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杨江华  杨思宇 《青年研究》2023,(5):45-55+95
基于2021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相关数据,分析青年网络社交的圈群特征及对其政治参与的影响。研究发现,根据“连接”结构差异,可以将青年网络社交圈群特征划分为独立型、常规型和丰富型;其中,独立型和常规型圈群特征在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青年中更为明显,丰富型圈群特征在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青年中更为明显。网络社交圈群特征对青年政治参与具有显著影响;与独立型和常规型圈群特征的青年相比,丰富型圈群特征的青年在政策参与和表达参与方面更为积极;在维权参与方面,则出现了在低社会经济地位与高社会经济地位间的“两级分化”现象。研究发现为理解互联网与青年政治参与间的复杂关系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与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2.
(一) 青年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以青年与社会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社会的客观条件及规律对青年的作用,探索青年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影响。核心是青年的社会行为问题,即在社会条件作用下,青年社会行为形成的过程及对社会各方面的作用。因此,可以说,青年社会学是通过研究青年与社会整体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来探求青年社会行为规律的科学。这就决定了社会化与青年社会学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青年踏入社会,标志着青年的社会地位有了本质性的变化,即由社会的客体转为社会的主体。随着社会地位的转化,青年面临着怎样适应社会的课题,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青年总是根据自己的认识水平,对社会进行批判。探索青年批判社会的原因,大致有这样几点。第一、青年的思维特点。从思维发展来看,到了青年阶段,人的思维有了高度的抽象性,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使青年能够独立地,带有批判性地思考社会现象。我们在青年中听到过这样的议论:日本国土面积狭窄,资源缺乏,又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但经过短短的30年,日本就一跃而成为世界经济强国。我国地大物博,但与日本的经济相比,差距太大了。还有:美国一般工人家庭,都有汽车、彩电、冰箱,还有假期外出旅游,而我们工作量重,工资低,生活远不如美国工人富裕。可见,青年在思考这类问题时,已经能够对社会  相似文献   

4.
青年社会学(国内也称青年学)在国际社会科学领域已经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而在我们这个有三亿七千万青年人口的国家,青年社会学作为独立的科学研究历史却不到国际青年社会学历程的十分之一,至今只有第一个五年的记录。这既标明了我国青年在国家社会政治文化生活中的地位,也反映了我国的社会变迁。青年社会学在中国的地位和命运,与我国青年在中国政治文化生活中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早年探索人类解放道路时,就注意到了青年问题,对青年的解放,青年的社会地位、作用,青年的全面发展,青年的教育,青年的社会问题等等作了研究和论述,提出了许多深刻的见解,为无产阶级认识青年,发挥青年的社会作用,提供了理论武器。尔后,列宁、斯大林等无产阶级革命家,结合当时社会革命和国家建设的实际,继承马克思、恩格斯又对青年问题作了研究和论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对青年研究的理论。对于这份遗产,青年研究领域应当加以总结和继承。马恩列斯对青年的研究,我分为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6.
基于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相关数据,分析人格特质对青年职业地位的影响。研究发现,"大五"人格特质分类中的开放性人格特质对青年职业地位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情绪不稳定性人格特质对青年职业地位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尽责性、外向性以及亲和性人格特质对青年职业地位没有显著影响;开放性人格特质对青年女性职业地位的影响更大,情绪不稳定性人格特质只对青年女性职业地位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开放性人格特质可通过个体社会资本的积累对青年职业地位产生正向影响。要重视对青年的人格教育,通过多种途径培养积极向上的人格特质。  相似文献   

7.
青年社会学     
青年成为社会学的特定研究对象,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在现代社会,一方面,青年的生理成熟期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大大提前;另一方面,青年的心理成熟期和社会化过程却由于社会的发展而大大后移.这样,青年与社会的矛盾就随着时代节奏的加快而产生、发展了.青年社会学就是从社会整体出发,探讨青年的社会化过程、青年的各种社会行为规律以及青年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达到促进青年健康成长、促进社会进步的一门社会学分支学科. 青年社会学是一门起步较早、目前仍在探索中的年轻学科.本世纪初,法国社会学家杜尔凯姆指出,青少年的语言、行为和意识形态最灵敏地反映社会的影响.一般认为,美国心理学家、  相似文献   

8.
择偶观,作为婚前青年的一种文化意识,既反映了一代青年在其所处的特定的历史时期对政治、经济、学历文化的追求形态,也反映了他们对社会、生活的观点。解放以前,由于封建意识的严重影响及男女在社会经济、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差异,因此,男婚女嫁,女方往往处于依附从属地位,择偶的主体一般是男方。解放以后随着妇女地位的提高及男女在社会  相似文献   

9.
青年社会化问题是理解青年与社会的关系的核心。各学科学者对此都有相当精辟的见解。社会化过程中的社会因素(诸如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大众传媒等)与内在因素(诸如青年自身的需求、期望、知能结构、社会地位等)在过去被强调的程度是不一致的。传统的学术观点所侧重的是前者,印强调社会化的过程、结果乃至性质,从本意上说,就是将社会因素通过各种社会途径注入青年的意识之中,铸成其符合社会规范,传统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随着时代的变化以及对青年的科学认识的深入,强调青年的自主性的倾向逐渐抬头,反映在对社会化的新理解方面就是,强调青年的内在因素对各种社会因素的效用的制约性。即强调青年在社会化过程中对社会因素的选择、再理解的重要地位。没有这种选择、再理解,社会因素对于青年的效用极可能是极为低下的,社会化的成功就谈不上。  相似文献   

10.
青年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不仅在社会结构中占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对社会的延续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们是社会的未来和希望之所在。但是青年时代又是一个人的世界观逐步形成并趋于成熟的重要阶段,也是一个人社会化的最关键的时刻。因而青年的教育问题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近年来各国的社会学家、教育学家在研究青年问题时,都摒弃了过去那种孤立地就青年问题研究青年问题的方法,而是把研究社会生活条件、生活方式、文化生  相似文献   

11.
通过六省市调查数据,本研究对青年人的阶层地位信心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目前我国青年人的阶层地位信心较强,超过七成的青年人有信心进入中层及以上阶层,近四成青年有向上流动的信心,缺乏信心者(预期向下流动)的比例仅为1%;教育年限越多、职业地位越低、个人收入越高的青年,其阶层地位信心越强;非党员、农业户口、有住房的青年,其阶层地位信心越强;认为生活改善越多、贫富差距感越小、社会公平感越强的青年,其阶层地位信心越强;父亲接受的教育越多、职业地位越高的青年,其阶层地位信心越强。  相似文献   

12.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终生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创立了共产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在他们浩瀚的著述中,对青年的许多问题有着精辟的论述。这些论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我们今天研究青年问题,加深对青年的认识,指导青年工作,调动青年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积极性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着重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青年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社会对待青年的态度、青年教育问题、青年的学习和修养、青年恋爱婚姻的指导,青年怎样对待职业选择等方面的思想和理论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本文只想从几个侧面来阐述近年来日本青年一代的生活和文化。为了便于和六十年代日本青年的社会形象作比较,有必要将十年前的日本青年状况略加概述。在战后的1947至1949年“婴儿热”时期出生的一代人,到了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已进入青年时期。这一代青年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大体是:1.虽然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没有变化,但青年的人数却保持在二千万人的高峰上;2.就业青年成为雇佣劳动者  相似文献   

14.
对湖南省长沙市301名青年农民工的调查表明,青年农民工在社会职业地位等级上处于较低层次.人力资本偏低和社会制度缺陷,是导致青年农民工就业质量偏低的重要原因.青年农民工的阶层认同与客观境遇并不完全一致,并受就业质量的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
反父权倾向与毛泽东的青年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现代社会的青年问题是与传统的父权文化相对应的一个问题。父权主义不承认青年的独立性,抹杀青年的自由意志,一味地以成人文化(?)律定其社会化的轨迹。毛泽东的青年观表现出近现代中国社会反封建礼教和反父权主义的积极倾向。他从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结合上,强调青年本体,揭示了青年既具有时代性又具有阶级性的本体论特点,提出青年的地位和社会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一、青年、地位不确定性与基本的社会定位过程把青年期作为一个不同领域里的垂直流动持续不断的地位转换时期,是研究青年的方法之一。那种流动常常能产生出意义深远的结果来。在成就取向至上的现代社会里,青年与基本的“社会定位过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kreutz,1974),这一过程意味着成人的职业性地位被更年轻的一代所继承或所占有。青年期具有两个特征:一是代际向上流动的希望;一是向下流动的危险性。在诸如教育、专业或职业、收入之类的具有社会学意义的、传统的地位方面,更是如此。出于对成就取向至上的社会的理想化自我认定,社区的社会分层的形成所依据的,不是既定的社会出身,而是个人的成就。  相似文献   

17.
青年是人生周期的一个重要阶段,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群体。从广义上说,亦是由这部分人的社会活动构成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对青年的年龄划分、生理现象、社会地位及历史作用等一系列问题的理解、认识或研究,从总体上形成了人们的青年观,在人类漫长的认识活动中,青年观经历了一个独特的演变发展的历史过程。现在,根据年龄来划分人生阶段的有:儿童、青年、成年、老年等等,其中“青年”阶段的现象和本质最为模糊。这是因为,青年既是一种生命现象,又是一种社会现象。生命现象是相对稳定的,而社会现象是迅速变化的,这种青年统一体的不平衡状况,使人们很难把握青年的本质。这也是青年心理学、青年社会学这两门在青年研究中最成熟的分支学科都未能涵括青年现象基本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青年社会参与中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以及安定团结的政治形势、持续发展的经济形势、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的形成,我国青年的社会参与亦逐步摆脱了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浮躁心态,出现了参与热情稳步上升、健康协调发展的良好势头。这一趋势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 1.关注国事天下事,青年政治热情较之九十年代初期明显上升。1995年《中国青年报》推出的“中国青年看世界”大型读者调查,全国除港、澳、台之外,30个省市自治区各族青年10多万人踊跃参与。这次调查的结果表明,当代中国青年不仅牢牢地记住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而且对中国今天的国际地位有较为清醒的认识,对中国明天国际地位的上升也充满信心。84.5%的青年确认“安定团结是建设富强国家的首要因  相似文献   

19.
继续教育是青年继续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学历、文凭在社会中的作用的日显突出,教育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但是,我国有限的教育资源决定了大多数青年不可能进入普通高等院校获得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就成为众多青年获得较高学历文凭和劳动技能的重要途径。本文在对湖北省四城市在职青年的成人教育参与的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在职青年成人教育的参与状况,以及个人因素和家庭因素对在职青年成人教育参与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审美教育,是指培养人对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审美观点和欣赏能力的教育,也是培养人具有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在青年的成长和对青年的思想教育中,审美教育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特別是在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高,对于美的追求也越来越强。在新的历史时期,青年的思想教育工作必须随着情况的变化而变化,要不断地提高思想工作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因此,审美教育在其中的地位及其作用显得更为重要。审美教育在青年思想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一,从审美教育的社会功能看(审美与社会) 马克思说:“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正因如此,审美教育几乎是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