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唐亚林 《人民论坛》2012,(30):16-17
两波党政机关官员的"下海潮"和一波"官员上岸潮"以及持续的"公务员报考热潮",标志着曾经一度淡化的官本位现象在当今中国又现回潮之势官本位现象强化的标志:从"官员下海潮"到"官员上岸潮"再到"公务员报考热潮"回首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日趋深化及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大转型,是两波党政机关官员的"下海潮"和一波"官  相似文献   

2.
<正>随着中央反腐败和作风建设的深入,中央对各级官员管束日益严格,官员们普遍感觉官不好当了,一些官员甚至萌生辞官"下海"的念头和冲动。因此,舆论界在热议所谓"官不聊生"现象的同时,也开始关注所谓"官员下海"现象。官员"下海"的复杂动机辞职"下海"的官员大体可分两类:一类是入职年头不多的年轻官员,另一类是堪称官场"老油条"的中老年官员。前者大体以职位较低、没什么实权而又提升空间有限  相似文献   

3.
新书推荐     
《浙江人大》2012,(10):75
《官员的道德》李建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5月版本书作者试图从"身份伦理"的视野把官员道德定位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角色道德来加以研究,使官员道德区别于一般的职业道德,从而提高社会对官员的道德要求。作者认为,"为民"应该是官员的基本道德要求。检验是否真正"为民"的标准有4个:"公正"、"勤政"、"廉洁"、"修己"。《挑战、回应与变革:当代中国问题的政治学思考》李景鹏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6月版  相似文献   

4.
不可否认,近年来,指责官员"作秀"渐渐成了许多人的习惯,这种社会心态的产生,除了个别官员的"作假"、"忽悠"之外,原因还有两个:一是部分官员在"秀"正确的内容时,却采用了错误的方法;二是部分"作秀"因官员缺乏恒心或被误解等原因半途而废,"秀"  相似文献   

5.
从具体的制度性机制来看,官员辞职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点:持续的高压反腐,遏制着"权力寻租"的空间;不断完善的制度建设,消除着"灰色收入"的暗道;日益严明的问责机制,加重着官员的"压力不适"反应;趋向公正的官员晋升制度,改变着官员的"仕途预判";愈发强大的媒体监督,影响着官员的行为选择,等等。  相似文献   

6.
高小平 《人民论坛》2012,(16):22-23
现在有的领导干部有三"狂",工作有"狂热"、心境有"狂躁"、说话有"狂言"官员五种不良心态官员热衷于作秀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心态不大正常、心理不大健康。这值得高度重视和警觉。官员心态健康问题,既是干部个人的事情,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心态失衡演化为作秀,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形:  相似文献   

7.
自从国家产生后,就形成了官员阶层,随之产生了官员和民众的关系。然而,官员的权力是不是民众赋予的,官员运用权力要不要受到民众的评价和制约,这样的问题即使到了今天也未完全解决,现实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回答和做法:究竟是"官评官",还是"民评官"。长期以来,组织人事部门对于干部的考核评价和提拔升迁,主要采取由本单位或本机关  相似文献   

8.
官员作秀,动力在于"买好"和"提升",危害在于浪费公共资源和损害政府公信力,防治方法在于发扬民主监督和依法依规惩治。具体对策如下:一,利用广大民众的手机投票,评价某官员或某机构力抓的某项工程是否作秀。某官员或某机构力抓的某项工程是属于民生工程还是政缋工程,甚至  相似文献   

9.
罗屿 《小康》2012,(4):39-41
正一些地方官员到了国外,"不懂穿衣"、"不会吃饭",讲话时尽是大话空话套话,有时还带有"暴发户"心态。在国际交往中地方官员缺失哪些常识?涉外交往遭遇冲突时又该如何解决?资深外交家吴建民强调:中国官员需补"对外交流课"  相似文献   

10.
刘建 《人民论坛》2012,(Z2):42-43
公众推举的第十难题:官员财产申报与公示如何落到实处总得票率:72.36%紧迫程度3.65复杂程度3.32尖锐程度3.37关注程度3.52(最高值为5,最低值为1)入选理由:面对日益严峻的腐败,"官员财产申报与公示"被普遍认为是遏制腐败的利器,公众对官员财产公开呼声很高。然而,由于可想而知的原因,实行官员财产公开遇到的阻力也相当大。何时能够推行"官员财产公开",如何进行公开,一直是公众高度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齐岳峰 《小康》2012,(9):32-33
正"窗口型"官员"、贴近群众型"官员和"准官员",这三类群体受关注度高,形象问题较为严重,而经济违法犯罪、渎职违法犯罪和工作作风问题则是官员形象危机的三大来源  相似文献   

12.
读者来信     
《小康》2012,(5):8-9
正专家点评地方官员"外交"补课不容迟缓郭惠民: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教授;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副会长《地方官员"外交"缺课》涉及的是进入当今公共外交时代地方官员面对的一个新问题。新中国外交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从1949年到1978年,强调"民间外交"和"以民促官",最终以民间外交打开了外交局面;从1979  相似文献   

13.
王彬 《小康》2004,(4):20-21
开封到兰考只有一个小时的车程,临行前,记者得到善意的提醒:不要和当地官员讨论前任县委书记。兰考 "多米诺"骨牌接二连三,这是当地官员在公开场合都避之惟恐不及的话题。  相似文献   

14.
微观天下     
《当代广西》2014,(17):5-5
正"降级式问责"阻官员"悄然复出"8月11日,中纪委通报,原新疆阿克苏地委委员蒙志鹏因涉嫌违纪被调查,由副厅级降为主任科员,"降级式问责"新趋势引发公众关注。降级与免职有本质区别:一旦官员的级别降低,他只有从头开始,很难在短期内恢复到原先的级别。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级别"跳水"挡住了官员复出的机会,凸显了国家处理违纪官员的新思路,使问责制更为灵活,更有助于将处分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5.
同流合污     
雇凶杀人,这种带有黑社会性质的犯罪方式如今在官场时有发生。一些腐败官员直接接受来自黑恶势力的贿赂,致使黑恶势力壮大。而腐败分子和黑社会势力的相互勾结、相互渗透,正是今天官员腐败和黑势力犯罪的一大特征。  相似文献   

16.
庸官该治     
近年来,不少党政部门在加大力度惩治"贪官"的同时,也加大了治理"庸官"的力度,让一些"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官员"下课。"所谓"庸官",是相对于那些勤政为民的官员说的。笔者以为,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表现在思想上,二是表现在工作中。勤政为民的官员因其"先天下之忧而  相似文献   

17.
WOS俱乐部     
《小康》2004,(6)
魅力话题看法一致 您认为官员有魅力吗? 本刊2004年5月号《魅力政治》提出的这一问 题,得到的回答几乎一致:"官员当然应该有魅力, 不过,目前中国官员有魅力的不多。" 河北读者陈力的观点比较典型,摘录如下: 不是说中国官员毫无魅力,事实上,有一大批 官员还是很有魅力的,我说的是一般印象:在公众 场合,很多官员似乎都是以一种规定好了的形象 出现,个个严肃刻板,没有个性。社会日渐多元化, 应该提倡官员多一些个性。有个性,就有魅力。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传统的官民对话体系中,你说我听,我做你看,已是一种固定程式。微博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固有的模式,实现了官民"零距离"交流,也让更多的官员从幕后走上台前。【背景资料】官员开博渐趋活跃,成为微博世界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有文章这样描述官员微博:"他们之所以备受瞩目,是因为他们的体制内领导身份。他们用电脑、手机拉近了和公众的距离。他们是官员,他们  相似文献   

19.
《小康》2016,(5)
正官员休闲并不是一休了之那么简单,还涉及一系列的监督机制、保障机制、引导机制和提升机制,如何改变中国官员有假难休的现状是门大学问三月春光好,谋事在于春。一阵阵"不打年盹"的呼唤,让各级官员们未出正月就开始忙碌起来。与此同时,时常被媒体披露的官员亚健康、过劳死、由于长期压力而抑郁的消息,也在引发着另一个话题:中国的官员何时能够学  相似文献   

20.
<正>今年5月上旬出版的第12期《人民论坛》杂志的封面,赫然印着一个大标题:《中国官员的"网络恐惧"》。当读了这个标题下的内容后,发现这篇文章把网络与官员的关系以及当前官员如何看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