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宪法诉讼制度是近代宪政理念及其制度建构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且自其产生以来就在整个宪法监督体系中发挥了不可取代的作用。宪法诉讼的价值是多元的,在宪法诉讼的价值体系中,宪政价值无疑具有最为重要的地位。宪法诉讼作为宪法的免疫器和宪政的守护神,对一国的宪政建设无疑具有首要的意义,即"无诉讼则无宪政"。  相似文献   

2.
民主宪政是人类文明的一大成果。在我国 ,民主宪政是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到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我们党三代领导集体不懈追求和奋斗的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于 195 4年制定了第一部宪法 ,开始了社会主义民主宪政的建设。但是 ,从反“右”扩大化 ,到“文化大革命” ,宪法虚无主义、法律虚无主义盛行 ,使社会主义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宪政建设的进程一度中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 ,我国加强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1982年宪法颁布后 ,国家权力的运行逐步走上了法制轨道 ,人…  相似文献   

3.
宪法作为一国的根本法 ,它所追求的宪法秩序是一国法律秩序的基础和核心 ,是保障人民主权、实现宪政的基本价值目标。宪法秩序作为一种社会秩序 ,包括两个层面的涵义 :一是基于人们对一定社会规律的认识 ,通过制定宪法而形成的一种协调国家与公民关系的宪法上的秩序 ,它是理性追求的体现 ,即应然宪法秩序 ;二是通过各种宪法手段对现实的宪法关系进行调节 ,在宪政实践中形成的宪法秩序 ,是一种实际存在的秩序 ,即实然的宪法秩序。宪法秩序的实现是指应然宪法秩序向实然宪法秩序的转换过程 ,是一种存续的状态。但是 ,理性追求和现实存在之间经…  相似文献   

4.
高秦伟 《新东方》2004,(3):50-51
政治文明的重心是制度文明,而宪法又位居制度文明的要津。因此,任何一个国家都奉宪法为国之大事,均以建设宪政为最高目标。但由于各国的文化背景、历史传统、人文环境等均不相同,因此对于宪政的理解也呈多样性。我国学者对于宪政的涵义的概括大多是以毛泽东1940年发表的《新民主主义宪政》的基本思想为根据的。毛泽东在该文中指出:“宪政是什么?就是民主政治”,“世界上历来的宪政,不论是英国、法国、美国,或是苏联,都  相似文献   

5.
佟德志 《思想战线》2006,32(5):21-26
在改造英国议会主权的基础上,美国形成限权宪法的模式。这一模式的特点之一在于以司法机关制约立法机关,形成司法审查的制度,但亦造成民主性困境。宪政与民主之间的张力凸显了美国宪政文明的二元个性。  相似文献   

6.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在广大民众的民主要求下制订了几个宪法性文件。这些宪法性文件的演变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宪政发展有着紧密关系。《训政约法》的制定为宪政的开始做了准备,《五五宪草》的制定标志着宪政的雏形,《中华民国宪法》的制定意味着南京国民政府宪政的定形。宪法演变与宪政发展的这种紧密关系给我们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7.
人权及其宪法保障--由宪法修正案所引发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考察了人权的基本内涵和历史演进,认为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它表明了中国对人权问题的极端重视,是我国社会主义宪政建设的重大突破,必将推动新世纪中国宪政向更加科学、理性、人性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8.
宪政是以良宪为基础,民主为基石,法治为载体,人权实现为宗旨的一种政治理念、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中国正走在通向宪政的路上,可是要实施宪政,必先要研究宪政意识,特别是党政领导干部的宪政意识;因为宪政意识是实现和实行宪政的思想基础,也是进行宪政建设的思想条件.本文着重分析了党政领导干部宪政意识薄弱的四大表现,并对其深层原因作了较为深刻的探寻,最后,对如何培育和提升领导干部宪政意识提出了富有实践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钟枢 《中国发展》2006,2(1):1-7
宪政,是和谐社会的基石。没有宪政,就没有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和谐社会的价值目标就丧失了政治基础。  相似文献   

10.
宪法与人权有着密切关系 ,人权是宪法的灵魂和核心内容 ;宪法是人权思想的产物 ,是人权保障书。实施宪政即是实现人权。人权与宪法的关系可从其产生、普及、社会化、新的发展时期四阶段加以认识。  相似文献   

11.
论和谐社会的宪政设计与安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颜璋 《求索》2006,(8):167-169
和谐社会的实质主要体现在人的内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自然的内部的和谐上,它是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发展到较高水平的重要标志。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的社会形态。宪政制度则是维护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的理想的制度形态,内在地包含着民主、法治、人权三大要素,存在于以市场经济为主要经济形态的现代社会中。和谐社会必须以宪政为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12.
人权与宪政     
保护公民基本人权是宪政国家的核心任务,成为现代宪政国家追求和探寻的价值目标。人权入宪是宪政精神的重要体现,人权宪政建设是政治文明建设的核心。人权的权利体系,构成宪政框架的重要内容,影响着一个国家的法治价值观和宪政框架的构建。保障人权,发展宪政,建设具有高度民主的法治国家,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13.
宪政秩序是一个常用的概念,而对它的理解却多有不同。文章试从“宪政”和“秩序”的概念入手加以分析,进而对宪政秩序的内在含义进行初步探究,从而对宪政秩序的概念进行初步解析。  相似文献   

14.
宪法监督模式的选择必须符合我国国情,这是宪法监督发挥作用的前提。我国宪政国情可以从三个方面考察:政治理念上,强调议行合一;制度层面上,人大制度是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制度;实践层面上,执政党是实际的国家权力中心。特有国情使我国宪法监督制度的完善面临是否承认分权、人大是否受监督、执政党行为是否受制约等困惑。特有国情决定了我国宪法监督制度实质是保障各级各类国家机关贯彻执行执政党的方针政策,而关键是各级党组织及其领导人行为应受合宪审查。我国应建立执政党成员占主导地位的、中央与省两级分别设立的宪法监督委员会。这种宪法监督模式有利于实现对执政党组织的监督,有利于树立人大权威,有利于实现政党与国家关系的法律化。  相似文献   

15.
论教育公平的宪政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宪政是当今社会追求的普世价值,然而,宪政的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教育公平在这个系统工程中承担着基础性的作用。教育公平,是指公民的受教育权能够通过制度性的保障而公平地得以实现的一种社会权利分配状态,它是社会公平在受教育权方面的具体表现。宪政包含人权、民主与法治三个要素,而教育公平是人权的必要内容,是社会民主的发展基础,是法治实现的重要保证;教育公平通过对人权、民主与法治三个方面的综合作用来促进宪政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洪岩 《长白学刊》2010,(3):85-87
良好的政治制度是实现人类利益的根本保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一系列现实的制度安排,其中,宪政民主是社会主义多元利益主体和谐的制度保证;宪政法治是社会主义权力、权利均衡和谐的制度依托;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这与宪政保障人权的核心价值形成完美契合。因此,宪政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所能提供的实现社会和谐的最恰当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7.
从1954年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诞生,历次制宪或修宪都蕴涵了许多令人回味和沉思的镜鉴,或昭示宪法的荣辱与悲欢,或折射宪政的坎坷与功效,无不传递出执政理念的角逐与变迁。宪法命运与国家命运、公民尊严休戚与共。50年宪政命运,注释着一个历久弥坚的道理,即宪政兴,天下治:反之,则国家混乱,人民遭殃。  相似文献   

18.
苏北 《半月谈》2004,(6):4-5
宪法把人民的权利写在纸上,宪政把人民的权利落到实处。修宪重要,“普宪”、行宪更重要。  相似文献   

19.
郭晓岚 《前沿》2007,(4):117-119
文章简述了宪法、宪政的含义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即宪法是静态的宪政,宪政是动态的宪法,并从宪法的出现,宪法的实施等方面,进一步剖析了我国宪政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指出克服这些困难,促进宪政制度的建立是我国追求政治文明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0.
政治现代化是实现社会现代化的重要前提,中国近现代史上有两次较大的社会和政体转型,留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历史教训,一次是辛亥革命结束了晚清的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另一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国民党的军阀独裁制度使中国进入人民共和国时代。令人费解的是,无论清政府抑或国民党政府都曾进行过一次宪政改革即20世纪初晚清宪政与40年代国民党宪政,他们都希望以此缓和矛盾稳固统治,但最后又都毁灭于他们自己所发动的改革。本文拟对这两次宪政改革的背景条件、过程特点以及影响意义进行对比,以找出在整个中国政治现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