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安德罗波夫执政时期是从勃列日涅夫时代到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的过渡阶段。研究安德罗波夫及其执政时期的历史,对于了解戈尔巴乔夫如何走上权力巅峰、苏联的干部政策有哪些弊端十分必要。茹科夫院士认为,安德罗波夫执政时期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时期,这些矛盾反映出面临重大社会变革时苏联社会的复杂状况,在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问题上矛盾尤其突出。苏共干部政策中的主观主义、形式主义等问题值得人们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2.
在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不断地对苏联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使其表现出变迁的特征.本文运用新制度经济学之制度变迁理论和现代企业理论对苏联经济体制的变迁做了考察和分析,对这种变迁的特点、意义和局限性做了新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勃列日涅夫时期西伯利亚开发的经验与教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加速开发西伯利亚与远东的自然资源,使该地区进入了全面的开发阶段,取得了一定成绩。在开发过程中的一些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借鉴和吸取。  相似文献   

4.
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的苏越关系是苏越关系史上重要的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出现了苏越的迅速接近以至于结盟的特出事件,对东南亚地区和中苏美大三角战略关系产生了很大影响,因而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众所周知,正是在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越从各自的战略利益出发,缔结了带有军事同盟性质的“友好合作”条约。越南依靠苏联的支持,出兵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美关系及其对苏联兴亡的影响进行了详尽而深入的评析,认为该时期苏联对美外交呈现出主动的、进攻的态势,具体可以划分为4个阶段.从某种意义上说,勃列日涅夫时期的对外争夺战略为苏联的解体奠定了历史基础.  相似文献   

6.
陆南泉教授的新著《走近衰亡——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研究》①自去年年底面世之后,不仅引起学术界,而且引起社会领域的关注,出版社不得不再版印刷以满足社会的需求。陆南泉教授长期从事苏联问题研究,早年侧重于研究苏联经济问题,后期视野更为广阔,从社会、政治、历史的角度关注苏联体制问题,解析苏联解体的原因,著述颇丰。  相似文献   

7.
如何认识苏共经济建设的成效与其垮台的关系,至今存在不同的看法.本文明确指出:从综合的质的方面考察苏共执政以来经济建设的成效,那么,完全有理由认为,苏共并没有把经济建设搞好.这主要表现在:1.由于苏联体制模式功效日益衰退,苏联经济增长速度不可避免地出现递减,由高速、低速、停滞到危机;2.由于受体制的制约,落后的经济增长方式长期难以改变,结果使经济长期处于高投入、低效益和没有竞争能力的落后状态;3.经济发展战略主要为军备服务,生产的目的主要不是为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从而导致经济结构严重畸形,比例严重失调,一直是短缺经济;4.经济理论的僵化与教条化,成了阻碍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些都说明,苏共执政时期的经济,不可能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苏共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从而,也就成为苏共垮台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布拉格之春"这一发生在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事件与赫鲁晓夫的非斯大林化的改革及柯西金的"新经济体制"改革同根同源,都是冲击斯大林模式的重要尝试."布拉格之春"及苏联的出兵镇压对苏联内政产生了重大影响:它使得苏联反改革力量占了优势,停止了"新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它还使得苏联由"三驾马车"的集体领导体制走向了勃列日涅夫的个人集权政治;同时,它使苏联的意识形态领域走向全面保守,空洞的意识形态宣传代替了理论上的探索.苏联出兵镇压"布拉格之春"是苏联走向全面停滞的重要转折点.  相似文献   

9.
最近几年,苏联为了实施国民经济总战略和寻求农业发展的新途径,一直在酝酿并制订发展农业经济的新战略。1982年苏共中央5月全会通过《1990年前苏联食品纲要》及六个有关农业问题的决议,标志着此项工作已告结束。这些文件反映了新的农业经济战略的基本内容。从各方面材料看,新战略的特点是重视生产效率。同过去“大幅度增加投资”的农业经济战略相比,“重在效率”的新战略,较为符合苏联当前的国情国力。新的农业经济战略,是关系到整个八十年代苏联农业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的大问题。勃列日涅夫说,在尽可能短的时期内可靠地保障全国居民的食品供应,“不仅是一项头等重要的经济任务,而且是迫切的社会政治任务”。苏联新领导安德罗波夫在庆祝苏联成立六十周年大会上说:实现食品纲要是“头等重要和刻不容缓的任务”。可以预料,新战略实施前  相似文献   

10.
苏联的“官僚特权阶层”越来越引起学者们的关注。关于勃列日涅夫时期“官僚特殊阶层”问题谈论的有很多 ,但还不见专门的论述。苏联“官僚特权阶层”的形成有其制度上的原因 ,它形成于斯大林时期 ,到勃列日涅夫时期发展到顶峰。勃列日涅夫以“稳定”当头 ,不思改革 ,带头奢靡腐化 ,致使这个掌握人民权力的阶层终于走向人民的反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