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去年年中在泰国首先爆发,以后迅速扩至东南亚和东亚主要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动荡,是近30年来对全球经济影响最大的一次金融冲击。在这次金融冲击中,虽然中国幸免于难,但其潜在影响却非同小可。目前,这种影响正在显现。在这种情况下,对这次金融动荡进行一番反思,从中找到符合我国实际的应对措施,显然是紧迫而重要的。亚洲金融动荡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众所周知,就在东南亚乃至东亚国家于1997年先后爆发金融危机的时候,我国经济却在巩固“软着陆”成果的基础上成功地实现了‘腐增长、低通胀”。到1997年底,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  相似文献   

2.
1997年 7月在泰国首先爆发的金融危机,短期内扩张到亚洲的十几个国家和地区,随后波及俄罗斯、拉美,影响到全世界。有人说“亚洲经济奇迹完结了”,“东亚经济模式已经过时”。还有人认为亚洲经济就是恢复也不会是 V字型,而只能是 L型的长期过程。但亚洲经济 1999年即开始复苏,当前竟出现了强劲的势头,这是人们始料不及的。研究亚洲经济复苏的表现、原因、存在的问题及走向,对我国有重要意义。 (一 )  经济学家们认为,亚洲,特别是东亚的经济面貌与两年前比发生了巨大变化。具体表现是:汇、股市回弹,利率趋降,国际收支状况改…  相似文献   

3.
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陡然加速后第一次对我国产生重大影响的金融危机。面对这一来自外部环境的严峻挑战,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审时度势,果断决策,冷静应对。危机发生前,未雨绸缪,及早部署经济风险防范工作;危机发生后,在果断调整宏观经济政策的同时,高瞻远瞩谋划长远发展战略,将短期防范性策略与长期战略规划结合起来,在增强我国经济防范和抵御风险能力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在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成功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对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去年7月以来,东南亚一些国家和韩国相继发生金融危机,日本也出现剧烈的金融动荡,来势迅猛,已经波及整个亚洲和世界其他地区,是战后对全球经济最大的一次金融冲击。我们国家由于近几年不断深化改革,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国民经济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加上比较好...  相似文献   

5.
从1997年初开始,在以经济高速增长著称于世,被誉为亚洲“四小龙”、“四小虎”的韩国、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国经济动荡,爆发了一场至今还未收场的严重金融危机。1997年1月23日,以韩宝钢铁工业公司因无力偿还借款倒闭为先导,揭开了韩国一系列大公...  相似文献   

6.
从1997年7月初以来,亚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如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韩国等相继发生了金融危机。随着这次金融危机的爆发,“泡沫经济”这一概念再一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金融全球化已成为国际金融领域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特别是自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它更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由于金融全球化,1997年源于泰国的金融危机,在多米诺骨牌效应下迅速演变成亚洲金融危机,其影响之大可谓空前。在这场危机中,东南亚共计损失国民生产总值3万亿美元,股价市值缩减2万亿美元,银行不良资产上升至1万亿美元。东盟陷入了31年以来最为困难的时期,日本经济也加速萧条,连续2年为负增长。受此影响,俄罗斯和巴西也爆发金融危机;世界经济亦受此拖累,1998年经济增长速度由1997年的…  相似文献   

8.
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席卷了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韩国等东南亚国家,震撼了世界,使危机发生国多年的经济增长毁于一旦,世界经济也深受其害。世界金融危机频频爆发,危害深重,启发人们对金融风险的防范问题进行深思。 这次爆发危机的几个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典范:韩国是亚洲“四小龙”中的实力最强者,并于1996年加入了号称富人俱乐部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都是亚洲“四小虎”的成员,这些国家在经过了相当长时间的蓬勃发展之后,相继步入了金融危机的泥淖。这些国家陷入危机,都有一个共同原因,也是最根本的原因,即国家宏观调控失控。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存在不适当干预之处,限制了市场竞争淘汰机制发挥作用,保护了落后,使得大批经营不善资不抵债的工商企业和拥有大量不良资产的金融机构长期存在,埋下了危机的隐患;另一方面,宏观调控力度不足,没能有效地控制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和方向,出现经济失调、经济过热和泡沫经济等问题,引发了金融危机。这表明,防范金融危机,要求国家(政府)必须建立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  相似文献   

9.
杜旭东 《共产党人》2005,(10):39-40
稳健的货币政策,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在1998年初我国出现有效需求不足和通货紧缩趋势的特殊背景下提出并实施的,自出台到目前已连续实施了7年。一般而言,以上不“通胀”下不“通缩”为界限,凡是在这个范围内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的货币政策都属于稳健的货币政策范畴。稳健的货币政策强调货币信贷增长要与国民经济增长大体保持协调,在不同时期和不同条件下,是可以因地、因时制宜,  相似文献   

10.
王欣荣  丁文育 《奋斗》2001,(2):21-21
2001年是我国“十五”开局的第一年,由于有“九五”的经济基础,有克服亚洲金融危机影响的基本经验,有消费、投资、出口三大需求增长的良好势头,我国及我省经济发展由转机走向转折,有望回升,这将有力地推动我省金融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要抓住机遇,大力发展我省的金融经济。  相似文献   

11.
朱冬元 《学习月刊》2010,(19):23-23
由于金融危机的爆发.欧美等发达国家要寻找刺激经济的新增长点.而把焦点对准了低碳经济、低碳技术,因此.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后.“低碳”一词风靡全球,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在中国,从民间到官方很多人更是言必称低碳.低碳经济一词灸手可热。  相似文献   

12.
从1997年初开始,在以经济高速增长著称于世、被誉为亚洲“四小龙”“四小虎”的韩国、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国经济动荡,爆发了一场至今还未收场的严重金融危机。去年1月23日,以韩宝钢铁工业公司因无力偿还借款倒闭为先导,揭开了韩国一系列大公司破产之...  相似文献   

13.
金融风险有哪些表现形式化解金融风险的指导方针是什么陈雨露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国内外对我国金融业的风险问题给予极大关注。如何正确认识我国经济中金融风险的形成原因和风险程度,制定正确的防范和化解风险的指导方针,就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金融风险是...  相似文献   

14.
全球社会和学术界重新思考政府、市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问题,政府以及政府职能再次成为争议的焦点问题.尤其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东亚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再次受到全球社会的关注.东亚奇迹与亚洲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表明.以儒家文化为根基的东亚文化成就了不同于欧美发展路径的独特的东亚模式,其核心在于政府对市场和社会的关系的协调与平衡,在于政府职责与功能的全面履行,由此,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得以统一.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会成为第二个“墨西哥”吗?──从墨西哥金融危机看我国利用外资应吸取的教训刘日新去年岁末今年年初,墨西哥宣布本国货币大幅度贬值,导致外资大量外流,爆发了一场震惊全球的金融危机。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我国在利用外资的问题上,应当从这场危机中吸取哪些教训呢...  相似文献   

16.
香港《亚洲经济》2000年第1期刊载了路易斯·弗古森(Louise Ferguson)先生题为“冲破障碍”的文章,认为欧洲在努力增加同亚洲的贸易,但是令人棘手的问题仍然存在。文章主要内容如下:1999年12月在西雅图召开的WTO千年会谈使得人们再次聚焦全球贸易;在此之前,亚洲经济的复苏已加强了全球贸易和投资;中国申请加入WTO也吸引了众多的媒体;而世界上最大的贸易慟共同体之一——欧洲委员会的15个成员国也在探讨着同亚洲的贸易。 尽管欧洲有着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但是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欧洲一直在向亚洲…  相似文献   

17.
推进战略性结构调整,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抉择,是我们进入新世纪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济宁作为一个典型的资源大市、农业大市,经济发展长期受到结构问题的制约,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和国内买方市场形成后,使得这一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并集中暴露,经济结构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九五”以来,我们抓结构调整的力度不断加大,1999年初进一步确定了“全党抓经济,重点抓调整”的发展思路,围绕调整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等,坚持全面推进、重点突破。全市三次产业比例由1995年的28:42:30调整为目前的19:43:38。…  相似文献   

18.
从亚洲金融危机看我国的金融对外开放高小平进入1997年以来,亚洲地区一些国家相继发生了金融危机。由于此次危机涉及面广,因而被称为亚洲金融危机。迄今为止,危机仍未平息,一些国家的货币币值和股市还在持续下跌。金融危机带来的严重后果是有目共睹的。它使金融体...  相似文献   

19.
30年前,未来学家赫曼·卡恩预言,2000年时日本将成为世界第一大国。其他的专家也曾说过:“21世纪是亚洲的世纪。”如果预言确实的话,那么本世纪末应该呈现出亚洲世纪曙光。可是,事实似乎并非如此。由于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使一直发展势头甚猛的亚洲,尤其是东亚国家陷入了经济衰退期。难道专家们的预测一点儿也不准吗?21世纪又是谁的世纪呢?  相似文献   

20.
高益民  张军果 《唯实》2002,(7):28-32
自 1 998年以来 ,我国已连续四年以扩大内需为导向 ,执行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 ,由此成功地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 ,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 ,实现了较快的增长。今年三月 ,朱基总理在九届人大五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 ,再次提出要“扩大和培育内需 ,促进经济较快增长” ,并把它作为今年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由此人们不禁要问 ,政府为什么强调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 ?连续四年的扩大内需政策的效果究竟如何 ?当前还面临哪些困难 ?扩大内需究竟应有怎样的思路 ?本文拟就此谈几点看法。一、为何继续坚持“扩大内需”我国继续扩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