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东铁路是沙俄根据1896年签订的《中低密约》与1898年签订的《旅大租地条约》两个不平等条约,在中国东北境内强行修筑的铁路线。其中从满洲里到绥芬河是中东铁路的干线,从哈尔滨到旅大是中东铁路的支线,干支两线构成“丁”字形。中东铁路是当年沙俄控制我国东北与争霸远东的重要工具。1904-1905年爆发了日俄战争,沙俄战败。根据《朴获茅斯条约》,沙俄将中东铁路地线的南端即长春至旅大段“转让”给日本,称“南满铁路”。十月革命胜利后,中苏两国关于中东铁路问题进行了多次反复的交涉。1924年双方签订了《中俄协定》,同意中国政府…  相似文献   

2.
三、苏方精心准备的条约及有关文件草案中苏之间签订一个新的条约以代替1945年《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问题,在原则上基本商定了。然而,在签订一个什么样的新条约这个具体问题上,中苏谈判又出现了分歧和争论。当时,中苏谈判双方各自的方针发生了一种戏剧性的变化。此前,苏联坚持条约的形式不能改变,即保留旧的中苏条约,而对实际内容可以进行修改。但在确定废除1945年的条约以后,苏方最初提出的新条约却完全沿袭了旧条约的内容。相反,中国以前同意保留1945年条约的实际内容,而在形式上必须以新条约取而代之。但在确定要签订一个新条…  相似文献   

3.
春帆楼本是日本马关(今日本下关)市红石山下海边的一座不起眼的小楼,其突然间名噪天下,载入史册,皆是因为在1895年的三四月间,李鸿章作为中国的全权代表与日本代表在这里谈判,双方签订了对中日两国影响巨大的《马关条约》。要了解这一条约以及决定条约内容的这场谈判,还要从1894年爆发的甲午战争说起。  相似文献   

4.
王志民  李玲 《世纪桥》2010,(6):37-41
<正>从地图上看,中国像一只大公鸡,而东北则是高昂的鸡头。在这个鸡头生活的人们在历史上曾遭受过空前的劫难。1885年沙俄强迫清朝签订《瑷珲条约》将沙俄侵占黑龙江流域的6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归属了  相似文献   

5.
风云际会的满洲大地 -- 中东路的由来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翌年与日签订了<马关条约>.条约规定,清政府同意把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但这一规定遭到对东北早已垂涎三尺的沙俄反对,于是沙俄勾结德国、法国强迫日本把辽东半岛还给中国.  相似文献   

6.
1978年签订的《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确立了发展中日友好关系的基本原则,它与《中日联合声明》、《中日联合宣言》共同构成了中日关系的三个基本文件。《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以来的实践证明,凡是中日两国遵循这个文件的精神,中日关系发展就顺利,反之就出现曲折、甚至倒退。《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从两国代表正式谈判到最终完成缔约,正值邓小平第二次和第三次复出,负责主持国务院工作时期。邓小平非常重视和平友好条约的谈判、签订等工作。在第二次复出时,邓小平促成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正式谈判,在第三次复出后不久即恢复了中断三年之久的条…  相似文献   

7.
王潮江 《世纪桥》2007,(2):88-89
1945年8月14日,国苏双方经过艰辛谈判,终于签订了具有多边性质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这一条约的签订,时中国政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外蒙古脱离中国版图;影响了中国革命进程;维护了远东和平。  相似文献   

8.
1949年12月16日,毛泽东生平第一次踏出国门,出访苏联。此行的目的不仅仅是为斯大林庆祝70大寿。除了祝寿之外,毛泽东还担负了一项更重要的使命,就是要废除苏联于1945年与蒋介石政府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然后重新签订一个"既好看又好吃"[1]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然而,此次谈判过程却坎坷异常。就在中苏博弈的过程中,原本是要破坏中苏关系的美国却事与愿违地推动了新条约的签订。  相似文献   

9.
, 《福建党史月刊》2013,(9):44-44
1949年毛泽东访问苏联。经过毛泽东的努力.莫斯科同意与新中国重新签署条约.放弃其在旅顺、大连乃至整个中国东北地区的“特殊权益”。这样的谈判结果极大地提高了毛泽东和中共的威望,但苏联却损失了其在远东地区的两个极为关键的不冻港。斯大林转而希望在朝鲜半岛为苏联找到新的不冻港,以弥补战略损失。  相似文献   

10.
方勇 《廉政瞭望》2012,(1):68-68
《辛丑条约》是近代中国耻辱的顶峰。以前的不平等条约谈判,清政府还可以讨价还价,而这次却是在列强各国就如何“宰制”中国达成一致协议后才通知清政府照章执行。尽管如此,却有一个国家在条约谈判过程中频频为中国说话,这个国家就是侵略国之一的美国。为什么昵?事情还得从庚子年间光绪皇帝和美国总统麦金利的“交往”说起。  相似文献   

11.
1962年,根据中苏关系逐步恶化和中国即将拥有核武器的形势,肯尼迪政府初步确立了与苏联进行谈判来分化中苏同盟并阻止中国核力量发展的政策。从1962年至1963年,肯尼迪政府不断采取外交主动,先后就核禁试和不扩散核武器问题与苏联进行了日内瓦谈判和美苏英三方会谈,并最终促成了部分核禁试条约的签订。作为"选择性迁就"式楔子战略实施的具体策略,肯尼迪政府与苏联有关禁止核试验的谈判以及部分核禁试条约的签订,加剧了中苏之间既有的分歧和争论,加速了中苏同盟关系的分裂。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和周恩来先后赴莫斯科,与斯大林等苏联领导人进行了长达两三个月的协商、谈判,终于签订了替代1945年《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新的条约和协定,从而将中国与苏联的战略同盟关系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这无疑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最重大的外交活动。然而,迄今为止,中国尚未公布有关这次外交谈判的档案文献。只是到80年代后期,才开始有一些关于《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谈判的电报、信函,以及当事人的回忆录公布于世,使我们得以对这次中苏谈判的过程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但是,我们仍然无法依据现有的文献和材料,…  相似文献   

13.
11、香港问题是怎么形成的?答:香港问题是当年英帝国主义入侵中国之后,强迫清政府签订三个不平等条约造成的。1842年8月29日,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关于结束鸦片战争的《南京条约》,永久割让香港岛。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于1860年10月24日签订《北京条约》,永久割让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的中国领土。1898年6月9日,英国乘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失败和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之机,再次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地专条》,“租借”深圳河以南、界限街以北及附近200多个大小岛屿…  相似文献   

14.
中东铁路,原称"东省铁路"或"东清铁路",1920年10月由北洋政府交通部代管后,始改此名,俄文名称未变.它是沙俄根据1896年6月和1898年3月与中国清朝政府先后签订的<中俄密约>和<旅大租地条约>这两个不平等条约,在东北境内修建的一条呈"丁"字形的铁路.是沙俄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产物.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70年代初,毛泽东、周恩来以指点江山的外交大手笔打开中日关系大门,实现了中日关系正常化。后经两国政府多次磋商谈判,1978年8月12日中日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并在北京签订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同年10月22日至29日,邓小平应邀访问日本,出席《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互换批准书仪式。这也是新中国领导人对日本的首次正式友好访问,此举引起了世界的普遍关注,也被舆论视作中国改革开放的关键之旅。  相似文献   

16.
《党风党纪月刊》2002,(8):39-39
发出“红色通缉令”400份 1994年,中国与泰国签订了引渡条约,这是中国与他国签订的第一个引渡条约。目前,中国已与40个国家签订了56个司法协助、引渡和移管被判人条约,据报道,自1984年以来,中国共发出“红色通缉令”近400份,从1993年起,通过国际刑警组织和双边警务合作,我国警方先后从国外押解、遣返犯罪嫌疑人210多名.办理刑事司法协助案件300多起。  相似文献   

17.
关东军是抗日战争前日本帝国主义驻在我国东北的军队。 为什么叫关东军?这和这支侵略军驻地有关。东北——黑龙江、吉林、辽宁在山海关以东,广义地说是关东,或称关东三省,狭义地说,关东指间隔辽东湾、与山海关遥遥相望的辽东半岛。这块地方久为日本帝国主义所觊觎。早在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里,日本就迫使清政府割让了。条约签订后,沙俄认为日本此举阻碍它向中国东北扩张侵略  相似文献   

18.
中美两国经过较长时间的酝酿和谈判交涉,在1946年11月4日签订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简称《中美商约》)。本文试图对《中美商约》的酝酿和谈判过程作一客观评述。一、《中美商约》的酝酿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美两国之间政治和军事上的全面合作,为美国贯彻推行其传统对华政策——门户开放提供了有利之机。从1942年起,美国驻华使馆就开始注意中国战时经济政策和战后经济计划的发展。美国大使高斯等人担心中国正在走向国有化和政府垄断的经济发展道路。1943年初美国在华“治外法权”的废除,使美国在华工商利益能否得到很好的保护也成为一个未知数。因而,中美废除治外法权条约中所提出的战后订立一项广泛的商约,遂成为中美两国、特别是美国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1945年8月14日苏联和国民党政府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标志着美苏大国的力量卷入了战后中国的政治发展之中,国共重庆谈判则成为美苏大国力量在中国的政治折射。美苏对于国民党政府唯一合法地位的确认是重庆谈判的政治基础,国共形成了一种不稳定的平衡,为两党的政治谈判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20.
中东铁路,原称东清铁路或东省铁路,修建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沙皇俄国通过胁迫清政府签订《中俄密约》和《旅大租地条约》而修筑的,贯通中国东北三省并与俄境内西伯利亚大铁路相连。它既是沙皇俄国政府侵略中国的一个结果,更成为其进一步侵略中国的桥头堡。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政府宣布废除沙俄在华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和各种特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