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高饶事件"几个问题的再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饶事件"的发生固然有个人的主观因素,但在大解放区基础上产生的大区行政建制和国家行政管理体制中的"两级制",为"高饶事件"的出现留下了体制上的空间。认为"'东北一党员'的来信是认识和揭露高、饶问题的起点"的观点,缺乏史实论证,也与此后高岗的被重用相矛盾。弄清揭露高、饶分裂党的阴谋的时间是必要的,但"识破"与"揭露"高、饶的问题实际上并没有截然分开。认为"高、饶问题暴露后,中央对他们的问题没有上纲到路线斗争的高度",与历史事实不符。  相似文献   

2.
刘国兴 《唯实》2008,(9):192
中国官员的"唯上"意识,由来已久,既是封建官场陋习,也是现今官场通病.为官者只知看上级脸色行事,惟上级马首是瞻,诚惶诚恐,战战兢兢,不敢有丝毫懈怠和出格.当然,客观公正地说,我们不能过分责难他们,是制度使然.因为他们头上的"乌纱"捏在上级手里,上级可以"赐予",也可以"收回".若上级素质低下,玩弄权柄,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下级不"唯上"能混下去吗?别看他们有些人在群众面前龙骧虎步,赫赫巍巍,威风得像位尊神,可在上级面前却佝腰偻背,猥猥琐琐,温顺得像只绵羊,胁肩谄笑,极尽柔媚.领导皱下眉或打个喷嚏,他们也会惶惶然胆战三天,戚戚然失眠半月.说实话,这些人,也活得怪累的.真是做民难,为官也不易!……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的腐败手法越来越隐蔽、越来越复杂,腐败形式也不断变换,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因此,要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加强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既要坚持"以权力制约权力",更要重视"用权利制约权力",以形成全方位的"立体监督"的民主政治环境,使权力无处不在监督之中,使拥有权力者不得不对权利克制、审慎和谦恭,惟如此,反瘸倡廉建设才是可以预期的.  相似文献   

4.
我们应当承认,尽管从本质上来说,一切贪官都是真正愚蠢的--因为他们拿自己的灵魂跟魔鬼做交易,在获取金钱物质的同时,丧失的是自己的人格、良心、道德和灵魂,得不偿失.但也必须看到,一切贪官都不认为自己是傻瓜,相反,他们大抵都觉得自己很"聪明",至少他们会在腐败这条不归路上学得越来越"聪明".有时,我们还不得不为贪官们一些鲜为人知的腐败"智慧"叹为观止.  相似文献   

5.
柯扬 《党史博采》2007,(8):27-28
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也是创造"美"的过程,思想政治工作的显著成效是"美"的具体体现;发掘并利用工作对象的"亮点"即"美的方面",可以激发他们潜在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便于沟通和交流;运用思想政治工作美育法可以增强工作效果.  相似文献   

6.
为什么你当了三四年入党积极分子还没有走进党的大门,而有的入党积极分子培养的最短期限(一年)一到,就在党旗前举起了宣誓的拳头?除了"党员条件"这个硬杠杠外,还因为他"能",是一个"能人".  相似文献   

7.
"当官不像官"这句短语,显然是用来评价领导干部的专用语,既可以对一个好领导定性,也可以对一个不合格干部定性。"当官不像官"这句短语,老百姓用它来评价那些没有"老爷"气、没有官架子、没有官派头的人民公仆。像焦裕禄、王进喜、孔繁森和李润五这样的好干部,老百姓就曾经用"当官不像官"去评价他们。因为他们从未因为头上戴了顶"乌纱"便官气十足、搞特殊化、将自己凌驾于百姓头上,而是永远将自己视为沧海里  相似文献   

8.
"两个五个月" 1966年8月8日,在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上,毛泽东对"文化大革命",构想出这样的时间表,他说:党的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大概是在明年一个适当的时候再开.现在要准备."他设想,"文化大革命"进行得顺利,到"明年的一个适当的时候",便可以告一段落,然后再顺理成章地召开党的代表大会.他还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我考虑发动群众.我把批判的武器交给群众,让群众在运动中受到教育,锻炼他们的本领,让他们知道什么道路可以走,什么道路是不能走的.我想用这个办法试一试.我也准备它失败.  相似文献   

9.
刘畅 《廉政瞭望》2013,(10):62-63
整个过程,@山东环境首先转变态度是关键点。而@邓飞也没有妄断情势,没有恶意攻击,而是抱着存疑求证的心态,其质问意在监督。9月8日,山东省环保厅公布了受"深井排污"影响企业名单。此次,他们提及"高压泵深井排污"时,没有用"谣言",而是称之为"不实传言"。就在第二天,两高出台司法解释,对网络谣言犯罪界定。不论按照新的司法解释,"深井排污"是谣言还是不实传言,山东省环保厅迄今  相似文献   

10.
对"一把手"的监督问题,是人民群众非常关注的热点问题,更是当前反腐败斗争的难点问题."一把手"是一个权势强大的群体.这些群体既是群众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又是群众利益的体现者和协调者."一把手"的社会地位和作用是巨大的、显赫的.他们对社会的人、财、物进行全面的领导、管理、协调和分配.一旦"一把手"用人、决策失误,或者以权谋私、贪污腐败等,将给所在领域、地区、部门和单位造成巨大破坏,最终将给党、国家和人民造成巨大损失.所以对"一把手"进行有效监督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1.
因为工作关系曾经采访过贪官马德,"有幸"亲耳"聆听"了马德的一些"感慨". "现在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太厉害了.坐在市委书记位置上,只要你想收,有的是人给你送."马德甚至建议纪检机关可以搞一次"破坏性试验",验证一下权力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2.
霞飞 《党史博采》2008,(1):29-36
在"文化大革命"初期,曾"涌现"出名噪一时的红卫兵"五大领袖",他们就是聂元梓、蒯大富、谭厚兰、王大宾、韩爱晶。这五个人,出身好,热心政治,有组织能力,活动能力强,在造反刚刚开始时,颇能呼风唤雨,也曾受到过肯定。但曾几何时,他们都因为在"文革"中犯有严重罪行而"落马",成为昙花一现的人物。今天,我们从他们的人生浮沉中,可以得到许多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查处的腐败分子中,不少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把一个地方、单位当成了自己的专属领地,成了名副其实的"一霸手",财政、人事、决策、事务一人说了算。权力过于集中,又没有约束,一把手必然会失重。监督的缺位和乏力,是导致"一把手"腐败的重要原因。姑且不论一把手是通过正常选人用人渠道上来的,还是通过跑、要、买"恶搞"上去的,他们毕竟是经  相似文献   

14.
《实践》2014,(11)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指出:要落实党委的主体责任和纪委的监督责任,强化责任追究,不能让制度成为纸老虎、稻草人。制者,节制也;度者,尺度也。制度是节制人们行为的尺度。"制"是本,是总则框架,是"度"产生的基础。而"度"是具体的标准,是"制"的灵魂。无度之制,执行就没有依据,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如果把制度当"儿戏",想执行就执行,不想执行就可以不执行,把制度当"面团",可以随意"柔捏",实际就是对"四风"和腐败问题的容忍。世间万事,贵在坚持。从"八项规定",到"老虎""苍蝇"一起打,中央开  相似文献   

15.
前些年,"狼文化"在管理界风靡一时。然而,现在很少有企业家再提"狼性"了。一位遭过"小狼"伤害的企业家感叹:如果盲目地提倡"狼的精神",一旦真正培养出了没有团队精神的"狼",结果必然是弄巧成拙,养"狼"成患。这个提醒对军队来说也颇有启示意义,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因为强调"狼性",而忽视"团结就是力量"这个根本。战国时期的军事家吴起说过:"不和于国,不可以出军;不和于军,不可以  相似文献   

16.
完善监督“一把手”的巡视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行体制下要解决"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的问题,建立自上而下的巡视制度是必要的,但不能片面强调这种监督形式,因为这种监督毕竟是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监督。  相似文献   

17.
正一提到"君明臣直",今人看来,恐怕唐太宗李世民与谏臣魏征两个人是当之无愧的样板。李世民是"明君",被誉为"千古一帝",魏征是"直臣",被唐太宗称作"镜子",在他们君臣之间发生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无一不成了"君明臣直"的有力佐证。《资治通鉴》记载,贞观六年(632年),一次罢朝后,唐太宗怒气冲冲地回到后宫,对长孙皇后说:"魏征总是当众顶撞侮辱我,我迟早要杀了  相似文献   

18.
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作为总结管党治党规律认识得出的理论成果,在党内法规中首次亮相,为今后开展党内监督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 早在2015年9月,王岐山同志在福建调研时正式提出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为把纪律挺在前面提供了具体路径.2016年初召开的中央纪委六次全会,则对实践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作出部署.  相似文献   

19.
俄国公社解体证实了马克思恩格斯"跨越"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恩格斯"跨越"设想是经过缜密的逻辑论证而提出来的.他们先分析了俄国公社的性质、特征,并据此预测了其两种前途,接着着重分析了其实现"跨越"的四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俄国公社两种命运都要有相应的社会历史条件.俄国公社事实上解体而没有实现"跨越",是因为没有同时具备实现"跨越"的四个条件.俄国公社事实上解体是证实而不是证伪了马克思恩格斯"跨越"设想.  相似文献   

20.
李青燕 《新视野》2007,(6):25-26
党中央提出"走出去"开放战略已有10年,在各项政策的指引和支持下,特别是加入WTO之后,一批中国企业纷纷"走出去",走向世界经济竞争的舞台。实施"走出去"战略,增强"软实力"是必要而迫切的。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为以传统文化、"中国模式"和中国外交为核心的中国软实力资源提供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软实力资源的"走出去"是中国软实力提高的必由之路。只有"走出去",中国魅力才得以在世界范围内充分展现,中国的综合国力才能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