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选择。精神特质、理想追求、价值立场上的相通性、契合性、统一性是结合的理论可能;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促进中国革命建设改革进程、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结合的现实必然;在理论和实践的双向互动中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性,涵育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根基是结合的路径选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对拓展现代化发展道路、破解世界发展难题、锻造永葆生机活力的政党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思想土壤和民族形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变革。因此,分析和总结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经验和教训,对正确处理两者关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儒家传统文化注定在中国这方水土上结下了不解之缘。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两者的融合也将在深广的理论和具体的实践中迸发出更绚烂的火花。诚然,始终拥护共产党,致力于寻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儒家传统文化的科学路径,使儒家传统文化得以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并坚定的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濡以沫",才能不断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必须遵循一定的方法论原则。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是推进两者结合的文化心理基础。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是推进两者结合的新维度,只有实现两者在价值理念层面的深度融合和汇通,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融入中国人的现实生活世界,成为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是推进两者结合的目标指向,在实践中推进两者的结合要从形式、内容和价值理念三个不同的层面实现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和转化发展。明体达用、体用贯通则是两者结合的关键和落脚点,在“明体”中“达用”,在“达用”中“明体”,更要在实践本位的结合中达到体用贯通。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中华大地上存在发展,是因为中华传统文化里确实有适宜马克思主义生根发芽的土壤,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有许多共通的哲学性思维。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奋斗历程和中华传统文化面临的在曲折中发展以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共通性确立的生存与发展历史必然。而在当下中华民族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上,中华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的思想土壤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中华传统文化现代性变革发展,必将为中国人民提供强大的思想文化支撑。  相似文献   

6.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新时代弘扬优秀儒家传统文化,构建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项重要课题。儒家文化中优秀传统思想为我们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文化认同点。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儒家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有着结合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只有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深度融合,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能发扬光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才能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特征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新鲜实践经验相结合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结合、融合、磨合、整合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发展与创新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由观念形态转为实践形态的过程。认真回顾、总结、梳理、反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经验教训,确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问题意识与方法论自觉,对于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进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不断回应时代之问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已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得愈发紧密。中国共产党人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不断探索下,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中汲取营养,发展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同孕育中华优秀文化的丰硕果实,为“两个结合”理论的诞生提供重要支撑。“两个结合”理论从理论、实践、价值三个层面为中国共产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奋进的强大底气与动力。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长期的中国革命和实践过程中不断进行着中国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般理论与中国实际进行了两方面的结合:一方面是利用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大众哲学;另一方面是在中国革命实践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从而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1.
从认识论和实践论的视野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即“第二个结合”,既是一个认识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在“为什么结合”方面,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困境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扬光大也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因此,二者相结合也就是必需的。在“能不能结合”方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相互融通和内在契合之处,为二者相结合提供了理论上的可能;在中国共产党100余年的奋斗实践中,“第二个结合”结出的硕果实证了二者是能够结合的。在“把什么结合”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重在“基本”,强调普遍的根本的指导意义;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在“优秀”,强调跨越时空的积极向上的当代价值。在“结合成什么”方面,“第二个结合”,就是不断形成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成果;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建设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进文化;就是开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在“怎么样结合”方面,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行...  相似文献   

12.
本文系统地分析了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根源。即吸收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现代世界的先进发展理念,以及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3.
诗词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光辉典范和杰出代表,凝聚着华夏儿女最深厚的民族情感,是炎黄子孙永远的精神家园。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文章等中频繁地引用诗词,引用数量大、类型多、来源广、时间跨度大,在使用方式上极为灵活,并赋予其鲜明的时代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诗词的高频引用和灵活转化,是坚定文化自信的伟大实践,开启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新思路,同时也推动了中国优秀文化的国际传播,提升了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对诗词的引用,使得其话语体系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具有语言美、情感美、气势美、哲理美、意境美,是在实践中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的有益尝试。此外,习近平总书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以诗词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4.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论断,是我们党取得一次又一次伟大胜利的重要法宝。从“何以结合”“结合什么”和“怎样结合”几个维度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内在逻辑。在理论、历史和世界视角中充分领会其时代意义,续写新辉煌。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推动二者相结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坚持在内容与形式上将其进行积极转化。  相似文献   

15.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内蕴丰富,逻辑严密,意蕴深远。从理论维度看,二者的结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生成的理论逻辑;从实践维度看,二者的结合统一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从文明维度看,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二者结合的价值旨向;在结合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发挥着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逻辑关系,需要在继承与发展、理论与实践、批判与建设的统一中推进二者的结合。  相似文献   

16.
本文系统地分析了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根源.即吸收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现代世界的先进发展理念,以及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7.
红色音乐文化发展与建党百年历程相伴而成。它先后经历了“五四运动”时期的萌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奠基与形成,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与改革开放时期的接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守正创新。广大文艺工作者创造了大量经典红色音乐作品,淬炼了中华民族精神,彰显了“两个结合”的丰富内涵。在未来发展中,红色音乐文化发展要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坚持党的领导;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推进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中心任务,坚持以人民为主体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两个结合”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有效路径,筑牢了中国崛起的精神独立的思想根基。只有理解中华文明的特质、“第二个结合”的价值诉求以及新时代的文化使命担当,才能充分理解中国崛起之于人类文明史的意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之于世界史的意义、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新质文化意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是不断解决各历史时期中国实际问题的过程,也是彰显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性真理性的过程,更是中华文化传统、历史经验和中国智慧被不断激活的过程。正如“第一个结合”中始终有着文化维度的隐而不彰,“第二个结合”中也始终有着中国具体实际的在场,“两个结合”的有效推进使我们党不断经由实践创新迈向理论创新。作为“第二个结合”的重要义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被提升到新时代治国理政的战略高度,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和中国崛起提供了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9.
3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扬弃与创新,依次经历了“反思与超越”、“传承与发展”、“融合与创造”三个阶段,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文化现代化。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当代中国先进文化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全面整合,构建古今中外文化有序选择和创新机制。  相似文献   

20.
中华文明五千年绵延不绝,其博大精深的包容性与生命力、凝聚力书写在历史文化长河中。自血雨腥风的近代史延伸中战争造成的深度社会结构破坏、割地赔款的被迫"不平等历史地位"的真切感受促发西学东渐成为中国文化选择与现代化结合、奋发有为的历史渠道。道器、体用之争中,经过了"器物——制度——精神"的三段式历史运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阶级性、实践性、革命性是其成为实践哲学的现实基础。中国传统文化经世致用、融合一统的"龙文化"特质提供了"文化嫁接"的丰厚土壤,文明交流的氛围,加速了文明历史前进步伐。马克思主义与儒学会通结合是最好的价值选择,中国共产党既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又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正统继承者,"以儒援马,以马助儒"并不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