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材料要去伪存真靳树鹏我曾写过一篇短文──《传记作品三忌》,指出吴晓所著《陈独秀一家人》一书中的若干错误和不妥之处。吴晓写了答辩文章,也刊登在《库望》周刊上,认为找的批评是“不实之词”。但究竟什么是“实”?即以关于毛泽东因《每周评论》上发表的一篇文章...  相似文献   

2.
传记作品三忌──以吴晓著《陈独秀一家人》为例靳树鹏当前历史传记非常走俏,这本来是好事,可是有些传记作品中的胡编乱造也确实令人惊诧不已。我们不能把传记作品或传记文学完全当作信史来看,因为作者在写作时总要有所连缀,有所铺排,有所藻饰,在无从稽考的情况下也...  相似文献   

3.
相信哪一个陈独秀林修敏传记作品贵在真实。一失其真,便会影响到读者对作品的信任,也会影响到读者对传主立身行事的理解。读吴晓所著《陈独秀一家人》,因作者在后记中有“作者并非历史学者,由于水平有限和学识浅陋,以及资料之限等客观条件,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敬请专...  相似文献   

4.
真实──传记文学的灵魂王观泉吴晓所著《破屋春秋──陈独秀一家人》一出版,就有学者指出在涉及毛泽东与陈独秀关系诸方面书中有重大历史失实。后来陈独秀一读,并感到想说几句话。这里我就陈独秀被捕的历史,看看作者是凭真实的资料还是凭道听途说加想象的翅膀写这部传...  相似文献   

5.
朱正 《瞭望》1995,(41)
《瞭望》周刊先后刊出了几篇讨论《陈独秀一家人》的文章,有批评,有反批评,颇为热闹.有朋友见我写过一点传记性质的作品,怂恿我也参加讨论,以此为例,研究一下传记作品必须遵循的原则.我对于时下流行的传记作品很有些看法,也愿意谈谈自己对于传记写作的意见.只是觉得这本《陈独秀一家人》并不适宜用做讨论传记作品的标本.一个作者著书立说,首先总得具备驱遣语言文字的能力吧.翻开这本书一看,就会发现他还不具备此种能力.要同他讨论的,是通不通的问题,还不是好不好的问题.请看下面的一段话:  相似文献   

6.
《瞭望》周刊 对《陈独秀一家人》 的讨论,不仅是对 一本书是非得失的 评说,而且涉及了 文学传记创作中的 一些原则问题。比如,文学传记并不一概反对作艺术处理或虚构某些情节,但必须做得恰当,即使艺术的真实更能反映历史真实的本质。 这里,我想结合《陈独秀一家人》写作中的问题,提出我对传记作品写作中进行“艺术处理”的几点看法,就正于方家: 一、不要违背历史事实。 书里写道,陈独秀在南京监狱对儿子松年说:“有法医给我检查  相似文献   

7.
知之为知之     
张君 《瞭望》1995,(25)
知之为知之张君我们案头有一本《破屋春秋一一陈独秀一家人》。该书第8页便说起陈独秀的家谱,称作《火门江州·陈氏宗谱》。陈氏家谱明明题作《义门陈氏宗谱》.为什么平白无故加上“江州”两个字呢?看到第9页,若有所悟,因为那里写道,“时值盛唐时期.为江州(怀宁...  相似文献   

8.
王乾荣 《民主》2009,(11):50-50
评论家阎纲先生近日于《人民日报》发表《说“研讨”》一文,批评了当前流行的所谓“研讨会”的庸俗之风。他举例说:“某领导(在某人作品研讨会)讲话以后。我在上海报纸的报道里看到,他授予被研讨者‘伟大作家’的光环.第二天查对北京发表的讲话全文.这个光环不见了.”  相似文献   

9.
我的四点看法──关于“天人合一”及其他蔡尚思《望》周刊1994年49期发表了胡绳先生的《介绍一篇文章》。他介绍的是罗卜先生的《国粹·复古·文化》一文。罗卜先生的文章则批评了陈国谦先生在《关于环境问题的哲学思考》一文中所表现的一种思想倾向。三位先生的文...  相似文献   

10.
张家康 《各界》2012,(12):76-78
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促使包括陈独秀在内的大批政治犯被提前释放。走出监狱的陈独秀,立即书写了两份对他来说至关重要的声明,希望通过《申报》和《中央日报》公之于众,让世人了解和认识一个真实的陈独秀,可不幸的是,这两份声明一份也没能发表。陈独秀为何急于发表声明,这两份声明又何以不能见诸天日?  相似文献   

11.
紫衣 《瞭望》1998,(21)
“牧师”与“神父”不同紫衣读一勺先生《苏曼殊·章太炎·陈独秀》一文(载《望》98年17期),获益甚多,知道了本世纪初这三位名流之间还有如此这般一番关系。但文中有一处可能是笔误,由于这种笔误在报刊上屡见不鲜,所以觉得有必要说几句话。文中提到曼殊聪颖绝...  相似文献   

12.
笔者写了一篇《走向蒙昧的文化保守主义》,批评蒋庆先生提倡的读经运动,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也引来了秋风先生的批评。笔者对蒋庆的主要批评,是他编了洋洋十几万字的经书,要3到12岁的  相似文献   

13.
1990年2月8日的《人民日报》海外版,有文章在评价了近代国画大家吴昌硕和白石老人的作品之后,说道:“当代篆刻大师孙竹先生,六十余年操刀不辍,治印数万方……其篆刻作品天趣盎然,兼融并蓄,……”这位与两位艺术大师并论的孙竹先生,就是我们这篇文章的主人公。  相似文献   

14.
刘彦伯  祝彦 《理论导刊》2019,(11):97-103
五四运动爆发前,陈独秀顺应形势演进,创办了出刊周期短、与时势联系紧密的刊物《每周评论》,并紧紧围绕巴黎和会、山东问题以及国内政治形势,发表了一系列揭露真相和针砭时弊的文章,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这些文章,进一步点燃了民众的爱国热情和参与政治的热情。随着刊物影响力的与日俱增,以陈独秀的言论为代表,《每周评论》成为当时可以左右进步力量和青年学生的舆论导向的重要刊物,构成五四运动爆发的重要推动因素之一,为五四运动做了积极的舆论准备。  相似文献   

15.
陈铁健 《各界》2014,(8):23-24
“酒旗风暖少年狂”,石钟扬用于陈独秀与近代学人一书命名的这句诗。准确而形象地烘托出陈独秀那种断头流血都不辞避的悍劲,狂飙式精神领袖的气质。《酒旗风暖少年狂——陈独秀与近代学人》(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一书所写苏曼殊、蔡元培、胡适、鲁迅、章士钊、傅斯年、台静农及《新青年》群体,与陈独秀之间的关爱、合作、争论与分化,皆从细节着力,发掘内在精神,读后深感其孕含的刻骨铭心的情谊。  相似文献   

16.
生于1919年的袁淡如先生,神清气爽,恬淡温和。1993年他被评为上海市特色老人,上海电视台曾为他摄制专题片。他多次举办个人画展,《芦诸归雁》等作品多次获金奖和“艺术家金杯奖”等。他的画,郑逸梅先生曾这样评价:“灵逸之气,属于天籁;功力深厚,属于人籁。两者结合。就不同凡响了。”  相似文献   

17.
在20世纪,五四运动和中国 共产党的建立,是中国现代 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但是,被毛泽东称为五四运动总司令的陈独秀,发起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并连任五届总书记,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却始终是以反面人物的面貌出现在人们面前。我这个入党已61年的老者,是读了任建树著、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陈独秀大传》后,才受到了一次全面的启蒙教育,才第一次看到一个栩栩如生的革命家、爱国者形象。 作者让我第一次知道:陈独秀不只是秀才、教授、思想家、共产党总书记,他还是我国高级知识分子第一批走近工人,最早开展工人运动的先锋分…  相似文献   

18.
舒展 《民主》2009,(2):51-52
2008年10月9日下午.我向杨绛先生电话请安的同时,跟她老人家说了将《写在人生边上的边上》收入《钱锺书集》是您在钱先生辞世后所作的一件大好事。数量上它是《边上》的五倍,质量之高则无法估计。研究钱锺书的重要篇章极多,其中有钱先生在访意、访美和访日的一些谈话和学术演讲,充分反映了他参与中国改革开放的积极鲜明的态度。杨先生说:“这些文章是陆文虎精心收集的。”  相似文献   

19.
陈独秀(1879—1942)名庆同,字仲甫,号实庵,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小户人家”。父陈衍中、生于1848年,优廪贡生,以教书为业。据陈独秀发表于《宇宙风》第51期的《实庵自传》说,他于18岁时参加县、府、院考试,中秀才。院试时,考官出了个“鱼鳖不可胜食也材木”的截搭题,“我对于这样不通的题目,也就用不通的文章来对付,把《文选》上所有鸟兽草木的难字和《康熙字典》上荒谬的古文填满了一篇皇皇大文。谁也想不到,我那篇不通的文章竟蒙住了不通的大宗师,把我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西学语境与中国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夏威夷大学的田辰山先生嘱我给他的英文著作《中国的辩证法:从〈易经〉到马克思主义》中文翻译把把关。说实话,当初读田先生的文章,是想了解中国思想的英文表达,尤其是涉及中国哲学思想(如果我们可以这样认为的话)的英文表达。此前通过阅读张东荪先生40年代的哲学著作、叶秀山先生的篇章和当代中青年学人方朝晖先生的著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