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民政》2012,(1):49-49
农村扶贫标准提高到2300元后,不少同志在思想上对农村低保与扶贫究竟是何种关系,两者如何衔接,特别是低保标准是不是要超过扶贫标准产生了困惑。对此,河北省民政厅温亚平认为,农村低保与农村扶贫虽都是以农村贫困人口为工作对象,都是维护社会公平,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现实制度安排,但两者差别还是比较明显的。首先。定位不同。农村低保制度是保障基本生存,  相似文献   

2.
徐清照 《青年论坛》2008,(4):136-138
当前农村低保制度正处于全力推进阶段,对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除了加快经济发展以逐渐扩大农村低保覆盖面外,还要建立健全农村低保标准正常增长机制;科学制定农民收入评估标准,改进收入调查方法;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确保农村低保资金到位;健全农村低保工作机构;加强低保工作信息化建设;加强对低保对象的动态管理,增强低保对象的脱贫能力。  相似文献   

3.
学术前沿     
《中国民政》2013,(12):28-29
陈玲玲,刘敏在《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3年6月上撰文认为,城市低保制度历经二十年的发展已经硕果累累,但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还是存在许多问题:一是家庭经济情况核实难,城市与农村低保制度缺乏有效的衔接,导致人均收入水平高于农村低保的保障标准而低于所在城市低保标准的进城务工人员被排除在低保制度体系外。二是保障标准偏低,标准统一固定,没有考虑到家庭规模、结构,缺乏弹性。三是现行法律法规没有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分担城市低保保障资金的比例,导致各地低保资金投入随意,地区间存在一定差异,不同地区贫困人群享受相差悬殊的城市居民低保待遇。四是退出难问题突出,专业化队伍建设落后以及低保管理部门权力受限。针对低保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政策建议:第一,规范低保申请人资格审核制度。完善信息网络平台,使得低保申请者和受助者的信息一目了然。  相似文献   

4.
《中国民政》2007,(3):62-63
广西百色市出台《关于在全市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对建立全市农村低保制度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科学确定农村低保对象和标准,规范农村低保对象的申请、审批程序和保障金发放办法,以及如何等措农村低保资金等进行明确规定。从2007年1月起,将符合低保条件的农村特困群众全部纳入保障范围。  相似文献   

5.
《中国民政》2007,(4):62-63
江苏省昆山市政府确定上调城乡低保标准,其中,农村低保标准为每人每年2880元,标准调整后的农村低保对象仍然享受原先与低保制度配套的优惠政策。  相似文献   

6.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简称农村低保制度)是国家为稳定、持久地解决农村贫困群众基本生活问题而做出的一项重大制度安排。2007年全国各地全面建立农村低保制度,2008年底全国农村低保人数达到3900万人,保障比例(占农村人口的比例)为4.4%。农村低保实现应保尽保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为深入研究我国农村低保制度实施情况,河北省邢台市社科联、邢台学院组成联合课题组于2008年7、8月份赴巨鹿县、邢台县进行了农村低保现状的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92份。  相似文献   

8.
韩震  袁飞 《人民论坛》2011,(7):194-195
目前,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存在诸多问题,如资金供给单一且监管不力,制定标准不科学,缺乏法律保障和制度衔接等。完善农村低保,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加大中央财政投入,解决低保资金问题;提高保障标准,平衡发展水平;科学确定低保对象;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9.
云南省水富县为使农村居民低保制度顺利实施,做到"公平、公开、公正",实现阳光操作,达到农民真正得实惠的目的,制定了农村低保集体讨论阳光操作制度。在全县农村低保对象经过小组,村、乡(镇)逐级审核上报和公示基础上,组织人员到村,到户对农村低保对象进行随机抽  相似文献   

10.
学术前沿     
《中国民政》2013,(10):34-35
对我国农村低保边缘群体社会救助问题的思考 常仁珂在《劳动保障世界》2013年第2期撰文认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不仅是社会保障制度的一大进步,同时也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但是在我国农村衍生出来一群称为“农村低保边缘群体”的人,他们人均收入比低保对象要求的人均收入稍高,但是他们享受不到低保对象能够享受的一系列优惠政策,没有补差,得不到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的救助,  相似文献   

11.
《公安研究》2013,(8):96-96
郭剑平在《河南社会科学》2013年第2期撰文认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保障农村社会稳定的“最后一道安全网”。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自全面建立以来,制度的实施成效明显、作用突出,但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低保对象难以达到应保尽保的目标、低保对象确定困难、低保制度宣传不到位、基层低保工作力量薄弱等问题,应从多层次筹措资金、加强管理与监督、加大宣传、加强基层建设、建立健全综合性的低保制度体系等方面逐步完善。  相似文献   

12.
杨正军 《中国民政》2013,(12):53-53
农村低保是解决农村困难群体基本生活的民生保障制度,是社会保障的最后一道“兜底网”。近年来,低保制度日益完善,保障水平逐年提高,困难群体的生活得到较好保障。但必须同时看到,随着经济社会转型的逐步深入。一些低保新问题、新情况逐渐显露出来,低保规范管理遇到新的挑战,为此,笔者提出如下对策。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把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作为农村改革和发展的重大举措提上了议事日程。省委九届六次全会提出了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具体设想。为了推动我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2008年,民建四川省委组织力量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解决农村低保制度面临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一、我省农村低保制度面临的主要问题早在2006年底,我省就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农村低保制度,并  相似文献   

14.
农村低保制度建设与政府责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保制度是保障困难人口基本生活的制度安排,是国家存在的"合法性"基础,体现了现代政府在社会保障中的直接责任。本文以政府社会保障责任理论为基石,运用实证研究等方法,在总结剖析农村低保现状的基础上,从增强政府供给能力、广泛动员社会资源和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等方面,对完善农村低保制度设计、推动管理创新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崔立群 《中国民政》2006,(11):46-46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民政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进一步完善农村低保、城乡大病医疗救助及五保供养制度,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促进农村的发展和稳定。(一)以贫有所救为目标,逐步完善农村低保制度。农村低保是当前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主体救助制度,是“十一·五”期间解决农村  相似文献   

16.
袁明宝  李宽 《长白学刊》2014,(2):99-105
农村社会中的规则混乱,带来了村干部在低保分配上的困境及村民在申请低保上的无原则诉求。在低保分配上出现了两种异化现象:低保户到低保人的变迁和低保资源分配的"关系化""治理化"倾向。这源于村干部在低保分配中抛弃了公共规则而选择了策略性、工具性的行动伦理,从而必然带来低保资源分配不公平。在低保申请上,主要出现了"人人要低保,户户争贫困"现象。村民这种心理诉求是由村庄政治社会结构形塑出来的,具体来说是由村民和村干部、村庄社区和国家互动形成的。低保政策在实践过程中没有共同认可、具有可行性和公正性的可供参考的规则,这成为当前农村低保政策在实践中遭遇各种困境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中国民政》2010,(10):47-47
<正>广西凤山县民政局陈琳认为,农村低保制度在实施过程中,还有诸多不和谐的杂音,如用农村低保解决征地矛盾纠纷,把农村低保作为开展其它工作的交换条件,村组初审评议呈报有失公正,群众利己思想严重,争、闹现象十分突出,低保工作人员、经费欠缺,制约了农村低保的有效开展。这些不良现象导致的直接后果:一是出现地方政府的行政决策与上级的低保政策有出入,使部门在政策实施中有无所适从之感;二是农村低保政策的错误运用引发新的社会矛盾,既影响干群关系,又降低政府的公信度;三  相似文献   

18.
张京  ;庞引巧 《人民论坛》2010,(11):144-145
目前,河北省已经初步建立了农村低保制度,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这项制度在实施的过程中也遇到到一些难题,如资金筹集渠道少,保障标准偏低,保障对象界定难,等等。为此,政府部门应建立多元化的资金筹集渠道,对农村低保工作实施有效监管,采用多管齐下的策略,切实推进农村低保工作有效开展。  相似文献   

19.
正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的战略背景下,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全面开展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与扶贫开发的"两项制度衔接",按照"发展产业带动一批,移民搬迁安置一批,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医疗救助扶持一批"的扶贫攻坚行动计划,将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农村低保保障范围,给予生活"兜底",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整合资  相似文献   

20.
低保制度的实施虽然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发展,增进了农民福祉,但也带来了农村低保户对于低保的过度依赖问题。低保依赖与制度、监督、贫困群众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密切相关。克服过度依赖,需优化农村低保制度,健全监督机制,帮助农村贫困群众自力更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