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宪法第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宪法规定我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巨大的现实意义。一、“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标志着我国社会文明的进步  相似文献   

2.
1996年2月,江泽民同志圈定依法治国的主题,倾听了第六次法律讲座,并发表了重要讲话.接着,1996年3月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立为治国方略.事隔一年多时间,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正式把我国的治国方略准确地表述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999年3月15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第13条规定:宪法第5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一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从这一天起,"依法治国"被正式载入国家的根本大法,这标志中国已进入一个崭新的法治时代.  相似文献   

3.
1999年的宪法修正案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表明我国的法治建设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法治文明是迄今为止适合人类治理国家的最先进的制度文明。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决定了我们只能建设社会主义的法治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固然需要广泛的社会主义民主作为基础,但在此基础上,加强一般条件的建设,如法律至上,权力制衡,保护和尊重人权,司法独立,法治正义和改善党的领导等,更具有关键的意义。其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也就是这些条件逐步完备的过程。 一、法律至上 法…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指明了方向和目标,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又将这一目标写进宪法,赋予最高的法律效力.作者依据党的十五大报告和宪法修正后第(?)条的规定,阐释了“依法治国”在中国现实环境中具有的与其他国家法治不同的五个特点,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提出了“依法治国”应当注意的三个切入点.  相似文献   

5.
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前提.正确认识和处理法治与人治、德治及其辩证关系,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认识基础,也是正确理解和实施当代中国治国方略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继承和发展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立足于我国法治建设的实际,对依法治国、加快法治国家建设提出了新要求,表明了新一代党的中共领导集体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坚定决心和信心,带领我们迈入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认真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对于我们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建设法治政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新体现,是我国政府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要求,是我国政府治国从政的新准则,是我国政府依法行政的新目标.法治政府应当是诚实守信的政府,是公共服务的政府,是责任明确的政府,是权力有限的政府.  相似文献   

8.
毛频 《党史文苑》2008,(5):77-78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的确定,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作为未来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高职学生法律意识、法制观念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进程.因此,有针对性的培养高职学生的法律意识,对于中国的法治实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这一重大论断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法治建设经验的高度概括,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核心和关键,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党中央提出的"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最新理论概括,标志着我们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把握,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我们在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必须牢固树立和贯彻这一法治理念,使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实践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相似文献   

11.
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其中,加强立法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必须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12.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也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入宪"10周年.回顾新中国法治探索和发展的伟大历程.可以更加确信:新中国的法治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主要建设环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目标.面对新的历史发展机遇期,当前我国法治建设应该明确目标、认清趋势,在法治建设的大众化、均衡化、扩散化、知识化和权威化等五个方面实现新的突破,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步伐.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并将这一治国方略,载入我国宪法。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党领导人民管理国家的执政方式,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进程中,必须面对中国的历史和现实状况,从实际出发,把握法治实施的立足点,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制体系,确保法律法规的执行,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大业不断推向前进。一、立足我国实施法治的实际任何一个国家的法治都离不开本国的现实基础。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也离不开中国的实际,不管是立法、司法还是执…  相似文献   

14.
文摘     
正朱景文: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坚持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坚持的首要原则。那种把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法治对立起来,认为坚持法治就不能提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就不能提法治的看法,是站不住脚的。首先,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坚持  相似文献   

15.
<正>自党的十五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一直在探索与发展之中。2014年10月,十八届四中全会的重要决定既提出了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勾画出了基本框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为原则,以中国实际为出发点,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人类法治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民主和法治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法治国家一方面需要推进法治另一方面需要保障民主。网络公共领域通过保障公民的表达自由、拓展公民的政治参与来促进民主建设;通过扩大网络参与和网络舆论监督来推进法治建设。网络公共领域通过对民主和法治的双重推动作用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新动力。  相似文献   

17.
党内法规作为党内治理的自治性规范,并不意味着它与法治国家建设没有关联。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实际上就是推动形成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保障格局的动态过程。党内法规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党内法规作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制度构成,对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最终建成意义重大。党内法规能为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做出贡献的理论基础在于,承认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必须立足"中国特色"和"中国立场",坚持党的领导与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制度化、法理化。党内法规能为党领导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提供制度依据,在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贡献创造性方案与法理支撑的同时,调整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中法律所难以深入的领域。  相似文献   

18.
邹世享  李慧勤 《前线》2015,(4):46-47
土地是国家最重要的物质资源。我国的宪法、综合法、专门法都对土地资源管理作出了相应的规定,基本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土地资源管理法制体系。但是,随着城乡统筹发展步伐的加快,农村土地管理中存在的一些法治缺陷日益凸显,在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大背景下,如何推动我国农村土地管理法治化建设值得我们思考并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9.
"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加强宪法监督,维护宪法权威,不仅是许多宪政国家的成功经验,也是我国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0.
正依法治国是人类社会进入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就如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进行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进程制定"路线图"。《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直面我国法治建设领域的突出问题,立足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实际,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总目标、基本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