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 毫秒
1.
我国医患间的"关系信任取向"明显,医生被赋予高角色期待,不同科室、不同等级医院及城乡医疗机构的医患信任水平差异显著。近年来我国医患信任水平持续下滑,具体表现为医患纠纷与暴力事件的发生频次上升、对医疗服务满意的患者比例减少、医患彼此的评价及信任度降低等方面。已有研究集中于患者人口统计特征、心理契约、医务工作者的人格特质等个体因素对医患信任的影响,注意到医患信任具有影响医患双方态度与行为以及临床疗效的功能,然而医患信任危机产生的社会心理机制、医患信任建立和维持的过程机制仍不明晰。同时,医患信任现状评估和测量指标构建还不够健全,医患信任关系的行为决策实验设计等方面还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2.
论医患法律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桂荣 《行政与法》2007,(1):113-116
对医患法律关系的认识上的欠缺直接影响了人们对医患关系的认识和对医疗纠纷的处理。要正确认识医患法律关系,必须先对作为普通社会关系的医患关系有所认识。从医患关系的实际情况出发,可以将医患关系中的“医”和“患”界定为与医疗活动有直接关系的双方当事人,即医院和患者。为法律所规制的医患关系,不仅只是社会关系、道德关系,更是一种特殊的医疗服务合同关系。  相似文献   

3.
医患信任本是技术信任与道德信任的有机统一,但生物医学模式使得医患之间的"关系"成为无足轻重的边缘变量,而使得医患信任只靠技术信任维系。同时,医患矛盾并非只是医患群体之间的矛盾,而与其根植的社会文化与医疗体制密切相关。当健康成为国家治理的公共目标,体制力量已经成为形塑医患关系的重要力量,医患关系的治理也就超出"行业自治"的范畴,而成为对国家治理能力的本质考验。为此,需要实现从简单的"医患关系治理"的局部治理思维到"医患共同体建设"的协同治理思维的根本性转变。其中,医患共同体是医患群体、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等多主体共同协调合作构建的蕴含着情感道德和一致目标的自洽的运行系统。只有充分协调其中涉及的行政、司法、财政、民政、市场机构和社会组织等不同行动主体的利益诉求并建立起价值共识,才能为缓解医患紧张提供系统化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医疗纠纷有增无减,为缓和医患关系、解决医疗纠纷,本文立足于医患关系的内涵,在分析我国目前存在的各种学说的基础上,从医患关系模式、医疗行为特征等方面论证了医患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侵权行为关系,以期对医疗纠纷的解决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医患法律关系定位的规范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下理论界对于医患关系的法律定位一直存在争议,主要形成了医患关系是民事法律关系和独立的医事法律关系的两种观点。本文从法学的规范方法的角度,分析了法律关系分析法的方法论意义;提出了一般医患关系属于民事法律关系,特殊医患关系属于行政法律关系的主张。  相似文献   

6.
医患社会心态是一定时期内社会中多数成员或较大比例的社会成员所普遍共享的关于医患关系的基本认知、情绪情感、态度立场和价值观念,它包含为人际心态、群际心态和文化心态三大层面。医患社会心态形成机制的研究重点在于说明关于医患关系的认知、情绪和信念如何从人际心态到群际心态到文化心态的转变过程,以及反过来关于医患关系的文化心态如何具体地作用于群际心态和人际心态的影响过程。建设良性医患社会心态的具体策略从三大层面进行:人际层面需提升医患直接沟通时的技巧与策略,群际层次需改进医患群体的互动模式、建设医患共同体,文化层面需培育医学理念、重建医学话语、重塑媒介形象并改进医学教育。  相似文献   

7.
医患关系具有多重性,法律性只是医患关系社会性的一个方面。而理论及实务有将医患关系法律性无限扩大的趋势,甚至将医患关系完全法律化。医患关系法律化加剧医患之间的不信任,导致医疗告知义务被无限扩大,在医患纠纷处理中民法公平原则被滥用。  相似文献   

8.
医患双方的认知对医患关系产生具有重大的影响,而紧张的医患关系,不仅危害病患的生命健康,同时,还妨碍了医疗机构的正常运行以及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更不利于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为此,本文在分析医患双方认知差异的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医患双方认知能力,进而改善医患关系的对策,进一步促进医患关系的改善.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医息矛盾已成为影响医息关系和谐的重要因素之一,对医疗服务行为、诊疗结果认知程度的差异,使医患矛盾越来越多地困扰着各级医院管理者和临床医务人员。为了进一步了解我市医患关系现状和发生原因,市卫生局、医学会近期对此做了专门的调查研究。在此次调查中,各地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对此次调查高度重视,加强领导,认真组织实施,为调查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10.
宋晓亭 《证据科学》2001,8(1):21-25
本文从民法的角度全面论述了医患关系的法律性质为民事法律关系中的 合同关系,阐述并分析了医疗合同的订立与生效以及医患双方的主要权利与义务,并对医疗合同的特点作了系统性地论述。  相似文献   

11.
Web 2.0 innovations may enhance informed patient decision-making, but also raise ethical concerns about inaccurate or misleading information, damage to the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privacy and confidentiality, and health disparities. To increase the benefits and decrease the risks of these innovations, we recommend steps to help patients assess the quality of health information on the Internet; promote constructive doctor-patient communication about new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and set standards for privacy and data security in patient-controlled health records and for point-of-service advertising.  相似文献   

12.
中医医患关系既有民事法律关系又有行政法律关系,中医医患关系的法律性质是纵横交错的法律关系。明确中医医患关系的法律性质,对中医医疗卫生法治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社会排斥指由于受到某一社会团体或他人的排斥和拒绝,在实现个人归属需求和关系需求过程中被阻碍的现象和过程,表现为社会距离的扩大和对被排斥对象的污名化。论文使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11年的数据,以社会距离和社会污名分问卷数据结果代表社会排斥程度,考察了我国公民对于心理疾病患者的社会排斥情况,然后用中国医生评价分问卷结果作为医患关系评价指标,分析了社会排斥对于医患关系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公民对处于心理疾病状态的被试具有更强烈的社会排斥,表现出较大的社会距离和较强的社会污名倾向;社会排斥对于医患关系有一定的预测作用,会对和谐的医患关系产生威胁。  相似文献   

14.
15.
测量医患社会心态可从人际、群际和文化三大层面入手,采取多方法并举、分层级建构、全要素综合的医患社会心态整体测量路径。医患社会心态的内容结构可分为医患社会情绪、医患社会认知、医患社会价值观和医患社会行为倾向四大维度,在各维度下可分设不同的二级指标并确定相关题项,建构群际和文化层面上的医患社会心态问卷,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取样方式进行抽样调查。人际层面的医患社会心态则可通过在真实医患场景下进行参与观察、访谈和影像分析进行更为微观具体的个案式研究。  相似文献   

16.
医患关系作为典型的社会问题一直是媒体关注的焦点。媒体是社会集体思考共同问题的场域,影响大众对公共议题的认知与态度。《人民日报》呈现以责任框架为主,并将医患矛盾冲突归责于医改制度缺陷;《南方都市报》则用冲突框架,同时归责于病患及其家属和医护人员;两家媒体均运用"战争"隐喻医患冲突;这种媒介话语对医患双方极易产生敌意媒体效果。我们应深入思考新闻媒体在医患关系中扮演的角色和功能,促进医患双方的有效沟通。  相似文献   

17.
李荣 《河北法学》2012,30(5):47-54
影响量刑实体公正的因素有刑罚的设置、刑事政策、法官自由裁量权等法律因素以及法官情感因素、民意、领导干预等法律外因素.上述因素以各自的方式影响着量刑的公正与否,因而,探究影响量刑实体公正的因素对采取相应措施保障量刑公正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8.
司法鉴定是司法活动中的重要环节,在诉讼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司法鉴定质量,即司法鉴定意见是否准确、客观、公正,直接影响到司法公正和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保护。《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贯彻实施以来,新体制下的司法鉴定质量问题,正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焦点。笔者认为,只有找到影响司法鉴定质量的主要因素,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保障司法鉴定质量,实现司法鉴定的公平公正。  相似文献   

19.
论影响司法精神病鉴定结论一致性的原因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司法精神病鉴定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要求重新进行司法精神病鉴定的案件渐年增多,而鉴定结论(包括医学诊断结论、法定能力评定等)不一致的问题也日益突出,成为司法机关审理案件中的难题。本文试从学科方面、鉴定方式、鉴定标准、共患疾病、法律制度等14个方面分析了重复鉴定导致结论不同原因,并从①完善精神疾病司法鉴定有关法律法规;②健全精神疾病司法鉴定管理体制;③制定统一的精神疾病司法鉴定标准;④建立完善的鉴定结论质证制度和采信制度;⑤健全鉴定人的审批制度;⑥改进精神疾病司法鉴定工作制度;⑦提高鉴定质量;⑧复核鉴定或重新鉴定时要慎重;⑨健全鉴定人的培训与考核制度等9方面提出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0.
The current study investigated the recognition of faces of senior citizens in the context of a Silver Alert. Literature on face recognition and eyewitness identification has consistently found recognition failure due to factors such as Own-Age Bias, the Other-Race Effect, and Own-Gender Bias. Participants viewed a video of people in a naturalistic setting, a park. The target, an elderly woman, wore either typical clothing or atypical clothing (nightgown), was not present or was not present but replaced with a different senior. We measured accuracy, confidence, reaction time, and Prediction-of-Knowing in relation to type of clothing worn by the target as well as age, race, and gender of participants. We hypothesized that recognition of the target senior would be low but would be higher when the woman appeared in a nightgown (matching the stereotype of an individual with dementia) as compared to typical clothing. We did not find age, race, and gender effects on target recognition. We offer possible explanations for both significant and non-significant results as they apply to the unique population of missing elderly adul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