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对"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之说进行重新审视有特殊意义。基于抽丝剥茧的逻辑,应客观认识到:"二万五千里"仅指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的长征行程来说的,不是指所有参加长征红军走过的里程;"二万五千里"仅指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中的红一军团、红三军团的长征行程,不包括红一方面军中的其它军团;"二万五千里"应该只是对红一方面军中的红一军团、红三军团中的作战部队而言的,不是对随行的中央机关和其它非作战部队来讲的。  相似文献   

2.
红二、六军团木黄会师,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六次重大会师的第一次。它有力地配合和策应了中央红军战略转移。这一历史过程可这样定位:红六军团先遣西征是中央红军战略转移的导引点;木黄会师后展开湘西攻势是直接策应中央红军战略转移的关键;而两军团反"围剿"及战略转移,牵制了敌人,极大减轻了中央红军的压力,为长征历史性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3.
1935年2月5日至10日,中共中央在云南威信境内召开"扎西会议",会议决定,中央红军"回兵黔北,再渡赤水,重占遵义",对中央红军进行精简缩编,成立中共川南特委和组建中国工农红军川南游击纵队等,会议还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扎西会议是遵义会议的延续和贯彻,落实了遵义会议的一系列决策和部署,从此中国革命一步步地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扎西会议是中共在历史转折时期的一次重要会议,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上的光辉篇章。  相似文献   

4.
长征时期,中央红军为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顺利完成战略转移,在不同阶段对部队编制以及指挥体制进行了多次改编,大大增强了指挥的灵活性和军队的战斗力,为中央红军夺取长征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遵义会议既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又是中央红军长征的转折点。以遵义会议为标志,中央红军长征可分为由被动到主动、由消极到积极、由不断失利到不断胜利的前后两个不同的斗争阶段。通过对这两个阶段的史实材料进行分析和对比,不难得出军事路线、军事领导、思想政治工作和统一战线工作等都对中央红军长征取得最后胜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是在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后不久形成的,但这个策略的形成经过了一个较长的过程,从长征前至长征胜利结束,经历了主要是反蒋其次是抗日、抗日与反蒋并举、抗日为主反蒋为次到最终与国民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过程。在日本对中国的入侵过程中,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与共产党的抗日政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充分体现了共产党的民族担当和战略眼光。  相似文献   

7.
长征途中成立的遵义县革命委员会,是在毛泽东等老一代革命家的关怀下有目的、有准备的、有计划的建政活动。遵义县革命委员会存在的时间虽然短暂,但意义深远。它为党和红军提供了一个难得的休养机会,为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提供了安定的环境,为红军提供了大量的钱粮被服,为红军转战川滇黔边提供了大量的红军战士。加强对遵义县革命委员会遗址的开发利用研究,有助于探索对非典型性革命遗址遗迹的开发利用,从而促进遵义市革命遗址遗迹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8.
红六军团西征是中央红军战略转移之前的重大军事行动。围绕策应和为中央红军即将进行的战略转移探出一条通道这一任务,红六军团从实际出发,勇于抵制"左"倾中央的错误指挥,甩开"包袱",采取机动灵活的作战方法和符合客观实际的军事原则的实践,周旋于数倍于自己的敌人之间而到达黔东地区,完成了西征任务,为后来的中央红军长征在无根据地的情况下进行战略转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也为其最后抛弃"左"倾教条主义军事路线奠定了基础,对处于危急时刻革命困局的扭转有着重大的贡献和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9.
黔东革命根据地是云贵地区第一块革命根据地,在苏维埃革命亟需复兴之时,它发挥了"细而健"的战略贡献、"分到合"的建制创举、"舍与取"的行动支持等重要作用,历史地承接了中央红军战略转移北上及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的重大使命,并共同孕育了伟大的红军长征精神。  相似文献   

10.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是一次艰巨的新长征历程,长征精神是支撑着长征赢得胜利的精神力量,也将转化为新长征的强大动力。长征精神的内涵价值与"四个全面"战略思想存在高度契合与思想渊源,要将长征精神不断融入实现"四个全面"战略的新长征中,成为新时期的精神引领和行动指南,并转化为实现"四个全面"战略的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