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一国两制”科学构想 ,是我党长期坚持和平统一祖国方针的历史产物。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 ,提出的第三次国共合作的思想 ,是“一国两制”的萌芽阶段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根据世界形势发生的深刻变化 ,为解决台湾问题、香港与澳门问题 ,提出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第三次国共合作思想的提出 ,是“一国两制”的萌芽阶段。 5 0年代初 ,针对美帝国主义干涉中国内政 ,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 ,毛泽东、周恩来提出一定要解放台湾 ,但仍没放弃和平谈判的努力。他们多次强调“和为贵”,“爱国一家”,“世界上只有一…  相似文献   

2.
对“一国两制”的哲学理解鲁子平“一国两制”是邓小平根据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提出的解决香港、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的全新思想。首先,“一国两制”是根据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而提出的。第一,我们进行四化建设,需要和平...  相似文献   

3.
论“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意义白素玉“一国两制”的构想,是邓小平同志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它从大陆和台湾及港澳的现实出发,从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发展战略的需要出发,从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是和平和发展的形势出发,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大...  相似文献   

4.
“一国两制”的战略构想是我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纠正了“左”的错误,恢复和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产物,和平统一祖国的一项崭新的重大战略决策.1978年底党中央和邓小平同志在制定解决台湾、香港问题的决策时就形成了这个思想.1979年1月30日,邓小平同志出访美国,在向美国参、众两院解释中国政府对台湾的立场时,第一次表述了“一国两制”的最初构想,他说:“我们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制度”.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一国两制”论的深刻启示国家行政学院许耀桐“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即“一国两制”论,是邓小平同志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为解决台湾、香港和澳门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重要战略方针和基本...  相似文献   

6.
论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中的发展观张治安“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这一构想体现着邓小平丰富而深邃的发展思想,研究它有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其一,“一国两制”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和创新。一是在国家的本质和国体问...  相似文献   

7.
“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邓小平同志在尊重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为解决台湾、香港、澳门问题作出的具有远见卓识的战略决策。它是邓小平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的又一光辉范例。一、实事求是:“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唯物论前提邓小平哲学思想的基本特征是以实事求是为核心的唯物主义,”“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就是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集中全党智慧提出的富有创造性的全新思想。首先,‘“一国两制”构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  相似文献   

8.
“一国两制”构想的哲学意义燕补林邓小平“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唯物辩证法思想。(一)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一国两制”的构想,首先体现了坚持祖国完整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性。回顾历史,展望现实与未来,民族利益与文化传统都要求中华民族大家...  相似文献   

9.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关于用“一国两制”方针解决台湾问题的重要论述,是根据当前两岸关系发展的新变化和国际形势的新特点,从21世纪中华民族全面振兴与发展的战略高度,实事求是地将邓小平“一国两制”的理论,进一步作了具体化、系统化、科学化的运用。报告调强“一国两制”深刻的内涵是:(1)“一个中国”,即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份;(2)“两制并存”,即大陆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3)“高度自治”,即台湾拥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4)“…  相似文献   

10.
一代伟人邓小平从历史和现实情况、从香港的平稳过渡与回归后的继续繁荣、从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出发,依据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党中央第一代领导人的指导思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以这种各方都能接受的方式来解决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侵略遗留下来的问题,通过同英国谈判,顺利地恢复了我国对香港行使主权。这为国际社会提供了一种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存在的历史遗留问题和争端的范例,这是对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作出的重要贡献。因此,“一国两制”实乃当代的政治杰作。为什么这栏说呢?一、“一国两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字学说…  相似文献   

11.
爱国主义是“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万琦“一国两制”构想的核心是祖国统一。统一祖国,振兴中华,是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正是以爱国主义为基础和前提的,这就是祖国大陆搞社会主义,香港、澳门、台湾搞资本主义,但是中国必须是一个主权领土完整...  相似文献   

12.
从“一国两制”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吴葵"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以下简称"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为解决台湾问题和香港、澳门问题,而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运用"一国两制"...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一国两制”,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这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十亿人口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它作为一种社会主义的“一国两制”,不仅与剥削制度“一国两制”截然不同,而且与以往的社会主义“一国两制”相比,也有自己突出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一国两制”科学构想论曹军邓小平“一国两制”科学构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是建设一个真正统一、繁荣富强的现代化中国的战略决策。一、“一国两制”科学构想是中国共产党人长期探索的结果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尽管指导思想是“武力解...  相似文献   

15.
代山庆 《学理论》2011,(14):33-34
邓小平和平共处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和平共处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基于对中国国情和世情的正确分析,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共同开发"等伟大构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和平共处理论。研究邓小平和平共处思想,对于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争取一个和平国际环境搞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中国共产党人及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关于解决台湾、香港、澳门问题的伟大构想,这是一个“富有天才的创造”。在理论上,它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的完美结合,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践上,它不仅是祖国统一的最佳实现途径,而且为解决国际争端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思路。一、“一国两制”构想是立足国际国内现实情况提出来的70年代末80年代初.世界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用邓小平的话说,是世界和平力量不断壮大,国际局势走向缓和,尤其是中美建交、中日邦交正…  相似文献   

17.
我们现时都还深深沉浸在无比的激动和喜悦之中。香港的顺利回归雪洗中华民族一百多年的耻辱,为祖国的和平统一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此时此刻,我们不会忘记毛泽东、周恩来对解决香港问题的许多远见卓识,尤其是邓小平以超人的智慧和胆略提出的“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诚如董建华先生所评说:“‘’一国两制’方针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野和思维,是代表12记中国人民对当代世界作出的伟大贡献之一”。历史将越来越证明,“一国两制”不是局部的举措,更不是权宜之计。在历史新时期,邓小平十分强调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目的是“加强我们工作中的…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同志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设计师,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与此同时,也形成了他独具特色的决策思想和决策艺术。为了深入探讨和学习邓小平同志的决策思想和决策艺术,帮助领导者提高决策能力和领导水平,本文拟对邓小平“一国两制”决策过程中,运用创造性思维的特点作些初步探讨。(一)邓小平同志提出“一国两制”构想理论的创举昭示我们,领导决策活动是富有创造性的实践活动,需要运用创造性思维,并且,领导决策过程中运用创造性思维有其自身的特点,比如:领导者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立…  相似文献   

19.
实现祖国统一,是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必须完成的伟大历史任务.为此,邓小平同志集中党中央的集体智慧,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一国两制”是建立在什么样的理论基础之上的?目前理论界还众说纷纭.我认为,“一国两制”的理论基础应该是“实事求是”.一些同志在论证“一国两制”的客观性、科学性和重大意义时,不能从根本上奏效,都  相似文献   

20.
作者来稿《统一战线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中的重要作用——浅论“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说:“一国两制”是邓小平同志从我国实际出发提出的和平解决香港、台湾问题的科学构想,它有多方面的根据,现仅从政治上的稳定性与连续性看,“一国两制”也必将是行之有效的。第一,它是一个主权国家内,由中央人民政府直接管辖的两种制度,不是两个互相对立的政治实体。第二,生活在两种制度下的人民,都是炎黄子孙,大家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不仅有共同合作的政治基础,而且也有共同的民族利益、民族荣誉和民族感情,这就能够做到互不伤害,互相支持、互为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