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作为类的存在物,人的本质是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作为群体的存在物,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应从人的类本质、群体本质和个体本质出发,来理解人的价值为人的类价值、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人的类价值、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在本质上是统一的,是不可分离地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从人的对象性活动、社会关系及需要三个方面对人的本质进行了探讨。他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认识人的本质是人发展的前提、主体需要和终极目标,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此,实践人的本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变革社会关系,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建设先进文化,促进人精神生活的丰富发展。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在批判、吸收前人的关于人是抽象的、空洞的和思辨的理解的基础上,提出了人的本质是社会本质的论断。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断,扬弃了费尔巴哈人类个体的玄想,剔除了费尔巴哈的个体和类的观点,超越了黑格尔人的本质是自我意识的思辨观点,从而突破了个体和类的旧框框,从人的类本质转向了社会本质。人的本质是社会本质的科学论断,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其历史意义在于对人的本质做出了具体的历史的科学界定。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从“现实的人”出发,深刻揭示了人的本质。他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劳动是人的本质活动。但是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也是有一个过程的。本文试图从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过程、人的本质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等方面来揭示人的本质特性及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与社会发展相和谐、不断提升人性、实现精神超越,是人的发展的基本标志。形成鲜明的个性、进行连续的知识积累、坚定不移地迎接挑战、准确地把握机遇,是人自我发展的必备条件。  相似文献   

6.
浅析对马克思"人的本质"论述的认识误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论述的理解过程中,存在着一些误解。事实上,马克思的论述不是对"人的本质"的定义,而是揭示了人所表现出的善恶是由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不是社会属性决定的;马克思的观点不是环境决定论。  相似文献   

7.
在哲学的层面上,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本质的全面展开和展现。人的本质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内容、途径都作了基本规定,可以说人的本质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基础。本文从人的本质发展的三个向度:实践本质、社会本质和个性本质发展,以及研究人的本质的前提即现实的人四个方面探讨人的全面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必然要求重塑个体在社会经济结构中的新形象,人的价值观念也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要讨论"人的价值",我们不可避免的需要研究和回答"人何以有价值"的问题,要回答这一问题,只有理清人的价值与人的本质之关系。  相似文献   

9.
人性问题是哲学史上发生最早并且争辩最激烈的问题.影响比较大的主要有性善论、性恶论、性日生日成论.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需要就是人的本性.人性和人的本质是涵义不同的两个概念.人的本性和人的本质问题是人学的核心问题,也是正确理解有关人的问题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本文是从政治国家同市民社会相异化的问题来论述人的本质的二重性。在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人既是国家的公民又是市民社会的成员。人之所以拥有双重身份是因为作为国家的公民和作为市民社会的成员彼此分离的。这样,人不得不在自己的本质上二重性。  相似文献   

11.
许多学者一般从“人性”、“人的本质”上来理解“人”,但是,他们却认为“人性”、“人的本质”是同一个概念,其实二者是有区别的,另外,道德与人性、道德与人的本质的关系也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2.
人性善说由来已久,但是在孟子以前性善说没有得到系统详细的论述。孟子从人与动物的细微区别上详细阐述了人性本善,并指出了人性虽善,但是人性是可以改变的。为了在后天的生活中保持人的善良本性,不至于使人性变恶,孟子又提出了一系列修养方法。孟子的人性论及其修养方法,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人性与制度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需要即人性。因此,人性是历史的、不断发展变化的。历史上的人性善恶说,曾被作为社会制度的预设前提,人性的发展要求也在影响着制度的变革。反之,制度的优劣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或制约着人性的发展。人性与制度的辩证关系,对我国当今的制度创新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4.
人性与犯罪在起源上具有同步性。人性在起源的复杂过程中为犯罪的发生创造了条件。这包括制造工具的产生、思维的产生和人类社会的形成。犯罪之所以能伴随着人性的起源而发生,根本原因在于人性的异化。犯罪起源于非规范行为,非规范行为根源于三大差异,即人性的差异。我国在犯罪起源上的传统观点认为犯罪起源于私有制,这并非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实际上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早已用大量材料证明了犯罪是起源于原始社会的。  相似文献   

15.
伴随着公民政治人格的发展与完善,制度建构的合法性问题日益凸显,并成为政治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对历史上中西传统人性观进行研究,以便揭示出人性本质,并为政治制度建构提供人性根源的依据,导正政治制度安排中合法性缺失的偏差,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罗杰斯作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主要代表,他在探索对人所特有的研究方式的过程中,弘扬“以人为本”的精神、批判科学主义把人等同于“物”,因而把人视为“客体存在的人”,提出“主体存在的人”的观点,认为人性本善,是有着主体性、独特性、整体性的完整的人。  相似文献   

17.
人性之所以是一个不坏的东西,是因为人性蕴含着仁爱、诚实、正义等等方面的正面含义。作为监狱学高级人才,具备的必要的人性理念是基础性的。这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意义。政法院校要担当起人性教育和训练的责任。  相似文献   

18.
王彪的小说对人性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对人类的灵魂进行了无情的拷问.通过对性的审视,对病态人性的分析及对生与死这一古老命题的昭示,反映了人类内心世界与现实社会无情的冲突,以及人性中追求理性,谋求自赎的渴望.  相似文献   

19.
刑事古典学派和刑事实证学派的人性分析方法各有片面之处。折衷主义刑罚理论采用综合的人性分析方法来看待犯罪和刑罚,它的人性基础是辩证的人性论,这也是其成为两大学派走向折衷与调和的理论根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