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加强对国际法尤其是国家责任制度的研究,是加入WTO后中国法学界的一项极为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国家责任制度着重研究确保各国遵守国际义务,维护国际社会的正常秩序。但是要求国家承担责任的同时,必须考虑尊重国家主权。因此,国家责任制度必须在维持国际法律秩序与不损及国家机关主权之间找出平衡点。目前国家责任的范围包括:对外国人及其财产造成损害的责任;侵犯他国主权、从事侵略战争、严重违反人道主义法等国际不法行为;包括跨国污染在内,不违反国际义务,但对他国造成损害的责任。国际法委员会在1970年决定将国家责任分为国际不法行为的国家责任和国际法不加禁止行为的国家责任。本文所论及的国家责任仅指国际不法行为的国家责任。  相似文献   

2.
科索沃问题的实质是国际法上的分离问题,国际法上不存在分离权,民族自决权也不包含分离权,因此科索沃不能主张行使分离权,更无权要求取得第三国的支持和援助,除例外情况,国际法禁止对他国进行干涉。对一国分离运动进行的干涉,侵犯了该国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违反了国际法基本原则和《联合国宪章》,国际社会、联合国和国际法从未允许第三国或国际组织干涉一国分离运动。  相似文献   

3.
欧盟将航空业纳入其排放交易计划,违反了多项国际协定和习惯国际法。主权是航权交换的基础,也是环境秩序的法律基石。尽管航权交换活动和环境权的保障必然给主权带来限制,但不影响主权原则作为国际法核心和基石的地位。对主权的限制只有建立在国家自由意志的基础上,才不违背主权原则的核心。欧盟的环境措施超出其管辖权限,因缺乏域外适用条件并且违反国家意志而涉嫌侵犯主权。  相似文献   

4.
作为国际法最早最普遍的原则之一,主权原则在当今世界不仅没有被削弱,而且被充分强调和重视。第三世界的崛起,和平与发展潮流的不可逆转,使得这一原则成为国际法最根本的原则,它在公正处理各项国际事务、建立国际新秩序的进程中起着重要的指导和保障作用。国际法的其他各项原则,无一不以主权原则为前提和基础。近几年来成为国际社会热门话题的人权及人权的国际保护问题,同样也必须同主权原则联系在一起,才能辨明是非,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研究和分析。一 (一) 人权从属于主权,主权是人权存在的前提和基础。主权与人权之间这样一种内在的联系,不论是在最初人权仅仅属于国内法问题时,还是后来人权开始进入国际法领域之后,始终未发生任何改变。让我们简要地回顾一下  相似文献   

5.
国家主权与人权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主权与人权都是国际法的原则,是国际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主权在国际关系上是最高的权威,国家主权原则,早已上升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国际法原则,是当代国际法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则。但是,国家主权不是绝对的,而是有制约和限制的。国家主权是相互的,国家在行使主权时,不得侵犯别国主权。人权,本质上属于一国国内管辖的事项,但是,人权又不是纯属国内管辖的事项,人权受国际法的保护,人权原则也是国际法的重要原则,人权具有国际性;然而,人权原则尚未成为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坚持国家主权,才能保护国际人权。国家主权高于国际人权。  相似文献   

6.
《与台湾关系法》违反国际法的基本原则重新抬出《与台湾关系法》正好暴露霸权主义的狼子野心美国的错误行径构成国际侵权行为  相似文献   

7.
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旗号公然入侵主权国家 ,在国际社会引起强烈反响 ,以中国为代表的爱好和平的国家坚决反对“人权高于主权”的谬论 ,并对北约的侵略行径进行了坚决的谴责。今天 ,暂时看科索沃危机已经解决 ,但人们还是不禁要问 ,国际上围绕主权和人权的关系为什么有不同的回答 ?考虑国际法关于主权原则和人权原则的规定 ,可以发现导致上述分歧的根本原因在于国际法关于主权和人权规定上的自相矛盾。国际法虽然既规定了主权原则 ,又规定了人权原则 ,但这两个原则是依据两个不同的前提规定的 ,其中 ,主权原则规定的前提是国家 ,人权原则规定的前提是整个人类 ,而二者在现实中的不统一便引发了国际上的一系列争论与问题。为解决这一冲突 ,应将主权原则与人权原则统一于国家第一的前提下 ,在首先坚持主权原则的情况下 ,让每一个主权国家承担起保护人权的义务。  相似文献   

8.
国际正义具有相对性和复杂性。国际法在制衡民族国家权力与利益、维护国际秩序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面对全球化浪潮的冲击,要建构国际正义,就需要克服国际法自身的局限性,克服主权原则的挑战,并不断完善和充分发挥国际法的功能和作用。  相似文献   

9.
南沙争端所涉国际法问题的矛盾主要集中在:中国主张的历史性依据与其他争端国主张的海洋法依据之间的法律关系问题,即中国主张的历史性依据在南沙争端中的国际法地位问题。依据国际法的先占原则,通过对中国历史性依据的梳理归纳,可以看出:中国的历史性依据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精神是内在统一的,而周边邻国对南沙诸岛拥有主权,是违反国际法上的"禁止反言"原则的,中国对南沙群岛拥有主权的历史性依据是充分而有力的,是完全符合国际法的,任何国家无法以任何借口动摇我国对南沙群岛拥有主权的法理基础。  相似文献   

10.
对中美撞机事件所涉及的主要国际法问题进行了剖析论证.运用国际法中关于专属经济区、领空、主权管辖与豁免、飞越自由、紧急避险、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等规则或制度,对事件中的撞机责任、事件根源、侵入领空的非法性,飞越自由的限制,以及国家责任等问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论述.结论是撞机事件中的责任完全由美方引起,美方的辩解是站不住脚的,美国应承担由此产生的国际法律责任;中国政府的处理和措施完全符合国际法;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必须坚持和维护.  相似文献   

11.
国际法有关规则不仅适用于国际性武装冲突,而且适用于内战。但是,内战涉及一国内部事务,其适用有关国际法规则又必然有别于国际性武装冲突。内战不适用禁止使用武力原则,一国中央政府享有对反政府武装的交战权;内战中适用作战规则的标准、范围及具体措施上与国际性武装冲突相比有其特殊性。内战有条件地适用中立规则,并将对冲突双方产生重大影响。内战中战争犯罪的惩治应坚持以国内惩治为主、国际惩治为补充的原则,既达到有效惩治战争犯罪的目的,又避免干涉他国内政。内战中相关国际法问题的解决,将对国际关系乃至国际和平与安全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在国际法的发展历史上史无前例的“皮诺切特案”,涉及到诸如前国家元首的主权豁免、外交豁免、国家行为理论以及国际罪行等一系列国际法问题,尤其冲击了传统的国家主权豁免原则。本文借助启蒙思想家的观点,从论证国家元首的职务行为出发,提出了国家元首的行为享有豁免权应满足的条件。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中日对钓鱼岛屿主权之争的依据人手,分析了日本对钓鱼岛屿的主权主张不符合国际法及以往国际法院判例所确定的原则,并明确了国际法在解决中日钓鱼岛屿主权之争中的作用,阐明了中国对钓鱼岛屿所拥有的无可争辩的主权。  相似文献   

14.
《外交评论》2019,(1):113-134
网络主权虽已成为中国在网络空间全球治理中的核心原则,但其逻辑正当性仍需阐明。国际规范的兴起和扩散有其内在规律,其中规范的功能价值会对其是否被接纳、扩散并社会化产生影响。主权原则作为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以来国际体系的核心特征,其重要功能之一在于保障国际体系的秩序稳定。具体来说,这种秩序性功能体现在约束体系暴力、明确权利义务、保障平等发展和保护文化特性等方面。网络主权的缘起便在于这一新兴空间上述秩序功能的失位。同时,这也意味着网络主权实践应受到秩序维护的限制,从而表现为一种"有限度的"主权。基于上述理解,本文进一步对《网络行动国际法塔林手册》和特朗普政府《国家网络战略》中明示或暗含的网络主权理念进行了评析。这些案例均存在对网络主权的过度主张,从而损害而非加强网络主权的秩序性功能。  相似文献   

15.
菲德罗斯认为国际法现在本质上是“国家之间的法律”,但将发展为“人类的法律”,这表明了国际法从主权定向转为人权定向的观点.人权的兴起对国际法产生深远影响,带来了人权国际法分支、对一切的义务观和国际刑庭等新的变化,也在不使用武力、保护的责任、个人的国际法地位等方面产生了与主权的博弈.主权导向的国际法仍将具有强大的力量,而人权定向则根植于现实的需求并将成为国际法的发展方向.进一步看,主权和人权也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人类的法律”是对“国家之间的法律”的发展和超越而非否定.  相似文献   

16.
土地是主权的构成要素、国家统治的基础;而海洋基本上仍处于产权基本尚未分化的状态,准入自由、人类共有状态,陆地与海洋的差异因此形成两种不同的国际法秩序:一个是海洋国际法,另一个是陆地国际法。表面上海洋是自由的,没有主权归属问题,但是实际上却属于海权国家。但海洋自由并非单纯国际公理,更是国际政治斗争的产儿。海权的兴起离不开航行自由(国际海洋法)、贸易自由(海商法)与海洋政体(宪政政体)的保障。  相似文献   

17.
国际犯罪是指国际法规定的以及违反国内法关于国际刑事方面规定的、对国际社会具有危害性并应受到刑事处罚或需要通过国际刑事司法协助予以刑事处罚的行为。他是严重危害国际社会共同利益;触犯国际刑事法律法规或违反国内法关于国际刑事方面的规定;是应当受到刑事处罚;犯罪通常涉及两个以上国家的行为。同样具有刑法学规定的犯罪构成要件。  相似文献   

18.
在现阶段的国际法中,国家对国际犯罪(种族灭绝罪、危害人类罪、战争罪和侵略罪)的缺席的普遍管辖缺乏依据。没有条约规定缔约国有这样的权利或义务,习惯国际法中也不存在一项授权或要求国家这样做的规则。即使禁止国际犯罪构成国际强行法,并不能从中自动推导出任何国家有这样做的权利或义务。相反,它可能违反国家主权平等原则。国际社会应当努力完善各国的刑事司法体系,使其能够有能力和意愿惩治这种犯罪,并且应当建设一个独立公正有效的国际刑事法院,而不能舍本逐末,去追求缺席的普遍管辖。  相似文献   

19.
网络犯罪的新特点向传统的刑事管辖权提出了挑战,网络犯罪刑事管辖权问题成为了刑法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的焦点.从网络犯罪的概念不难看出,传统管辖权理论在适用于网络犯罪时存在诸多的不足.在处理因为网络犯罪而产生的刑事管辖权的竞合问题时,应保持谨慎的态度,在维护本国主权的同时避免侵害他国主权,应坚持主权平等原则、可能性、便利性原则...  相似文献   

20.
国际社会对于什么样的行为才算构成国家行为存在较大分歧。在这个问题上,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历经半个多世纪研究和编纂的《国家对国际不法行为的责任条款草案》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最权威的成果。以该草案作为线索,我们可以将国际法上构成国家责任的法律制度归纳为四个基本原则,即国家整体负责原则、国家实际意志原则、国家责任追认原则以及越权行为不免责原则。这四个原则在联合国的文件和国际法司法实践中均有体现,同时又有诸多细节问题值得推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