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湖北省地处南方的汉江流域,是巫楚文化的发源地。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与中原诸侯国交往日频,儒家教义便逐渐在这一地区传播开来。东汉时期,随着本土道教的形成与佛教文化的介入,最终在湖北地区酝酿出了以儒家的礼制孝道、佛教的生死轮回、道教的灵魂不死等为内涵的三教融合、相互补充的丧葬习俗。其主要的仪式有:报庙、衣殓、设灵堂、相墓打井、吊孝奠礼、哭丧、守夜、打待尸等。湖北丧葬习俗的这些特征,是由丧葬习俗的社会伦理作用决定的,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值得进一步挖掘和研究。  相似文献   

2.
玄学与道教     
玄学是哲学,道教是宗教,但它们之间却有着根深蒂固的关系。这主要表现在:它们都以《老》、《庄》与《易经》为经典;道教中人亦谈论玄学熏玄学中人亦信奉道教,玄学与道教呈交叉状态;名士与道士都热衷于玄言诗的创作。玄学由于信奉老庄、崇尚隐逸、亲近自然熏故第一次把山水作为表现的内容熏开山水诗创作的先河熏而道士由于常年与大山为伴熏故山水诗创作的题材更加宽广。  相似文献   

3.
正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鲁迅先生说过:"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确实,道教自从在东汉创立之后,经过历朝历代的繁衍发展,特别是经过唐、宋、元、明等朝一些皇帝的提倡和尊崇,在中国社会里一度享有极高的地位。比如唐玄宗李隆基,就采取了尽量神化道教圣主、提高道士地位、兴建道教殿观、规定道教节日、张扬道教文化等措施,使道教成为中国社会一道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4.
邝向雄 《前沿》2014,(11):57-58
谶纬与原始道教产生于相同的时代和大致相同的地域,有相同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部分重要道教典籍的早期形态从具有代表性的谶纬典籍演变而来,原始的谶书也是原始道教经典,谶纬的思想和内容成为道教经典传承的重要内容;早期的道士们积极引用、制造、散播谶纬,为社会变革制造舆论,为民众树立信仰,从实践的角度证明了谶纬与道教的具有相同的渊源。  相似文献   

5.
李红霞 《求索》2011,(5):188-190
在唐代崇奉道教的文化背景下,唐代众多诗歌多具有仙隐情思,构成唐诗中独特的仙隐主题。其主要表现为:唐诗中的仙隐意识、以仙隐颂美友人、视中隐之士为"地仙"三个方面。唐诗中的仙隐情思,体现了唐代文士逍遥淡泊、傲世脱俗的精神追求,折射出道教文化与隐逸文化在唐代的交融并向世俗化转变的倾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深厚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我国少数民族在诞生、成年、婚姻、丧葬等重要人生阶段所体现出的丰富习俗,着重从舞蹈的角度进行了叙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7.
齐云山位于安徽休宁县境内,古称白岳。唐乾元年间,道士龚栖霞云游至齐云山,隐于天门岩创齐云山道教。其道教基业始于宋朝宝庆于亥间方士天谷子余道元创“佑圣真武祠”。延至明代,道教活动日趋兴盛,道教香火波及华东和东南亚各国,并跻身于全国四大道教名山之列。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一历史文化遗存被忽视了,为凸显其全国道教圣地的地位,充分发掘齐云山的道教文化,为休宁乃至黄山的旅游注入更具魅力的文化内函,首届齐云山与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于2004年11月27日在休宁召开。此次研讨会由休宁县人民政府、安徽大学哲学系联合主办。来自中国社会科…  相似文献   

8.
“忽闻仙乐从天下,恍觉身游玉帝墀。”这是明朝都御史汪大绶描写武当山道教音乐的诗句。如今的武当山,或清晨,或黄昏,无论在紫霄宫还是皇经堂,一声悠然钟鸣宣告道人们早(晚)课开始,顿时铃鼓箫钹,经唱袅袅。置身其中,直如飞升仙界。唐朝贞观年间(六二七——六五○)随着道教法事的诞生而伴生了道教音乐。道士中参乐者称乐舞生,主持叫高功。道士们晨钟暮鼓,经书作伴。其中不少经书句由诗词组成,久诵成歌,加之有钟鼓相伴,这样形成了道教音乐的雏形。随着道教的发展,道教音乐日趋完善,曲调由少增多,由简变繁;使用乐器更加广泛,笙、笛、箫、琵琶、木鱼、唢呐、鼓、锣皆入其列,且有乾(男)坤(女)道专用曲词。与民间音乐不同的是,道教音间动静结合,唱演相辅,吹、拉、弹、敲、击打配合,并有许多特定动作和特技,如空中拋锣等。乐词全部  相似文献   

9.
刘晓萍  王国平 《求索》2013,(10):76-78
至宋代,统治者对于加强朝廷对社会控制力,彰显君主地位,强化君主集权的诉求越来越强烈,礼制的发展在沿袭前朝的基础下。更加凸显出了“礼法合流”,“礼制下移”的特点。随着宋朝统治者对于礼制的大范围推行,礼制与民俗、异域文化也在相互冲突和慢慢的渗透,礼制的发展在不断的进步和完善。本文主要对宋朝礼制发展的特点进行详细的叙述,并阐述了宋朝礼制的发展对宋朝服饰文化带来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清代湖广地方军政官吏十分重视武当山道教建筑的维修。他们或捐俸倡导维修,或督促道士修缮,先后兴修了纯阳宫、遇真宫、太和宫等道宫和复真观、琼台观、凝虚观等道观,并对全山神路、桥梁等进行修葺,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明代宫观建筑的宏伟壮丽。  相似文献   

11.
谭紫霄与天心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莉 《求索》2010,(2):113-114,193
本文考察了与唐末五代道士谭紫霄所行“天心正法”有关的各类文献,发现其法术包含了唐代正一法术与闽越巫术,他信奉的神灵属于唐代正一道经中与北帝有关的神灵系统。谭紫霄在江西修行时,其道法也在江西得到了广泛传播。宋代以后,谭紫霄所行的法术和信奉的神灵为新符策道派“天心派”所继承。  相似文献   

12.
胡迌 《台声》2008,(11):73-75
醮为祭祀之意。“建醮”是设置道场并聘请道士主持的祭典仪式,是道教庆典活动中较大型的法会活动。举行醮典又称为打醮、造醮或做醮。汉朝末年道教盛行,尔后“建醮”逐渐演变成“僧道设坛祭神”的专有名词。自南北朝开始,历代朝廷大多有建醮的祭仪,元朝和明朝尤其盛行。先民移居开垦台湾后,建醮逐渐在台湾生根,并且逐渐形成各自的做法,各地建醮多多少少都有些不同。  相似文献   

13.
邹渊 《求索》2013,(9):84-86
殷商时期是器物文化繁荣兴盛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器物名类众多,总量巨大,且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文化信息,这些信息在表意系统为主的甲骨文字形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还原。甲骨文有大量字形整体或部分直接描摹器物形体.它们记录了大量的古代器物形体和器物文化信息。本文通过分析甲骨文中的器物形体.从字形这一微观视角重新理解和补充传世文献中记录用鼎用车、用斧用钺、商人乐政等礼制规定,并通过字形分析,论证了殷商曾盛行丧葬用凡、宜弟弃子和部落防御等民间习俗。  相似文献   

14.
杜甫与道士的交往和对道术的选择是出于功利的目的,是为他疗疾服务的;他对金丹道的一贯关注既来自李白的影响,也有对生命眷恋的心理原因;对上清派的漠视则出于他对玄虚的怀疑和否定,是他不能也不愿遁世的人生观的曲折体现;对方仙道的注意则出自一种诗学的关注,无关乎他对道教的态度问题.  相似文献   

15.
龙山道教石窟位于太原市区西南26公里的南郊区西镇村西的龙山东峰顶,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也是最珍奇的道教石窟。主窟开凿于元太宗六年至十一年(公元1234至1239年),由道士宋德芳(道号披云子)主持兴建。在峰顶峭壁上共凿有8个洞窟:虚皇龛、三清龛、卧如龛、玄真龛、三大法师龛、七真龛及两座辩道龛。龙山石窟有道教石雕像66尊、浮雕云龙8条和双凤藻井、仙鹤等许多浮雕。石雕风格朴实、凝练、庄重、衣饰简洁素静、褶皱分明,与佛教石窟雕像风格迥异。有的龛内两侧、前壁留有元代题记,是研究道教发展史和道教石窟的珍贵资料。石窟自上…  相似文献   

16.
法号与道号     
宗教是人类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我国自生的宗教主要有佛教和道教。凡脱离“尘世”,出家为僧尼、道士者,便不再称原来的俗名,而由师父另起名字,佛教谓之法名,道教则称道号。 取法名有几种情况:一是佛教徒受戒时由授戒师所取,亦称“戒名”;二是信教者剃发为僧时由师父所取,这是最常见的;三是僧人出师时由师父所取,如藏族僧人学完所学科目  相似文献   

17.
《新东方》2016,(6)
<正>白玉蟾(1194—?现学界对其卒年尚有多种说法),本姓葛,名长庚。为白氏继子,故又名白玉蟾。南宋时人,生于海南琼山五原都显屋村(今海口市石山镇典读村),字如晦、紫清、白叟,号海琼子、海南翁、武夷散人、神霄散吏,祖籍福建闽清。他既是南宋著名道士、道法宗师——南宗道教的实际创始人,也是海南文化历史上第一位著名诗人、书法家、画家、哲学大师,又是道教南宗第五世祖,被宁宗皇帝赵扩封为"紫清明道真人"。他对中国哲学史、中国文学史、中国美术史、中国书法史、中国道教史均有很大的影响,不仅是中国道教文化的一个代表人物,也是海南历史文化的一大象征。  相似文献   

18.
立嫡制度是周公制礼的重要部分,从礼制诞生之后,继承制度就是礼制重要的一环了。因此,欲了解华夏礼学,尤需对其继承礼制加以认识。继承礼制在周公制礼以后,最终确立了以嫡长子继承和余子分封为特征的继承礼制,但是在进入春秋以后,即使是宗周和鲁国也已经在相当程度上存在着不遵守乃至破坏继承礼制的行为,而吴国和宋国的继承则多少保留有殷商旧俗。对此,礼学三传中,《左传》虽然坚持嫡长子继承制的礼制,也对能让国于贤的君主提出了表扬,《谷梁传》对于嫡长子继承礼制的坚持更为强烈,但是也不否认在国家必须之时继承礼制的部分突破可以被接受,《公羊传》则最为强烈的维护继承礼制,认为无论个人品德国家需要如何,都不可以以此为理由破坏继承礼制。  相似文献   

19.
“鞋”考     
张靖华 《前沿》2014,(17):200-202
人类由不穿鞋到穿鞋再到穿各种不同的鞋,鞋逐渐融入了人们的生活,并被纳入礼制的规程,成了文化的载体。本文结合文献和出土实物从鞋的起源、鞋的名称、与鞋有关的礼制和民俗三个方面对"鞋"进行了初步考察。  相似文献   

20.
王静 《新东方》2011,(3):83
斋醮科仪音乐是在斋醮活动中产生的一种民间音乐,起源于远古的民间巫术。《尚书·伊训》有载:"敢有恒舞于宫,酣歌于室,时谓巫风"。斋醮执事者按相应的斋醮科仪程式施行法事,因而就有科仪音乐的演奏。自北魏道士寇谦将道教斋醮活动诵经方式直诵改为乐诵以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