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山西是佛教净土宗的发源地,位于太原市的蒙山大佛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大型石刻佛像。它建于北齐,经历隋、唐、五代,显赫八百年,受到历朝统治者的礼遇。大佛在宋元明清时经历战火和自然风化,湮没六百年,消失于记载之中。现在,它已重现于世。蒙山大佛是迄今为止有确切记年的世界上最早的大型石刻佛像,是迄今所知的世界第二大佛。它的重现有力地推动了山西佛教和旅游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禅宗在初唐时期开始兴盛,在其中国本土化以后,对中唐大诗人诗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特别是信奉佛教的王维,在他的山水诗中透出禅意。透过王维的诗作可以看到禅宗在中国初、中唐时的兴盛;佛教与诗的相互影响;王维的具体诗例和他对佛教吸收的原因等。  相似文献   

3.
唐代是中国佛教发展的成熟期,社会上形成自上而下的崇佛风潮.皇权托政佛门、以佛治国,将佛家的斋日与戒律纳入唐律,在刑罚的执行上表现出仁慈恶杀,运用佛教的处俗之德强化王化之制,以期佐治安民.士僧潜心悟道,通过宣扬事君以忠、侍亲有敬的伦理道德,劝人归善,协契王道.民众信佛,受佛家的禅定、报应、涅槃等思想的影响,随顺王法.  相似文献   

4.
西安古称长安。《史记》称这里是“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绕,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长安地处陕西秦川腹地,泾、渭、(氵产),灞、沣、滈、潏、(氵皂)八水环流其间。这里平原舒展,土地肥腴,四季分明,雨量充足,山川壮丽,气候宜人,素称“王者之地”。从公元前十一世纪起,周、秦、汉、唐等十一个王朝在这里建都,历时一千一百多年,即所谓“秦中自古帝王  相似文献   

5.
山东博兴县龙华寺遗址出土的铜佛像在山东佛教艺术研究史和中国佛教艺术研究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古代博兴地区佛像铭文,反映着生活在北魏、东魏、北齐、隋初博兴民众佛教信仰的心理特征,而龙华寺佛教文化艺术对当地的影响,则使之成为博兴地方文化遗产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6.
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后,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互相碰撞、互相融合,对中国原有的哲学思想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东汉以后佛经的大量输入,对隋、唐以后的中国哲学、文学艺术、绘画雕刻等文化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最终被中国的传统文化所改造,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内容,而且也在中国文化的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迹。  相似文献   

7.
佛教在中国已有近两千年历史,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能传承不辍,因为它有表真如觉性的佛宝,有执持的教义和教典——法宝,有在世间继承并弘扬佛教的僧众——僧宝。过去人们认为芒鞋缁衣、黄卷青灯、除尽烦恼、远离红尘就是僧众的标准形象,实际却不尽然。那么,僧人在中国历史上究竟是怎样的存在呢?本文试从典籍中拣拾点滴材料,概略介绍僧人的多个类型及古代寺院曾有过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8.
佛教与中国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佛教于汉代由印度传入我国,近2000年来,与我国的本土文化道教、儒学不断融合,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最为突出的是佛教禅宗在中国开枝散叶,开花结果,并与道教和儒家学说互相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禅宗佛学文化和丛林制度,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演变产生很大的作用,并延伸和扩展到整个文学、艺术、建筑、教育等领域。研究汉传佛教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可以进一步使人看到祖国大陆和台湾的佛教同祖同源,法脉一家,能够增进中华民族凝聚力。同时,也可以逐步引导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为促进世界和平服务。  相似文献   

9.
论中国古代的契约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古代契约制度,发端于奴隶制社会的商周时代,历经秦、汉、唐、宋、明、清等漫长的封建社会的发展,形成了中国古代独具特色的契约制度,如商周时代实行的官府管理契约活动的制度、秦汉时期的担保制度、明清的典当制度等都很完善,成为我国法律文化的优秀遗产,对当时经济发展起着很好的推动作用,与今也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坚持中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是中国宗教的命脉。藏传佛教作为佛教中国化的结晶之一,只有坚持中国化方向才能健康传承发展。新时代引导藏传佛教坚持中国化方向传承发展,要大力弘扬藏传佛爱国爱教的优良传统,要坚决防范"西化"、"分化"、"极端化"倾向,要大力培养使用新时代高素质僧才。  相似文献   

11.
二十世纪的最后几年 ,作为中国第一个国立译经场的草堂寺原本清清楚楚的历史 ,在一些人眼中突然变得无可稽考了 ,又是投书 ,又是撰文 ,大有把历史颠倒过来的势头。据此 ,笔者不得不再作如是略考以正视听。但凡叙谈草堂寺的历史 ,便不得不从西域龟兹高僧、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之第一人鸠摩罗什至止长安译经弘法之事谈起 ,而罗什事迹则最早见之于梁慧皎《高僧传》本传。此《传》载 ,罗什于姚秦弘始三年 (40 1 )十二月二十日应秦主姚兴之请到达长安。“什既至止 ,(姚兴 )仍请入西明阁及逍遥园 ,译出众经。”后来 ,大将军常山公显、左军将军安成…  相似文献   

12.
古时的长安,今日的西安是中国历史上的十三朝古都,历代王朝在此建都的时间累计超过一千年。曾先后建都长安的周、秦和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王朝,但是,三个强大的王朝并没有长久持续下去,都走过了一个由盛转衰的历程,并且,在其由盛转衰的节点上,存在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3.
盛唐诗坛 ,诗体齐备 ,名家辈出 ,被誉为“诗家天子”、“七绝圣手”的王昌龄更是出类拨萃 ,绝伦逸群。王昌龄 (6 98—约 75 7) ,字少伯 ,京兆长安 (今陕西省西安市 )人。开元十五年 (72 7)登进士第 ,授秘书省校书郎。七年后中博学宏词科 ,为汜水 (旧址在今河南省荥阳县汜水镇 )尉。因“不护细行” ,(不注意小事小节 )屡见贬斥 ,开元二十七年 (739)获罪谪岭南 ,翌年北归 ,任江宁丞 ;天宝七年 (74 9)左右又被贬为龙标 (今湖南省黔阳县一带 )尉 ,世称王江宁或王龙标。安史之乱时 ,王昌龄返归乡里 ,被刺史闾丘晓忌而杀之。王昌龄以擅长七言绝句…  相似文献   

14.
禅宗是外来宗教(印度佛教)与本土文化(儒道文)碰撞的产物,它对中国古典诗歌最大的影响来自其“顿悟”说。“顿悟”这一直指本心,强调直觉观照和个人体验的宗教认知哲学,不仅使古典诗人的审美意趣向着适意澹泊、物我两忘的境界发展,而且对沿用至魏晋六朝的简单、直接、粗糙的传统艺术思维方式进行了改造,从而为唐以后诗美标准的最终确立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李敷仁(1899—1958)原名文会,小名蒲咸,字敷仁。生于陕西咸阳县(今咸阳市)北杜镇贫苦农民家庭。1905年入本村私塾读书。1925年从陕西省立第三中学毕业。上中学时,受到魏野畴等进步人士的引导,积极投身爱国学生运动。1926年秋在县立高级小学任教,后又到省一中任教员。1931年由杨虎城将军资助,赴日本留学。1932年回国后,他在凤翔二中、汉中五师、西安女师、西安师范、固市中学、兴国中学等学校担任训育主任,教务  相似文献   

16.
王勃与嘉州     
四川乐山古称嘉州,是蜀王开明故治,乐山大佛的故乡,是具有两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这里不仅风光旖旎,山水秀甲天下,而且人文荟萃,诗繁词茂。历朝历代来嘉州旅游的文化名人不计其数,其中不乏有李白、杜甫等彪炳史册的诗坛泰斗,也有苏轼、黄庭坚、陆游等后起之秀。但在唐代,第一个来嘉州旅游并留下诗词墨宝的当推“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王勃(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初唐四杰”之首。自幼聪慧过人,六岁能文,十四岁即席赋诗。十六岁应制及第(唐高宗乾封元年),授虢州(今陕西宝鸡)参军,后招为沛王李贤侍读。总章二年(669)十九岁时作《檄周王鸡  相似文献   

17.
佛教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想具有很多内在的契合和呼应.概而言之,和谐社会追求的是人与自然、人与人(社会)、人与自身的三重内外和谐,而佛教众生平等的自然观,慈悲济世的社会观,以及对心灵环保的重视,恰恰体现了这三方面的和谐追求.所以,吸收佛教思想中有利的部分,对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突出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 ,学界对我国刑法学发展轨迹的研究甚少 ,这不能不说是刑法学基础理论研究的一大缺陷。我国刑法学可分为论理刑法学 (主要是刑法哲学 )和注释刑法学 (刑律学 ) ,相应地我国刑法学的发展可划分为论理刑法学发展期和注释刑法学发展期。其中注释刑法学的发展期可进一步划分为两个时期 :一是唐以后 (至于清 )的继续发展期 ,二是 1 979年新中国第一部刑法典颁布后至今的恢复发展期。这样基本梳理了我国刑法学的发展轨迹与过程。  相似文献   

19.
10年前,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全国主干网,拉开了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序幕.10年后,CERNET2试验网作为我国第一个下一代互联网主干网,2004年3月19日在北京正式开通并提供服务,再次吹响了中国下一代互联网建设的号角.本文从CERNET2的概念、特点、发展计划、应用领域等方面全方位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20.
二十世纪的最后几年,作为中国第一个国立译经场的草堂寺原本清清楚楚的历史,在一些人眼中突然变得无可稽考了,又是投书,又是撰文,大有把历史颠倒过来的势头。据此,笔者不得不再作如是略考以正视听。但凡叙谈草堂寺的历史,便不得不从西域龟兹高僧、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之第一人鸠摩罗什至止长安译经弘法之事谈起,而罗什事迹则最早见之于粱慧皎《高僧传》本传。此《传》载,罗什于姚秦弘始三年(401)十二月二十日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