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行政许可法》在克服许可行为失范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行政许可的实施程序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行政许可法》规定的实施许可的一般程序与听证程序,还有若干环节需要进一步细化和完善。本文针对行政许可实施程序中的问题进行分析,以实现许可法定原则为宗旨,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案。  相似文献   

2.
《行政许可法》在克服许可行为失范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行政许可的实施程序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行政许可法》规定的实施许可的一般程序与听证程序,还有若干环节需要进一步细化和完善。本文针对行政许可实施程序中的问题进行分析,以实现许可法定原则为宗旨,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案。  相似文献   

3.
行政许可制度是我国行政法的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目前我国由于缺乏较为科学的、明确的、统一的行政许可法,行政许可制度在实践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笔者就行政许可及行政许可行为的构成要件、行政许可的条件和标准、行政许可的责任、行政许可的程序、行政许可的机关组织和权限、等等诸多方面入手,分析了我国目前行政许可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完善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陈娟 《法制与社会》2014,(3):261-262
在众多的考试中有一种考试是为行政许可提供是否赋予公民特定的资格的考试,这种考试因其是行政许可考试,故其在法律性质上和其他的考试不同。对这种考试有必要从程序上对其加以规范。  相似文献   

5.
6.
行政许可法是我国继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行政处罚法和行政复议法之后又一部规范政府行为的重要法律。这部法律遵循公开、公平、公正、便民等原则,规定了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必须遵守的一系列程序制度和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反程序所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这对于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改革行政管理制度,转变政府职能,从源头上、制度上防止和克服腐败现象,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有效实施行政管理,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都将产生重要和深远的影响。本文拟就如何进一步完善行政许可程序法律责任,谈点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7.
2004年7月1日实施的《行政许可法》对行政听证制度作了专门规定,真正体现了"让人民群众更广泛地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的精神。然而,纵观《行政许可法》实施以来许可听证的执行情况,却出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本文从行政许可听证的重大意义入手,剖析其制度缺陷以及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我国行政许可听证制度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8.
全国首例环境行政许可听证案若干程序问题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竺效 《法学》2005,(7):67-71
2004年8月13日举行的北京西上六输电线路工程电磁辐射污染环境影响评价行政许可听证案是我国实施《行政许可法》和《环境保护行政许可听证暂行办法》以来的首例环境行政许可听证案。该案是听证组织机关依职权而任意决定举行的听证,而非依利害关系人申请而举行的听证。在听证程序方面,《暂行办法》应补充规定在部分利害关系人已经提出听证申请后,听证机关履行可听证告知义务的程序;应修改听证参加人最后陈述为任意选择程序,而非现行的必经开庭程序;应取消听证的辩论程序。实践中,听证结案程序应采另文制作说明书的模式,而非在行政许可决定文件中同文说明的模式。  相似文献   

9.
论我国量刑程序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刑事立法对量刑程序没有明确的规定,反映了社会对定罪与量刑的态度差异。近年来的量刑程序改革富有成效,但有关量刑程序的认识、理论和实践上的分歧也不少。借鉴其他国家的有益经验,立足我国实际,应当从建立相对独立的量刑程序、保障被害人和社会力量依法参与量刑活动、完善量刑证据规则、建立量刑说理制度、完善量刑监督制度、建立庭前定罪量刑协商制度或者信息交换制度等方面进一步完善我国的量刑程序。  相似文献   

10.
论我国立法程序的完善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现代立法程序具有民主、交涉、理性、效率、平衡和中立的价值。进入 2 1世纪的我国现行立法程序虽已长足发展 ,但正式规则的稀疏、有效表达和博弈机制的缺乏、充分交涉程度的低下、积极过滤和淘汰功能的缺失以及还原信息、凝固证据和事实机制的薄弱等立法程序瑕疵已成为掣肘立法质量的关键。因此 ,强化表达机制、提高交涉机能、回归过滤功能、确立“一事一议”原则和增强规则的刚性应当成为 ,亦能够成为完善我国立法程序的主要接点和便捷路径。  相似文献   

11.
论行政听证程序的控权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振良 《行政与法》2004,(10):68-70
法律的主要价值在于规范和控制权利或权力的行使。行政法在控制行政权力方面亦有所长,尤其行政听证程序作为行政程序法体系中的核心制度,代表着一国行政法治化的程度。我国1996年制定的《行政处罚法》第一次规定了正式行政听证程序制度,但尚存在众多难题。本文立足于法律程序的一般法律价值,从控制行政权的角度分析行政听证程序在控制自由裁量权上所体现的优势,最后总结出行政听证制度控权的实质,即以行政相对人程序抗辩权对抗行政主体权力,达到防止行政自由裁量权滥用的控权目的。  相似文献   

12.
论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之重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玲 《行政与法》2005,(7):92-95
我国行政诉讼法受案范围过于狭窄,限制了对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保护,也使对行政主体的司法审查在很大范围上受到了限制。正确界定行政诉讼的范围,应当从行政诉讼目的出发,从我国立法对受案范围的规定入手,提出宪法所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除某些特殊权利)、抽象行政行为、内部行政行为、准行政行为、侵犯公益性质行政行为等的可诉性等问题加以重点研究,以期在今后完善我国行政诉讼立法时,更加合理科学地界定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相似文献   

13.
樊传明 《证据科学》2015,(2):143-151
行政司法程序对于审查行政执法行为合法性、保障行政行对人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的行政诉讼实践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行政司法程序的制度价值,可以通过实证评估的方法进行测量。中国司法文明指数报告项目的调研数据,反映了我国行政诉讼在及时受理起诉、符合程序公正、有效执行裁判、提供有效诉讼救济等方面的情况。通过对调研数据进行挖掘可以发现,行政司法程序的运行情况与法官形象之间存在正关联,对于这种关联可以进行多种解释。对于行政司法程序的评估,不同职业群体之间存在差异,这可以解释为视角偏差、社会信息供给负面化等原因。  相似文献   

14.
执行程序作为维护法律至上尊严的最后屏障,已无力承载权利人更多冀望,尽快完善此一环节的规范体系,或已成为中国司法改革重要的无奈选择。  相似文献   

15.
行政诉讼司法变更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向忠诚 《行政与法》2005,(2):87-89,93
行政诉讼司法变更权,是法院行政审判权的重要组成部分。确立司法变更权,是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要求。我国现行《行政诉讼法》规定的司法变更权是有限的,只适用于行政处罚案件。为了有效地监督和制约行政机关行使行政职权,更好地实现行政诉讼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目的,应当适当扩展司法变更权的范围。  相似文献   

16.
邱之岫 《行政与法》2007,(10):91-93
行政诉讼举证责任是在双方当事人举证能力穷尽,而案件的证明仍处于"悬案"状态下所启用的一种司法推测机制。最大程度的获得贴近客观现实的司法推测,是司法公正的集中体现。行政诉讼举证责任的分配,其实质是当事人之间诉讼利益的风险分担。单一的举证责任分配原则,是无法适应复杂的行政诉讼实践需要的,以公民权对抗行政权的行政诉讼,其诉讼宗旨注定了行政诉讼举证责任分配原则的确立,应在坚持保障人权和司法公正的法律理念指导下,建立起一个以请求权人承担权利形成要件的证明责任为基础、以遇有疑问时有利于自由民等标准为补充的多层次综合分配体机制。  相似文献   

17.
最高人民法院通过司法解释确立的行政诉讼中的被告补证制度,存在着较大的合理性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在不同类型的行政行为中当事人各方在举证方面所承担的责任,指出了在行政诉讼中被告补证行为存在的合理空间,并进而从前提条件和法律后果两方面提出了规范被告补证行为的设想。  相似文献   

18.
行政领导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根本利益,这是行政领导存在的价值所在,是行政领导合法性的确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是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最根本利益的思想保证,行政领导要拒腐防变,永远做最广大人民群众最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  相似文献   

19.
建立有效的矛盾或者纠纷解决机制,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行政纠纷,涉及到政府与公众,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涉及到法治的建设。必须从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出发,对现行的行政纠纷解决制度进行变革和完善。司法程序的局限性和现代纷争的特征都决定了司法外纷争解决制度的重要性。借鉴西方国家司法外行政纠纷解决制度的合理内核,加强我国司法外行政纠纷解决制度的建设,以促进我国行政救济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行政复议程序中确立不利变更禁止原则的构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目前我国行政复议法实施不尽人意的现状,有必要参照司法救济程序和域外的行政救济实践,在我国行政复议程序中确立不利变更禁止原则;行政复议中的不利变更禁止原则有其特定的含义、特征和适用规则;在行政复议程序中确立不利变更禁止原则并不违背现行宪法和政府组织法的立法宗旨,也不会冲击依法行政原则,相反,却有利于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复议申请权和充分发挥行政复议制度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