有什么可看的文章。有那么一篇或者几篇,跳过其他的页码寻读,确实好拍案叫绝,同时自问为什么抓不到这样的好稿件;没什么可看的,即弃之一旁。刊物被读者弃之一旁,且不说是对社会的浪费,是对读者的亵读,即使  相似文献   

3.
焦裕禄在中国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1966年2月7日,《人民日报》刊发了穆青与冯健、周原同志采写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1990年,李雪健主演的电影《焦裕禄》正式上映。一篇通讯和一部电影,已经把人民的好书记焦裕禄的形象深深地镌刻在人们的记忆中。用长篇小说的形式再次书写焦裕禄,还有没有必要?这是我在面对长篇小说《焦裕禄》时,不由自主产生的疑  相似文献   

4.
焦裕禄在中国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1966年2月7日,《人民日报》刊发了穆青与冯健、周原同志采写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1990年,李雪健主演的电影《焦裕禄》正式上映。一篇通讯和一部电影,已经把人民的好书记焦裕禄的形象深深地镌刻在人们的记忆中。用长篇小说的形式再次书写焦裕禄,还有没有必要?这是我在面对长篇小说《焦裕禄》时,不由自主产生的疑问。  相似文献   

5.
新民晚报2003年12月28日刊登的记者王欣采写的通讯《便民浴室还需“添把柴”》,在第十三届上海新闻奖评选中,被评为通讯类一等奖。这篇千字的短通讯是记者饱含深情写出来的一篇佳作。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革命博物馆里陈列着一份珍贵的历史文献——草塘乡农民协会总部《关于开展政治经济斗争的决议案》。《湖南党史通讯》1985年第6期以《农民的心声》为题予以全文刊载。但是,这样一篇珍贵的历史文献出自哪里?中国革命博物馆陈列时写的是“衡阳县”,《湖南党史通讯》刊载时也  相似文献   

7.
“这样好的军队怎能不打胜仗!”记得解放战争开始的时候,山东《大众日报》刊载过一篇通讯《西瓜兄弟》,说的是在华北的一个村庄里,有一对种西瓜的哥俩。哥哥的瓜地在村东头,弟弟的瓜地在村西头。当西瓜成熟的时候,一天,蒋军经过了村东头,这  相似文献   

8.
朱岩 《求贤》2009,(6):1-1
中组部《组工通讯》今年第4期刊发了言论《引才的关键是引心》,引起了热烈反响。人才难得。引才不易.引心更是一篇大文章.必须把这篇大文章持续做深、做好。  相似文献   

9.
褒贬录     
正褒学毕业回家乡倾力宣传北大荒2014年,代梦迪大学毕业后回到克山农场宣传部,任宣传干事。过去一年,她在《北大荒日报》《黑龙江经济报》等媒体发表消息、通讯92篇,其中各版头条14篇。她用一篇篇有温度的作品,宣传"北大荒精神"和农  相似文献   

10.
宜宾地委组织部李方才同志联系本职工作业务,大胆研究探索新时期党建工作新路子。他在完成繁忙的工作任务之后,利用空闲时间撰写党建文章。近年来他先后在《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学习研究参考》杂志、《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等28家省级以上的报刊杂志上发表党建研究探讨方面的文章和通讯报道68篇(次),约21万字。其中,调查报告8篇,论文48篇,通讯12篇。  相似文献   

11.
庞国翔 《党史文汇》2008,(12):48-51
1944年3月24日,国民政府陪都重庆的《大公报》发表了资深记者于淼采写的一篇通讯,通栏的大标题赫然醒目:我们都跪下了!在这大标题下还有一个副标题是:白沙镇献金大会记。这篇1500多字的通讯,将倾囊支持抗日的江津民众在冯玉祥组织的献金大会上的动人场面描写得淋漓尽致。接着,该报又发表《赞扬江津人》的文章,歌颂江津人民热忱  相似文献   

12.
1964年5月14日,中共河南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逝世,年仅42岁。一个多月后,仍处于悲痛之中的兰考县委通讯干事刘俊生,找到《河南日报》"党的生活"专栏编辑郭兆麟,提出要写一篇《兰考人民满怀信心迎丰收》的稿子。这是焦裕禄生前给他出的最后一篇报道题目,他要完成焦裕禄的嘱托,将兰考人民除“三害”(指内涝、风沙、盐碱)的经历进行一次全面总结。可是,郭兆麟却说:“七一快到了,写个党的好干部吧!”  相似文献   

13.
2002年,我采写的人物通讯《本继:植绿两山一沟的僧人》。分别获得“甘肃省2002年度好新闻通讯一等奖”,“中国报协城市党报好通讯二等奖”、“中国报协城市党报副刊、星期刊好作品二等奖”,“中国地市报作品好通讯三等奖”、“甘肃省第十六届‘环境好新闻’三等奖”共五个奖项。总结起来,这与我近些年来认真研读、实践梁衡同志的新闻理论不无关系。我这个人比较偏爱梁衡同志的新闻论著,这篇作品能获奖,可以说是得益于他的有关新闻论著。梁衡先生在《传媒新论》中认为新闻可以分为“瞬间新闻和稳态新闻”,瞬间新闻由于时效性强,稍纵即逝,因而“记者写这种新闻关键要快,叫‘抢’新闻。”他还认为“稳态新闻”是指事件“早就发生.并一直存在着”,  相似文献   

14.
1966年2月7日,《人民日报》发表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这篇通讯发表后,一个向焦裕禄学习的热潮在中华大地上迅速展开。这篇长篇通讯的第一作者,就是当时的新华社记者穆青。2003年10月11日,作为新中国新闻工作者的楷模,82岁的穆青辞别人世。在去世前夕,穆青才向世人透露了一个保守近40年的秘密:“曾经感动与激励过几亿人的焦裕禄事迹,差一点没能发表。是彭真同志蒙难前夕巨手拍板,才使人们读到《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这篇通讯。但是,彭真同志生前却不让我们说这事,要求我们一直严守秘密。”穆青对真相的吐露,把人们的思绪又带回到40年前那场史无前例的暴风雨前夜……  相似文献   

15.
1998年珙县县委党史研究室在年终考核中,荣获“一等奖”。他们的成绩主要是:一、编写出版发行了《珙县党史》约15万字,其主要内容为1986年至1995年珙县党史大事记。二、征集地方党史资料10余万字,完成了市委党史研究室布置的3篇党史人物传略。还为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理论研讨组稿和撰写文章4篇,有3篇纪念文章(论文)被宜宾市委党史研究室主办的《宜宾党史通讯》刊载。三、在《四川党史》上发表《浅谈领导者影响力》一文,被编入《中国改革发展文库》、《当代领导者管理艺术丛书》、《中国九五科…  相似文献   

16.
所谓人物通讯,一般是指以通讯的形式报道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反映其行为、事迹和生活,再现其精神境界、人生轨迹和生存状态,从而达到教育启迪,或监督批判、警示社会的目的的通讯。[1]通俗地讲就是,讲述新闻人物真实而感人的故事。2005年3月,一位名叫张云泉的地方信访局局长的先进事迹吸引了众多新闻媒体的目光,从3月19日至3月25日,由40多位记者组成的中央新闻采访团云集江苏泰州,集中对张云泉进行采访报道。随后一篇篇精彩、上乘的人物通讯报道相继在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和《南方周末》等国内权威媒体上强势推出,立即在社会上激起强烈的反响。在经过对上述几家知名媒体关于张云泉先进事迹的通讯报道进行了一番详细的比较解读之后,笔者发现,人物通讯采写方法的共通性和个性化差异特征,在这些优秀的新闻报道中大多得到了具体而生动的印证和体现。同时,这也反映出不同媒体在应对同质化新闻中的各种策略与技巧。  相似文献   

17.
梁衡 《新湘评论》2006,(10):60-60
十多年前,我写过一篇《“哇”字牌通讯》。是批评通讯写作的华而不实。这几年看稿多了.又发现一种“要”字牌言论。这种言论.几乎是把文件拆分成段,要这.要那,要读者去照办执行。结构也简单,一“要”到底,有时一篇能数出十多个“要”字。“哇”字牌通讯.透出一种“嗲”气、“浮”气,有做作之态;“要”字牌则不用装模作样.是直截了当的横气、霸气,一股强迫命令之气。  相似文献   

18.
朱昌平 《共产党人》2007,(15):53-54
20岁时我就与新闻有缘。1977年,参加高考之前,我参加了《青海日报》举办的第十三期通讯员学习班,历时一个月的学习和实践,我发表了一篇消息,一篇通讯,并从此埋下了深深的新闻情结。我毕业分配时报的第一志愿是报社,第二志愿是出版  相似文献   

19.
新民晚报2003年12月28日刊登的记者王欣采写的通讯《便民浴室还需“添把柴”》,在第十三届上海新闻奖评选中,被评为通讯类一等奖。这篇千字的短通讯是记者饱含深情写出来的一篇佳作。像“洗澡难”这样的事,在眼下的上海并不算新闻,不要说是杨浦区、闸北区等旧房简屋比较集中的地段,即使在黄浦区、静安区等中心城区,不少居民依然有“洗澡难”之苦。但一段时间以来有些媒体似乎对这样的“苦情”关注不多,着墨更少。而这篇通讯脱颖而出、“立得住脚”,其基点就在于“情”。  相似文献   

20.
由内蒙古少儿出版社为乌日图那斯吐出版的专著《笔耕之路》,是从作者所创作的四百多万字的作品中精心筛选出的,此专著收集了作者多年来深入生活一线所撰写的通讯、特写、游记、报告文学、诗歌、文艺评论等计86篇。可以说,这是一部科尔沁草原和科尔沁人民的颂歌,是作者奉献给家乡父老乡亲的一片赤子之情。乌日图那斯吐是通辽市德高望重的新闻前辈,是享誉市内外的知名记者、编辑和知名老作家,也是新闻文化工作的优秀组织者、带头人之一。他从1960年调到哲里木报社从事新闻工作以来,为党的新闻事业和文化工作,笔耕不止,辛勤耕耘。足迹踏遍科尔沁山山水水,还去过新疆、青海、辽宁、湖南、山东等地采访。在反映家乡日新月异、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也把改革开放的哲里木所取得的成就通过媒体传播到大江南北;他不辞辛苦,前往全国各地,天山脚下采访,也是为了振兴哲里木,是学习引进外地先进经验,用他山之石补我山之缺,用他乡之花,点缀故乡草原。在这本专集中,选入了他的《科尔沁著名歌星》、《主人翁的风格》等人物通讯16篇,《风吹草地见牛羊》等纪实通讯22篇,《学习孔繁森,改善党风》等言论14篇。从这些作品中不仅看到他求真、求实、孜孜不倦、精益求精的精神。对稿件,他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