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回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但是,回族作为一个具有法律效应的、固定的民族指称,则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民族识别工作时才确定的。回族族别的认定,使得回族历史上存在着的地域差异在“回族”这一名称下得以增强共同的文化认同感和共同的民族心理。更由于我国实行民族平等政策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使一些已经边缘化的回族群体,增强了民族自我意识。但与此同时,也有一些回族群体,由于历史上政治的、经济的或自然环境的原因,在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上发生了变化或改籍于其他民族。  相似文献   

2.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自古以来,汉、苗、布依、侗、水、仡佬、彝、回、壮、瑶、土家、白、满、蒙古等各族人民就劳动生息在这块土地上。满人自清康熙初来黔定居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满族是一个历史悠久、勤劳、勇敢、智慧的民族。满族的名称始于明末。其源流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先秦古籍中记载的肃慎人。属肃慎人的后裔。在汉朝和三国时期称之为“挹娄”,南北朝时称之为“勿吉”,隋、唐两代称之为“靺鞨”,辽、宋、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汉民族地区,一般都把伊斯兰教称为「回教」,意思是,这个教是回民族信奉的宗教。报纸、杂志也相因成习,经常使用「回教」这个名称。这是不确切的。伊斯兰教是一种国际性的宗教,伊斯兰教这个名称也是国际间通用的名称。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除了回族以外,还有维吾尔、哈萨克、乌兹别克、塔吉克、塔塔尔、柯尔克孜、东乡、撒拉、保安等9个民族,约共一千万人。因此,今后对于伊斯兰教一律不要使用  相似文献   

4.
中华民族是一个由56个和睦相处的兄弟民族组成的伟大国家。在这56个密切团结的民族中,有一个兄弟民族世代生活在海峡彼岸的宝岛──台湾,那就是通常被称之为高山族的台湾原住民。高山族系原住台湾的少数民族总称。这个名称是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祖国人民对台湾少数民族的总称。台湾当局称之为山胞。历史上,特别是明代以前并没有高山族这个名称。台湾的人文学者认为,岛内的民族同胞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民族,根据不同的民族特征,风俗习惯和语言体系,还可以分为许多族系和族群。依各族系语言对自己的称呼或居住地域,当地民族不同意“山…  相似文献   

5.
马列主义民族理论认为,只要有国家存在,就有民族存在;只要有民族存在,就有民族问题存在。贵州有没有民族问题?回答是肯定的。本文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贵州民族问题的长期性 我省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历史上就居住着苗、布依、侗、彝、水、仡佬、土家、回、瑶、壮、白、满等十多个民族,还有些待识别未定族称的人们共同体。少数民族的数目仅次  相似文献   

6.
布依族古代史上的若干问题,目前,在学术界存在着各种不同的意见,笔者拟就讨论中的两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一、布依族的族称、族源布依族这个族称,是解放后一九五三年由本民族代表商定,报请中央批准定下来的。“布依”这个名称,是本民族中绝大多数人的本民族语的自称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汉民族地区,一般都把伊斯兰教称为"回教",意思是,这个教是回民族信奉的宗教。报纸、杂志也相因成习,经常使用"回教"这个名称。这是不确切的。伊斯兰教是一种国际性的宗教,伊斯兰教这个名称也是国际间通用的名称。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除了回族以外,还有维吾尔、哈萨  相似文献   

8.
先秦时期,中国西南地区的主要民族群体有氐羌系统、百越系统、百濮系统。至秦汉时期,氐羌系统中分化出了叟、昆明、(?)、摩沙、巴、蜀、邛、哀牢、滇等民族群体,这些民族群体后来逐渐繁衍分化成今天的藏缅语族各兄弟民族。在考察龙文化与西南古代民族群体的关系时,我们发现,龙对西南古代民族群体的影响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时期,西南古代各民族群体便兴起了崇龙之风。在此,仅就龙与西南古代氐羌系统的联系加以探讨。 一、龙与远古氏羌 氐羌是先秦时期活动于甘青高原及其周围地区的民族群体,甲骨文中有“羌方”、“伐羌方”、“往羌”、“羌妇”、“获羌”等名称见载。殷商时期,受商族所支配,如《诗经·商  相似文献   

9.
看到这个标题,大家可能会想,农民怎么会缺少利益代言人呢?不是有党和政府吗?不是有人大代表吗?不是有农口各个部门吗?不是还有乡政府和村级组织吗?这些主体能否成为农民的代言人呢?笔者认为不是自己说是代言人就是代言人.不是天天把农民、把农业挂在嘴上的人就是代言人.代言人应该有一定的标准.一是代言人必须与被代言人利益完全一致,或者说大部分的利益一致;二是地位比较独立和超然,不受其他利益主体或者政府的制约;三是有一定的影响决策者或者其他主体的势力;四是代言的角色是专业化的,不能既代表这个群体,又代表其他群体.现在我们来逐一分析,看谁是农民的利益代言人.  相似文献   

10.
<正>在九届全国人大期间的一次省级人大常委会负责人座谈会上,有一个省的人大常委会主任提出,现在,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负责人称"委员长",县级以上地方人大常委会的负责人称"主任",而在乡镇人民代表大会设"主席"。为什么作这样的区别,不大好理解,是否可以把这三个名称统一起来?这里提出一个问题:这三个不同的名称是怎么来的?我们先说"委员长"这个名称。  相似文献   

11.
正但凡有了商品交易,有了市场,哪怕很初级,也就有了讨价还价。在历史上,只有两种情况,没有交易中的价格争议,一种是一些特别原始的民族,比如西南的苦聪人,东北的鄂伦春人,在早年跟汉人的交易过程中,就是把自己山货皮货之类的东西放在路边,任汉人拿走,放下一些他们需要的生活用品,比如盐巴,刀具等。这个过程,没有讨  相似文献   

12.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由地区性的内部统一走向全国性的大统一,是中华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和必然趋势。地区性的内部统一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单一民族内部的统一,如松赞干布统一西藏,成吉斯汗统一蒙古,努尔哈赤统一东北等,最后都或早或迟地走向全国性的大统一。另一种是像云南这样有几个人口较多的民族小聚居和许多小民族大杂居的地区,离开了几个较大的民族联合并带动其它众多的小民族,不可能实现地区性统一,从而为全国性的大统一创造条件。这就要求人口较多的大民族中有远见的统治者从有利于本地区各民族的共同利益出发,审时度势,正确处理区内民族之间和民族内部的关系,以促进各民族的联合和共同发展。南诏的建国历史,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乌蛮王族与白蛮贵族联合实现地区性统一的范例。 唐初洱海地区的两大民族集团 云南自古以来是部落林立的多民族地区。唐代初年,今大理白族自治州所在的洱海周围分布着山区的乌蛮和坝区的白蛮两个较大的民族集团。前者称为六诏,唐樊绰《蛮书》说:“六诏并乌蛮”,其内部又分为三个不同的族体:越析诏位于洱海东今宾川县宾居镇,其前身是《华阳国志·蜀志》中的“摩沙夷”,为今纳西族先民。浪穹诏在洱海北部今洱源县,其南境为邓赕诏,施浪诏在洱海东北部蒙  相似文献   

13.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生生不息地向前发展,就要有自己的民族精神.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失落了自己的民族精神,那么,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遭受了真正的灭顶之灾.青年是人类的春天、祖国的希望,是一个民族的眼睛、一个时代的神经.因此,探讨民族精神在青年中的张扬  相似文献   

14.
周婷 《传承》2011,(17):58-59
主要比较了汉族、壮族、瑶族被试在参照本民族与参照他民族的任务中进行记忆加工时的R/K判断的成绩。实验结果表明,在R指标上,汉族被试群体参照记忆效应显著,而壮族和瑶族被试群体参照记忆效应都不显著。在K指标上,在三个民族中都没发现群体参照记忆效应优势。实验结果证明了汉族被试的记忆的认同群体参照优势效应。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全面贯彻实行民族平等政策,从1953年起,国家组织了大规模的民族识别考察工作,辨别民族成分和民族名称。识别考察从中国的历史和现实情况出发,按照科学认定与本民族  相似文献   

16.
爱国,就是热爱自己聚居民族群体“共同生存与发展的立体空间”。这种爱是炽热巨大的,出自内心的,经久不衰的。这个“共同生存与发展的立体空间”就是自身的生存空间。“国”为本体空间内的人们提供了生存保障,为与本体空间有血缘亲缘关系而侨居异国的人们提供了生存保护,人们执著地依恋、珍爱、建设、保卫本聚居民族群体“共同生存与发展的立体空间”,既是自己神圣的生存权利与生存义务,还是维护子子孙孙及本聚居民族群体共同繁衍根基的天职。那么,什么是爱国主义呢?正确内涵应该是:以聚居民族群体共同生存与发展为根基,以热爱祖…  相似文献   

17.
少数民族也有自己的梦想,但每一个少数民族的梦想都是与"中国梦"分不开的,与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共同的梦想也是分不开的,应该朝着共同的方向实现"中国梦"。我是哈萨克族人,从少数民族角度来说,我认为,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建设"和谐、繁荣、强大、统一"的祖国。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后,通过民族识别并经中央政府确认的民族共有56个。汉族以外的55个民族人口较少,习惯上被称为"少数  相似文献   

18.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国后进行民族识别,已经确定了五十六个民族(包括汉族)的族称。但是,我国的民族识别工作并没有结束,有的人们共同体尚待识别,如云南、西藏的岔满和僜人等;也有虽已经确定了民族成份,但又提出了重新识别的。经过最近的一次人口普查,上述两方面的要求更甚。再者,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民族的成份和族称也会发生变化。因此,民族识别工作不仅目前需要,而且在今后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也需要。在民族识别工作中,应以斯大林的民族  相似文献   

19.
中国有五十五个少数民族,而人口最多的是壮族,有一千四百万人.他们绝大多数生活在广西,占全区人口的百分之三十四.这个区还有汉、瑶、侗、苗等十一个民族.一九五八年,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宣告成立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今年四月,在自治区成立三十周年前夕,我们曾前往采访.三十年来自治区的变化是巨大的.首先是民族地位的变化.在广西东北部龙胜各族自治县访问时,出身瑶族的戴副县长对我们说:  相似文献   

20.
一、尊重民族习俗与移风易俗我国有五十五个少数民族和未定族别的的苦聪人、克木人等。他们都有自己的民俗。这些民俗是长期相沿积久而成,祖祖辈辈流传下来,这个民族所有成员都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它。这样,就给民俗蒙上一层神圣色彩,使它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和传统性。习俗在原始社会,是一种不成文的法律,谁违背了传统的、神圣的习俗,就要为这个集团或氏族、部落所唾弃,或受惩罚。到了阶级社会,习俗依旧保持这种这种传统,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