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吴晓燕 《前沿》2006,(12):52-55
新自由主义是源于古典自由主义的一种经济思潮,其核心是私有化、市场化和自由化。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新自由主义被西方大国从经济思潮上升为了国家意识形态,从理论推向了实践。只有全面理性认识新自由主义,把握其实质,才有助于我国在全球化竞争中识别各种理论学说,增强经济自主性,确保国家经济安全。  相似文献   

2.
新自由主义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推销的一种经济理论和意识形态.它以"自由化、市场化、私有化"为旗帜,反对"公有制、社会主义、国家干预",推行以超级大国为主导的全球政治、经济、文化一体化,即全球资本主义化,实质是为维护国际垄断资产阶级的既得利益而损害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利益服务.  相似文献   

3.
龙玲玲 《前沿》2012,(15):53-57
新自由主义的理念和实践盛行于世界经济、政治和理论等各个领域,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高举自由化、私有化、市场化大旗,掌控着全球秩序的话语权.新自由主义反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关于“资本积累绝对的、一般的规律”的分析,但其经济范式方法论与全球经验是矛盾的.贫富两极化、失业普遍化、危机常态化等无疑为新自由主义狭隘话语提供了一个个例证.我们对新自由主义造成的全球金融危机和愈演愈烈的债务危机担忧和恐惧之余,应对新自由主义狭隘话语进行反思,洞穿资本乌托邦的幻象,探寻充满前景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4.
新自由主义热度:★★★★★观点与主张:新自由主义主张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推崇市场"原教旨主义"、倡导市场自由的竞争和个人主义、主张经济、贸易和金融自由化与私有化、反对国家干预经济。  相似文献   

5.
新自由主义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挑战及其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自由主义是西方大国对社会主义国家实施演变战略的重要武器,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带来种种挑战:在经济层面,新自由主义企图在经济理论、改革路径和政策等方面误导我国改革开放的方向;在政治层面,新自由主义坚决反对公有制,反对社会主义,大力宣扬自由化,挑战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在文化层面,新自由主义鼓吹的全球一体化包括文化一体化,旨在用以西方价值观为主导的普世价值来消解民族性和各国特色。对此,一要清醒认识新自由主义的本质及其危害,认清隐藏在“主义”后面的“狼子野心”;二要正确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就和存在问题,加强又好又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紧迫感,不要为新自由主义的蔓延制造空间;三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文化建设,通过加强载体建设巩固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阵地和传播力。  相似文献   

6.
<正>现实表现:中国新自由主义思潮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表现活跃,它反对政府干预市场,主张打破国企垄断甚至主张国企私有化;美国联邦政府部分"停摆"凸显自由竞争与追求平等这两种思潮较量的恶果;俄罗斯前总理直接把2013年俄罗斯经济增长放缓的主要原因归咎于新自由主义。核心观点:新自由主义主张完全市场化,认为只要依靠市场的自由交易就能自动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均衡。新自由主义推崇市场"原教旨主义",倡导市场自由的竞争和个人主义,主张经济、贸易和金融自由化与私有化,反对国家干预经济。  相似文献   

7.
拉美国家推行发达国家倡导的“经济市场化”、“贸易自由化”、“国企私有化”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削弱了国家对宏观经济的调控能力,造成了失业率上升、贫困加大和贫富两极分化的恶果,引发了社会危机,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深刻的教训。  相似文献   

8.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在我国的实际影响周光春西方新殖民主义,打着“人权”、“民主”的幌子,干涉别国内政,炫耀武力,推行霸权主义;同时利用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打入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对社会主义的国家搞和平演变。他们鼓吹私有化、自由化,片面强调国际化;鼓吹自由市场...  相似文献   

9.
正新自由主义、民族主义思潮持续流行新自由主义由政治领域向经济领域转移。新自由主义的影响力受经济形势而波动,国际金融危机后呈现"先弱后强再弱"的趋势,到了经济改革的关口又再次膨胀,试图影响社会舆论和政策的制定。由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卓有成效,非公有经济,特别是个体和私营经济发展非常迅速,一些"暴富"者希望通过"私有化"和"自由化"在市场上拥有更多的话语权,争取  相似文献   

10.
关注理由:继西方代表人物提出将中国国有企业压缩到10%的方案之后,国内又有人接过"分配改革"的旗号,提出将国有资产30-50%划拨为社保基金,并大赞"以国企红利充实社保基金是个好主意"。核心观点:新自由主义主张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倡导市场自由的竞争和个人主义,主张经济、贸易和金融自由化与私有化,反对国家干预经济。新动向:那种把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对立起来,继而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分割开来的思潮日益突出。其手法就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装,先去掉"社会主义"之睛,再冠以"自由"之帽,为私有化、自由化大开绿灯。  相似文献   

11.
印度拉奥的改革能否继续下去──从“哈瓦拉”巨额受贿案谈起复旦大学博士研究生赵鸣歧印度自1991年6月拉奥上台开始,其大刀阔斧进行的以自由化、市场化、私有化和全球化为核心的一系列经济改革,使90年代初曾一度跌入谷底的印度经济迅速回升,印度终于摆脱了经济...  相似文献   

12.
新自由主义倡导极端的自由化和市场化,如今虽广为诟病,但并不能因此全盘否定市场化和全球化的导向。新自由主义的没落并不代表自由主义思想都存在问题,我们应去芜存菁,反思市场机制的失灵和政府的社会责任,重塑国家政策职能。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70年代初,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再次爆发全面经济危机,新自由主义登上西方资本主义的舞台,世界各国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的影响.中国在改革开放中形成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深得人心,正确认识新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以及新自由主义给我国市场经济带来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必须正确把握改革开放的方向,必须高度警惕和抵制国内外新自由主义的消极影响和干扰,毫不动摇地坚持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  相似文献   

14.
陈旭 《传承》2010,(15):94-95
20世纪70年代初,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再次爆发全面经济危机,新自由主义登上西方资本主义的舞台,世界各国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的影响。中国在改革开放中形成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深得人心,正确认识新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以及新自由主义给我国市场经济带来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必须正确把握改革开放的方向,必须高度警惕和抵制国内外新自由主义的消极影响和干扰,毫不动摇地坚持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  相似文献   

15.
新自由主义推崇彻底私有化、绝对自由化、完全市场化,认为一切跟“国家”“政府”“公有”相关的部门都缺乏效率、干涉自由、导致腐败,只有市场、私人企业才具有最高的合理性。这种“任资本的力量在苍茫大地主宰沉浮”的理念落实到实践层面,不可避免地使富者愈富、穷者愈穷,进而导致富人阶层与中下阶层矛盾的加深,民粹主义抬头,增加社会的不稳定性与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6.
2014年新自由主义表现活跃,对新自由主义在中国学界和政界等影响不能低估,要在理论和实践上旗帜鲜明地予以批驳。本文对新自由主义2014年的三个主要观点进行批驳,驳"所有领域都由市场决定论"、驳"国企私有化是体制反腐的根本之策论"、驳"发展混合所有制就是要搞新一轮的私有化论"。本文认为反对新自由主义的斗争,仍然面临艰巨的任务。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政府经济职能的理论沿革进行透视 ,阐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政府应具备三方面的经济职能 ,即 :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一般角色的政府的基本职能”,工业化、市场化、信息化三重过渡背景下的过渡性职能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制度下的特殊职能。  相似文献   

18.
王奎杰 《群众》2012,(10):54-55
非公有制经济是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力量。中央纪委六次全会明确提出,要积极探索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开展反腐倡廉建设的途径和方法。当前,江苏连云港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非公企业发展迅猛,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相似文献   

19.
在一个既定的理论框架下,本文考察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台湾经济体制市场化的历程和特点,认为20世纪50年代以来台湾以自由化为主旨的体制市场化不仅锻造了微观市场主体,也为工业化的重大进展提供了市场制度保障,从而促使台湾经济快速成长并步入新兴工业化经济体行列。全球化和区域化背景下,经济体间的一体化安排成为微观市场主体经济活动的重要制度保障,而台湾在全球经济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游离态势则无法实现这一组织功能,从而成为其经济困境形成的重要因素。台湾经济要走出困境,必须有效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可行的路径是由国家主体授权或通过与国家主体先行构筑一体化进而参与到更大范围的一体化之中。  相似文献   

20.
社会市场经济理论是西德新自由主义学派的中心思想和基本理论,作为西德新自由主义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路德维希·艾哈德根据西德战后经济改革的经验,全面系统地阐述和发展了社会市场经济理论,并将这些理论政策化。艾哈德在其《来自竞争的繁荣》一书中详尽地阐发了社会市场经济理论的基本观点。他认为,西德经济繁荣奇迹般地出现,并非因为采用了什么“秘密科学武器”,而不过是实践了当代西方经济学的原理。这一原理的核心是调和漫无限制的自由放任和严酷无情的政府管制之间的矛盾,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