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1 毫秒
1.
莫治江  刘磊 《当代贵州》2008,(24):60-63
从贵州大学精细化工研究开发中心这个宋宝安教授别样的“家”建立、成长、发展的历程,贵州大学、乃至贵州科技教育事业在30年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中不断发展变化的足迹清晰可见。正是因为教育科技工作者的不懈贡献,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得以不断夯实。  相似文献   

2.
正[人物简介]方中明,贵州大学教授、贵州省第七批创新类"千人创新创业人才"。2019年,在湖北武汉工作了8年的方中明在同事的推荐下,加入贵州大学成为一名"新贵漂",如今已在贵州安定下来,从"贵漂"变"贵定"。水稻是贵州的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1000万亩左右,约占粮食面积的1/4。近年来,贵州大学教授方中明和他的团队,潜心开展贵州特色稻农艺性状评价及分子育种等领域的研究工作,让贵州水稻吃上"科学饭",实现了农业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双重效益。  相似文献   

3.
正在贵州,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从全国各地汇聚而来,为贵州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同时,也让自己的梦想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因大数据与贵州"结缘"2016年,受到贵州大数据快速发展和干事创业良好环境的吸引,我与贵州大学签订柔性协议,成为一个因大数据与黔地结缘的"新贵州人"。我的专业领域是编码密码学、信息与网络安全、信号与信息处理等,"在贵州大数据土壤中播下种子"是我和我的团队来到贵州的使命。  相似文献   

4.
1997年8月19日,原贵州大学、贵州农学院、贵州高等艺术专科学校、贵州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合并组建为一所全省学科门类最多、规模最大的大学——贵州大学。新的贵州大学的组建,翻开了贵州教育史上崭新的一页。这是省委、省政府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遵循邓小平理论,坚持“三个面向”,建设有特色的一流地方综合性大学,深化贵州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作出的重大决策。  相似文献   

5.
百年历史中,贵大人明白了这样一个真理:大学的命运是和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贵州大学的发展是和贵州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贵州大学只有把建设高水平大学的目标与服务贵州跨越式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学校的发展空间才能更加广阔,学校才能加快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我和贵州有缘。我岳父是上个世纪浙江大学的教授,抗战时期随浙江大学西迁到贵州湄潭办学。老人家今年98岁,今年暑假还去了湄潭。半个多世纪后我也从浙江大学来到贵州,也在大学工作。虽然东西部发展有差距,但今天办学条件比起当年还是好得多。国家对西部大开发的重视和支持给贵州大学发展带来了很好的机会。2004年底,教育部和贵州省签约共建贵州大学,2005年9月贵州大学正式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行列,迎来了发展的新时期,这一点在进入2006年后表现得尤为明显。岁月如梭,到贵州工作已是第五个年头。这五年里工作一年比一年忙,它不是碌碌…  相似文献   

7.
正"博士村长"在贵州是很有名的一群人,他们大多来自贵州大学,唐文就是其中之一。今年1月,为服务农村产业发展,助推脱贫攻坚及产业革命,贵州大学畜牧博士工作站在凤冈县进化镇临江村挂牌成立,贵州大学动物科学学院畜牧学研究生唐文被进化镇聘为临江村"博士村长"。自从当上"村长",唐文已数十次跟随学校教师组成技术服务团,赴凤冈县永安镇、土溪镇、进化镇等  相似文献   

8.
付松 《当代贵州》2013,(11):19-19
"我是抱着寻根的情怀来到贵州的。"在郑强看来,贵州,就是自己的故土。一生情感所系"我是贵州人,我热爱这个地方。"郑强说,这是发自他内心的情感表达。2012年6月,郑强出任贵州大学校长。"我是抱着寻根的情怀来到贵州的。"在郑强看来,贵州,就是自己的故土。解放前,郑强的舅舅在贵州,外婆和母亲因此在都匀生活了两年。郑强的父亲随解放军杨勇、苏振华兵团进军西南时,曾在贵州战斗。近10年来,受浙江大学委派,郑强参与了贵州大学本科教学评估的预评估工作,并作为首席科学家参与申报和组织建设了贵州省第一个国家级科学研究平台——国家复合改性聚合物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相似文献   

9.
<正>1月14日,正安县委、县政府捐赠的"贵州文化教育鼻祖"尹珍塑像揭幕仪式在贵州大学举行。省委常委、省委统战部部长、贵州大学党委书记龙超云,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顾久,省政协副主席左定超出席仪式并为塑像揭幕。据悉,将尹珍塑像落户贵州大学,一是为加强正安地方文  相似文献   

10.
<正>贵州大学创建于1902年,1951年11月,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贵州大学"校名。1997年8月,与贵州农学院等院校合并。2004年8月,与贵州工业大学合并。2005年9月,成为国家"211工程"大学。2012年9月,成为国家"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入选高校。2016年4月,成为中西部"一省一校"国家重点建设高校。2017年9月,成为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18年2月,成为  相似文献   

11.
正"溪山如黛,常沐春风,学府起黔中。""明道济世,见贤思齐,报国为民志气同。""眺望万千学子,江山处处旭日方东。"贵州大学,在中国两南腹地延续文化根脉,已100年有余。创建于1902年8月,历经贵州大学堂、省立贵州大学和国立贵州大学三次变迁。校址几度变迁,历经沧桑。一个世纪的变迁,贵州面貌翻天覆地,这所从历史深处而来、曲折前行的高等学府,用春燕衔泥般的耐心与毅力,构筑起一座饱含黔地情怀的文化高地。  相似文献   

12.
2003年4月9日,鞍钢发展史上记下了这个日子:鞍钢“十五”技改重点大项目,新一号高炉点火开炉。巍巍高炉直插云霄,一座现代化高科技含量的3200立方米高炉,欢快地吐出流光溢彩的第一炉铁水。  相似文献   

13.
7月7日 ,贵州大学与广东山川集团公司共建“贵大高科技股份公司”协议签订。此举标志着贵州大学高科技产业建设和发展新模式的创立 ,开创了贵州高校和科研所与大企业集团合作的先河。贵州大学高科技股份公司由贵州大学和广东山川集团公司、香港润丰投资公司共同投资组建 ,其中广东山川集团公司和香港润丰投资公司共同入资1400万元 ,贵州大学以最新研究成果、科技成果无形资产作价600万元。该公司以生物制药和精细化工产业化为主 ,贵州大学精细化工研究中心作为该公司科技依托 ,广东山川集团公司每年投资300万元 ,由贵州大学精细…  相似文献   

14.
贵州新语     
正全省各级各有关部门特别是各类高校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努力走出一条有贵州特色的"双一流"建设之路。要着眼特色优势建一流,聚焦打造高等教育贵州品牌,凝练学科发展方向,实现多样化办学、差异化发展。——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陈敏尔在贵州大学主持省委常委会议时强调  相似文献   

15.
2003年4月9日,鞍钢发展史上记下了这个日子:鞍钢“十五”技改重点大项目,新一号高炉点火开炉.巍巍高炉直插云霄,一座现代化高科技含量的3200立方米高炉,欢快地吐出流光溢彩的第一炉铁水。  相似文献   

16.
2004年8月3日至7日,由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及社会思想史学会,贵州省社科联主办,贵州省社科联承办,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州民族学院、贵州财经学院、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协办的邓小平理论与民族地区发展研讨会暨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及社会思想史学会2004年年会在贵阳市召开。会议的主要内容是以“邓小平理论  相似文献   

17.
正推进产业结构资源依赖型低层循环向技术人才渠道制度依托型高层循环实质性转型,走绿色化发展路线才能实现以"双千工程"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贵州省以"双千工程"为抓手,着力突破实体经济发展的难点和空白点。"双千工程"通过"一引一改",推动实体经济强筋骨、长肌肉,成为贵州培育发展新动能、提升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支点。贵州大学经  相似文献   

18.
岳振 《当代贵州》2014,(16):3-3
正布局大数据战略,贵州行动"蹄疾步稳"。伴随着大数据产业的强力推进,贵州大学大数据学院筹建工作也正有序推进。前不久,贵州省委副书记、省长陈敏尔强调,贵州大学要紧紧抓住大数据产业发展的大机遇,搞好产学研结合,争取有大的作为,为贵州大数据产业的发展培养和输送更多优秀的人才。据国际咨询机构研究,全球大企业用于大数据业务投资与市场开拓的投入逐年增长。大数据运用的  相似文献   

19.
杨惠 《当代贵州》2013,(11):26-27
春天的贵州大学,枝芽吐绿,朝气充盈。这座有着110多年历史的校园,因新校区的建设更增添了勃勃生机。3月28日15时许,陈敏尔省长一行轻车简从来到贵州大学,实地察看了学校建设发展情况,并就新校区二期工程建设问题进行现场办公。面对历史,油然而生厚重感,继承弘扬优秀文化贵州大学前身——贵州大学堂是中国近代最早建立的大学之一,汇聚过众多名家大师,培养过许多杰出人才。110多年后的今天,贵州大学是贵州目前唯一一所"211工程"大学,6万多名青年学子怀着理想抱负,在这里刻苦攻读。掩映在绿树丛中的中国书院,灰瓦白墙,肃穆雅致,在静谧中传递着知识与智慧的力量。  相似文献   

20.
正50年弹指一挥从湖南到贵州从贵州工学院到贵州工业大学、贵州大学马克俭亲历了那一代科技工作者的酸甜苦辣也见证了贵州50年来的沧桑巨变2月18日,贵州大学空间结构研究中心,我们有幸采访到了贵州省第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马克俭。走进马克俭的办公室,宽大的办公桌上堆满了工程图和计算资料,甚至连书柜上也贴满了手稿。马克俭已近83岁高龄,但依然精神矍铄,思路清晰。当我们问他打算多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