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建柱 《党课》2010,(19):119-120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中国迈入了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其中一个大事件,就是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的建立。到今天,特区政策已经基本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然而,当年兴办经济特区过程中的许多故事至今却仍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2.
1992年1月19日上午,邓小平一到深圳,就说:“到了深圳,我坐不住啊,想到处去看看。”因为他是经济特区的主要决策者,特区发展得怎样,他不想只是听汇报。他要亲眼看一看。  相似文献   

3.
谈建立特区和对外开放2000年11月15日上午,我去深圳迎宾馆桂园,看望谷牧同志。当谈到深圳等几个经济特区的建立和对外开放时,我说:听华国锋同志讲,经济特区的建立和对外开放,是1978年6月由你率领我国国务院代表团访问欧洲后提出来的。谷牧同志说:这是党中央决定的我国第一个政府代表团访问欧洲。我是一位副总理,但到法国时是法国总理到机场亲自迎接,到其他国家都是国家元首接见。当时是谁提出  相似文献   

4.
中国实行对外开放不可能从一开始就门户洞开,全境同步开放。遵循历来的经验,中央决策层采取了从沿海到内地梯度开放的策略,其中一个重大举措,就是在广东、福建两省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并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特区政策在今天基本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然而,当年兴办经济特区的决策酝酿过程,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相似文献   

5.
一九八四年我来过广东。当时,农村改革搞了几年,城市改革刚开始,经济特区才起步。八年过去了,这次来看,深圳、珠海特区和其他一些地方,发展得这么快,我没有想到。看了以后,信心增加了。  相似文献   

6.
今年八月间,我随江西省社联组织的学习、考察团到深圳进行了一次学习、考察活动。通过学习、考察,从深圳在短短四年多时间里发生如此巨大变化,我进一步认识到党中央关于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的政策,关于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关于对现行经济管理体制进行改革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可以说受到了一次生动而具体的党的方针、政策的教育。  相似文献   

7.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中国从此迈入了一个风云变幻的大时代。中国地域广大,与外界隔绝已久,实行对外开放不可能全境同步开放。遵循历来的经验,中央决策层采取了从沿海到内地逐步开放的策略。其中一个重大举措,就是在广东、福建两省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并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特区政策到今天已基本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然而,当年兴办经济特区的决策酝酿过程,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相似文献   

8.
1987年6月12日,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会见南斯拉夫外宾时宣布:“我们正在搞一个更大的特区,这就是海南岛经济特区。”1988年4月,海南正式从广东划出,成立经济特区省,由原广州市委书记、广东省顾问委员会副主任许士杰出任省委书记,原广东省顾委副主任、深圳市委书记兼市长梁湘任省长。中央赋予海南岛比深圳等其它经济特区更为优惠的政策。从深圳等四个特区扩大到海南特区省,这是邓小平经济特区建设思想的又一次飞跃。在一个拥有3万多平方公里的区域和多元化、多层次的社会结构省份兴办特区,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其深度和广度,实堪称我国改革开放史上的壮举。 邓小平提出:“如果用20年时间把海南岛的经济发展到台湾的水平,那就是很大的胜利。” 海南人民对此欢欣鼓舞,他们决心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的要求,立足于海南的资源优势,充分挖掘内部潜力,同时大力吸引外资,特  相似文献   

9.
未去经济特区以前,对它的认识,有如雾中观花,总有点模糊感、神秘感。到深圳、珠海学习、考察一段时间之后,云雾消失了,特区的形象逐渐清晰起来,认识上实现了一个飞跃。下面所说的,就是笔者学习、考察经济特区之后的哲学断想。  相似文献   

10.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中国从此迈入了一个风云变幻的大时代。中国地域广大,与外界隔绝已久,实行对外开放不可能全境同步开放。遵循历来的经验,中央决策层采取了从沿海到内地逐步开放的策略。其中一个重大举措.就是在广东、福建两省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并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特区政策到今天已基本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然而,当年兴办经济特区的决策酝酿过程,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相似文献   

11.
中国地域广大,与外界隔绝既久,且有制度上的差异,实行对外开放不可能从一开始就门户洞开,全境同步开放。遵循历来的经验,中央决策层采取了从沿海到内地梯度开放的策略,以控制风险,并从局部得到经验和示范。其中一个重大举措,就是在广东、福建两省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并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特区政策在今天基本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然而,当年兴办经济特区的决策酝酿过程,还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值得回顾。  相似文献   

12.
《党建》1998,(10)
深圳是邓小平同志亲自倡导创办的社会主义经济特区。深圳人民在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敢创、敢干、敢探索,形成了“开拓、创新、团结、奉献”的深圳精神。经过18年来的发展,两个文明建设取得了瞩目成就。从改革开放初期的1980年到1997年的18年间...  相似文献   

13.
特区归来     
今年春天,我们到深圳、珠海、等地参观考察,所见所闻引发所思所想,下面择其二以飨读者诸君。 敢闯敢试才能走出一条新路 小平同志谈到,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这是对深圳经验的高度概括。深圳特区的建设和发展是闯、摸索出来的。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就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在珠海的考察、调查,加深了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珠海经济特区原先是一个经济落后的边陲小镇,工业基础薄弱,商业也不发达,产业结构以渔农业为主体,交通也很不方便,但经过改革开放的十年建设,珠海已初步建设成为一个以外向型经济为目标的新兴城市。然而,珠海经济特区的模式,是经过不断摸索,才逐步地确立和完善起来的。  相似文献   

14.
书 讯     
《中国经济特区的精神文明建设·珠海卷》一书出版 为反映经济特区党委在领导经济特区的建立与发展过程中抓精神文明建设的成绩与经验,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科研管理部牵头,组织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五个经济特区的党史研究室分卷编写《中国经济特区的精神文明建设》丛书。《中国经济  相似文献   

15.
<正>梁湘是1981年1月任深圳市委第一书记兼市长的。到他1986年2月离开深圳为止,6年时间里,我作为记者,与他有过多次交往。30年时光流逝,不少事情已从记忆之海被淘汰,但有些却难以忘怀,即使片言只语,也还记得清清楚楚。梁湘于1998年12月13日在广州逝世,享年80岁。他在花甲之年,于中国历史转折关头,服从党的决定,毅然决然地走到改革开放最前沿深圳创建经济特区,做出了巨大贡献,并在多个领域有开创性功绩。在此,我仅将能够回忆起来的与他交往的往事片断,实事求是地记录下来。  相似文献   

16.
陈宏 《党的建设》2008,(8):59-60
创办经济特区,是我国对外开放初期的全新思路和重大突破。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苏东斌 《奋斗》2008,(10):28-31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中,还没有哪一座新兴城市能够像她那样对全国产生着巨大影响,并引起世界的广泛瞩目,她就是中国经济特区的典型——深圳。  相似文献   

18.
3年半的牢狱生活,我已在狱中度过了3个春节,第4个春节又要到了。每逢过年时,狱中的我常常想起往年大年三十全家在一起守岁时的情形,想起围在一起看央视春节联欢会的欢笑。现在的我已醒悟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无愧无疚坦荡舒心地过好每一天,只是我醒悟得太迟了啊!  相似文献   

19.
正今年是任仲夷同志诞辰100周年。值此历史时刻,我谨代表深圳1000多万干部群众,与全省人民一道,共同深切缅怀他的丰功伟绩和崇高风范,深情追忆他对经济特区的亲切关怀和谆谆教导,由衷表达对他的思念和敬意!任仲夷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为党和国家的事业、特别是改革开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与广东、与经济特区有着难解难分的情缘,为广东的改革开放、为深圳等经济特  相似文献   

20.
科学发展观之落实是涉及到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法治化等各个深层次的一场社会变革。经济特区 2 0余年的现代化建设实践证明 :落实科学发展观 ,需要法律制度来保障 ,否则 ,它自身也会落入到单一化、短期化的行政陷阱之中 ,成为口号化的“戏说”。深圳在过去的 2 0余年里 ,由一个默默无闻的边陲小镇演变成一座颇具规模的现代化都市 ,取得了两个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这里面固然有政策、区位、体制、人才等优势的交互作用 ,却不能忽视法治在经济特区现代化建设中的突出地位和功能。面对入世的压力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