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第一,经济管理体制上的创新和示范作用。 我国开办经济特区,首先是在南方若干中等城市和村镇开始的。当时,深圳等地打先锋,上海等经济发达的地区作后盾。而浦东的开发开放,意味着在经济发达的地区搞特区,标志着原来经济发达的地区要后来居上。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浦东新区除享受经济特区和经济开发区的优惠政策外,还要进行一些新的改革开放的试点,享受比特区还要优惠的政策。现在浦东新区面积达350平方公里,与目前上海市区的面积大致相等,比全国14个开发区至今累计完成的开发总面积还大11倍。在原来经济发达的、地域广阔的上海浦东,按发展商品经济的要求和国际惯例搞改革开放的试点,建设“不是特区的特别管理区”,建立以市场为基础,以企业为中心的小政府、大社会的体制,对于商品经济历来比较发达、地理位置毗邻的江苏的改革开放,更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和示范促进作用。大胆地吸收浦东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成功经验,就能使江苏更好地直接参与国际竞争,并尽快地与国际市场接轨,参与国际大循环,成为国际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王荣 《求是》2012,(17):41
深圳市充分发挥先行先试的特区优势,成功探索了一条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自主创新道路,培育造就了华为等一批享誉海内外的高技术企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已成为社会经济的第一支撑。2011年,深圳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2018亿元,研发投入占GDP比重3.66%,每万人发明专利授权量39件。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了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3.
深圳在改革开放的20年间,从一个仅有3万人口的小渔村发展成为国际性现代化文明大都市,经济以年均31.25%的高速增长,创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亚洲之最。深圳人装点出的花园般的城市和厚重的文化底蕴,展示出特区精神文明超凡的魅力。纵观深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历史,他们的主要做法有:  相似文献   

4.
邵雍 《世纪风采》2020,(4):26-30
一、新时期初期上海的困境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全党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1979年1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在广东蛇口建立全国第一个对外开放工业区——蛇口工业区,同年7月15日又同意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试办出口特区。这些经济特区尤其是深圳特区在艰难的条件下,杀出一条血路,成为改革开放的急先锋。  相似文献   

5.
去年下半年,出现了有关特区问题的一场争论,现将有关情况简介如下。一、有关特区问题争论的简单情况7月2日至6日,《经济日报》连续刊发了由该报记者采写的一组题为“特区怎样‘特’下去”的报道,这组报道以全国最早建立的经济特区深圳为“麻雀”,深入地进行了解剖。这组报道,在深圳各界引起了广泛反响。经济特区还要不要“特”下去?如何“特”下去?再次成为深圳人关注和议论的焦点。《深圳特区报》、《深圳商报》、《金融早报》等在显著位置陆续转载了《经济日报》的系列报道。《深圳商报》还开设了“特区  相似文献   

6.
深圳是一个较发达的城市,一些重要经济指标在全国各大城市中位居前茅,但是,发展不平衡问题也比较突出。深圳市由于存在经济特区和非经济特区两部分,农村城市化过程中造成了特区内外发展的明显不平衡。其中既有无形因素的作用,也有有形因素的作用。前者主要是“特区”和“非特区”、“特区人”和“非特区人”的心理因素使特区拥有更多的有利条件;后者主要是特区管理线及检  相似文献   

7.
《求是》2004,(16)
邓小平同志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对经 小平会见日本公明党第十三次访华代表团时,明确济特区的创立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深圳经济特 提出经济特区要走外向型道路。他说: “我们特区区是我国最早成立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邓小平同志 的经济从内向转到外向,现在还是刚起步,所以能对深圳经济特区有着很深的感情, 1984年、1992年曾 出口的好的产品还不多。只要深圳没有做到这一步,两次前来考察,指导深圳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 它的关就还没有…  相似文献   

8.
正1980年,我国正式将"出口特区"定名为"经济特区"。经过近40年的发展,经济特区已经发展成为沿海一颗颗耀眼的明珠,在带动内地经济发展上成绩斐然。这份成绩的取得与当时的国家副总理王震密不可分。积极支持深圳改革开放1991年3月27日,时任国家副主席王震为深圳经济特区题词:"深圳开放特区模范",这饱含着他对深圳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时期中共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中共党史、国史,经济方面的内容日益增多,以至成为主要内容。三中全会以后,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针政策的出台,其大部分内容亦围绕经济建设。如197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同意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试办特区,《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等出台。1980年出台了关于扩大企业自主权、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多项文件。1981年《经济合同法》、《外国企业所得税法》等出台。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确定了分两步走,在本世纪末实现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的目标。1983年中央决定加快海南岛开发建设。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1985年,科技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的文件颁布。1986年,国营企业制度改革的一系列文件出台及  相似文献   

10.
确保实现平稳过渡的立法机构□新华社记者方瑾5月中旬,香港特别行政区临时立法会在深圳举行全体会议,三读通过了香港特区《假日(1997年及1998年)条例草案》,这是香港特区临时立法会成立后通过的第一部法律。避免法律空缺的必要措施成立香港特别行政区临时立...  相似文献   

11.
当中央电视节目纪念深圳等经济特区20周年的时候,亲切的画面和浓郁的气氛,又把我们带回了特区创建时那段伟大且震憾人心的历史。 1979年4月,小平同志在听取广东省委主要负责人汇报后说:“可以划出一块地方叫特区。”同年5月,广东、福建两省按照小平同志的思路,于1979年6月6日、6月9日草拟了关于试办特区并在特区对外经济活动中实  相似文献   

12.
一、特区一次创业过程中的行政体制改革的特点与作用 我国兴办经济特区16年来,特区经济长期保持快速增长,改革开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发展外向型经济成绩显著,引进了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创造了比较好的投资环境,很好地发挥了对外开放的窗口作用、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区作用以及对内地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然而,特区16年来的第一次创业之所以成功,是与特区坚持不懈、扎实有效地开展行政体制改革分不开的。由于特区行政改革与经济改革基本适应,有力地促进了特区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巨大进步。  相似文献   

13.
既然是盘好棋特区还应特下去刘福垣:国务院特区办公室研究室研究员在我国划出一块地方,搞经济特区,始于深圳。随着深圳和东南沿海地区的迅速发展,一度时期曾出现a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局面,大量资金流向特区;也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孔雀东南飞”的壮观场面,人才、技...  相似文献   

14.
正初创探索期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称"开发区")诞生于邓小平第一次南文件视察之后。1984年1月,邓小平视察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后表示:"除现在的特区之外,可以再开放几个点,增加几个港口城市,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时任天津市副市长的李岚清,参加了谈话。他在会上提出,开发区不仅是创造一个吸引外资、加速经济发展的小环境,而且要强调引进先进技术,建议叫"经济技术开发区"。  相似文献   

15.
一种意见认为,特区经济的性质是属于社会主义国家管理下的国家资本主义。理由是:第一,外商在特区创办的工厂、企业,其经营方向、经营期限、生产供销、劳动工  相似文献   

16.
深圳是1980年在中国的第一个经济特区,与香港仅一河之隔,面积2020平方公里,其中特区面积327.5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30公里。常住人口405万。短短二十年的发展,深圳就由一个边陲小镇演变为现代化大都市。总结学习深圳二十年改革开放高速发展的宝贵经验,对加快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刘琳 《唯实》1996,(12)
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本世纪领导的第二次伟大革命。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渐进的、但却给中国社会带来深刻变革的伟大革命。深圳经济特区16年的巨大变化,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历史意义。 从创办经济特区的历史背景和经济特区承担的历史使命看,深圳经济特区就象当年陕甘宁边区那样的根据地,点燃了改革的星星之火,形成了中国改革烈火燎原之势 第一,特区是第二次布命的圣地。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邓小平同志提出创办经济特区,要求特区要象陕甘宁边区那样,要杀出一条血路。1979年初,广东省领导层酝酿方案:在邻近港澳和沿海地区划出一些地方,设立类似海外的出口加工区,以吸引外商投资办企业。在同年4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期间,邓小平同志听取了上述方案的汇报,并对广东省委的领导同志说:“还是办特区好,过去陕甘宁就是特区。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他把特区比作革命根据地。而创建根据地是非常艰难的,但必须在艰难险阻的重围里“杀出一条血路来”。会议确定,在深圳、珠海、汕头试办特区。1980年8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决定,批准国务院提出的《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庄严地向全世界宣告在广东省的深圳、  相似文献   

18.
李军银  隋鹏 《学习月刊》2023,(11):21-23
<正>截至2022年底,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已近13万亿元人民币,成为全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广州是中国城市规划和治理的样板,旧城“微改造”成为新时代城市有机更新的标杆。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最前沿,40多年来凭借着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创造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奇迹。广州之美,美在精致精细;深圳之特,特在科技创新。两座城市是武汉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参照系,深入学习广州、深圳以城聚产、以产聚人、以人兴城、产城人融合发展的成功经验,可以为武汉市通过“产城融合”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城中村”改造的新尝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改革开放使深圳的一个边陲小镇成为现代化城市,这个边陲小镇就是与香港隔河相望的罗湖区渔民村。邓小平同志第一次到深圳视察就到了这个村,这是深圳经济特区第一个万元户村,也是深圳农民第一个住上小别墅的村。1992年渔民村居民由村民变成市民,迈出了缩小与“城市人”身份差距的第一步。但是,由于渔民村在城市总体规划内仍然实行农村集体所有制和农村管理体制,成为“城市里的村庄”。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村民纷纷在弹丸之地随意增建搭盖出租房,建了不少“握手楼”、“贴面楼”,致使基础设施适应不了人口密度增大的要求,出现了…  相似文献   

20.
深圳经济特区二十年的发展是中国改革开放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伟大历史进程的时代缩影;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世纪低谷时,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光辉典范;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的成功实践。二十年深圳的辉煌成就是以邓小平同志和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两代领导集体的智慧结晶,二十年深圳的沧桑巨变是特区人民艰苦奋斗和全国人民共同支持的不朽伟业。二十一年前是邓小平同志审时度势,综观世界风云,总结“文革”教训,规划改革蓝图,深谋远虑地倡议“深圳,就叫特区吧”!希望特区能够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排头兵”,使身陷计划经济泥潭的共和国能够从市场经济中夺路而出,为社会主义的中兴“杀出一条血路”;特区建立二十年后的今天,是江泽民同志因势利导,在新世纪全球化浪潮,知识经济时代和世界多极化的趋势中,高瞻远瞩地要求深圳“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期冀我国在二十一世纪,为实现自鸦片战争以来几代入的强国之梦而向现代化发起最后冲刺时,深圳人能再次担负起领跑者的重任。如果说邓小平同志开创了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特区的发展模式,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探索了一条现实的道路;那么江泽民同志则是在明确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模式后,沿着邓小平同志开辟的前进方向,为深圳特区的未来发展和再创辉煌指明了新的更加宏伟的奋斗目标。在纪念深圳经济特区成立二十周年之际,深圳人民在深切缅怀邓小平同志丰功伟绩的同时,也深深地铭记着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对创造特区建设的世界奇迹所付出的巨大心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