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鸣 《廉政瞭望》2011,(13):50-50
严格说起来,士大夫被皇帝不当回事,以奴才视之,是打元代开始的。没法子,所谓元朝的皇帝,其实是蒙古的大汗,做汉人的皇帝只是一个兼职。这个在马上打下半个地球的勇猛民族,跟中土所有的王朝都不一样,它根本看不起汉人和汉文化,当然也不明白历代皇帝跟士大夫共天下的苦心。士大夫之地位低贱,莫过于此朝。说是“十儒九丐”,也许有点过,但读书人肯定赶不上服侍蒙古人的猎手和为蒙古人做玩意的工匠,所以只好弄弄小曲,聊以度日。那年月,真正有地位的“知识人”,是翻译,当时叫通事。别看这些人汉文功夫一塌糊涂,把皇帝的诏书译得乱七八糟,鄙俚不堪,跟市井闲话似的,但人家说话就是有分量,管用。  相似文献   

2.
在我们中国的历史上,皇帝“受命于天”,是一国之主。他的个人意志就是“圣旨”,是政策,是国法,随便说一句话,既能让“鸡犬升天”,也能叫功臣“人头落地”。但也有个别“说话没用”的皇帝,宋仁宗赵祯就是一个。 据史载,赵祯当了皇帝后,有些亲近的嫔妃常在私下请求升职加薪。他告诉她们:“过去没有先例,大臣们会不同意。”她们不信,说:“皇上的话就是诏令,谁敢不听?”“仁宗笑笑说;“你们如果不相信,我下令给政府试试瞧。”果然,办事的人认为不合制度。他把政府的答复拿给嫔妃看,并说:“别看我是皇帝,凡事也得跟大臣们商量,才能成为正式诏令!”  相似文献   

3.
乾隆皇帝是个牛人,活了将近90岁,在位60年,退为太上皇之后,依然把持朝政,实际等于做了63年的皇帝。乾隆很自负,觉得自己不仅文章做的好,而且深明义理,儒学的道理,就是比士大夫们明白。康熙谈诗说文,有所遗漏,左右的文学侍从还可以提个醒,但到了乾隆这里,皇帝已经不能有错了。  相似文献   

4.
拿皇帝说事     
快乐大叔 《党课》2008,(6):96-97
对皇权的崇拜古已有之,但把那么多的皇帝拿出来“说事”还是在21世纪的今天:有一种说法肯定没错,皇帝也是人,但皇帝肯定又不是一般的人,所以跟皇上沾边儿的东西自然就会身价倍增。  相似文献   

5.
刘立祥 《唯实》2014,(5):81-83
<正>李固(94~147年),东汉人,字子坚,汉中城固人,司徒李郃之子。历任议郎、荆州刺史、太山太守、将作大匠、大司农、太尉等职,是享誉千古的忠直耿介名臣。李固在同以梁商、梁冀父子为首的外戚势力作殊死斗争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凛然正气、坚定决绝和义无反顾,彪炳史册,震烁千古。一、力劝梁商交出权柄东汉王朝是"娃娃的天下"——从第3位皇帝汉章帝刘炟到最后一位皇帝汉献帝刘协全是娃娃。其中,除刘炟是18岁  相似文献   

6.
快乐大叔 《党课》2009,(9):95-97
自古以来,皇帝都是一个国家、一个政权里面的“老大”,有句形容一个人有权有势的老话,叫做“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那“一人之下”的“一人”最初指的就是皇帝。皇帝是真正的万人之上,所谓的“九五之尊”。皇帝说一不二,皇帝还是“金口玉言”,说出来的话就是泼出去的水,覆水难收,即便错了,也就错了,难道有人还要跟皇帝较真吗?不过,皇帝也有没辙的时候,咱先不说历史上那些被“垂帘听政”或者被“架空”了的“名义上的”皇帝,即便是牢固掌握权力的皇帝,也有他把握不了的东西,也有被“潜规则”的时候,不信,咱就来看看。  相似文献   

7.
在满人统治下,汉人留辫子是一种臣服的象征。逼汉人剃发,曾引起汉人的激烈反抗,在满人残酷镇压之后,剃发得以推行。在留头和留发之间,汉人选择了留头。随着剃发令的推行,汉人软泡硬磨,所剃之发越来越少,到了清朝中期,所谓剃发,就是前额上剃  相似文献   

8.
正世人皆知,和珅是清朝第一号大贪官。人们甚至说,和珅跌倒,嘉庆吃饱。当然,如果算上晚清,和珅是不是第一贪,还不好说。别人不讲,单一个盛宣怀,就比和珅有钱。一个既做大官,又做掌管国有企业官商的人,和珅怎么比?和珅被逮,是命里注定的。从来做皇帝的,老子的宠臣,多半是儿子的仇敌。老子越是牛,宠臣越是受宠,这份敌意就越重。孔子说,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然而,把孝道挂在嘴上的皇帝们,几乎个个对上一代的宠臣怀有不共戴天的恶感。只要老子一蹬腿,就迫不及待地一改为父之道,把父亲信任的人干掉。  相似文献   

9.
吴钩 《廉政瞭望》2014,(5):48-48
说到“骂皇帝”,许多人都会想到海瑞。海瑞确实骂得痛快淋漓,直接说嘉靖皇帝“薄于父子”、“薄于君臣”、“薄于夫妇”。有刺激性的是这一句:“盖天下之人不直陛下久矣!”不过,别以为只有海瑞才敢这么痛骂皇帝,宋人骂起皇帝来,比海瑞凶得多。  相似文献   

10.
正说到"骂皇帝",许多人都会想到海瑞。海瑞确实骂得痛快淋漓,直接说嘉靖皇帝"薄于父子"、"薄于君臣"、"薄于夫妇",有刺激性的是这一句:"盖天下之人不直陛下久矣!"不过,别以为只有海瑞才敢这么痛骂皇帝,宋人骂起皇帝来,比海瑞凶得多。  相似文献   

11.
1894年的甲午战争,是中国士大夫的梦醒之战。此前,即使所谓开明人士,也以为中国只要固守纲常名教,再加上一点西洋器械或者制器之母机,就可以高枕无忧。对付西洋鬼子也许还有点麻烦,但在东方做老大,料无问题。反正西洋鬼子似乎也不大想一口吞掉我们。中日开战之前,举国上下,真正为中国担忧的,大概只有李鸿章一个人。其余的人,都相当乐观。在中国的士大夫看来,漫说日本的海军跟北洋水师比起来不值一提,日本的陆军,也不够湘淮军打的。在更多的人眼里,虽然曾经的倭寇给中国造成了一点麻烦,但基本上不值一哂。现在居然掀起"叛乱",肯定天兵一到,寸草不生,要被荡平的。  相似文献   

12.
正古代朝代更易,有一大部分是后来者打江山打下来的,所以古代会武功的皇帝还是挺多的。当然,这里的武功并不是武侠小说里描述的大侠层次的武功,而是一名普通武师或军人所具有的武功。秦始皇、刘邦、刘秀、曹丕、刘裕、陈霸先、李世民、朱元璋、朱棣、康熙、乾隆等皇帝,都上过战场,肯定是会武艺的。在人们的印象中,宋王朝比较文弱,君主有士大夫气质,但有意思的是,宋代却出了好几位识武功的皇帝。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10年代:皇帝虽然倒了,在家里一切还要听家长的。办喜事?那是我们做父母的事,什么时候轮到儿女说话了?笑话!到时候你就盖头一揭,洞房花烛,然后给我们传宗接代,巴120年代:新青年新风尚,流行在学堂找女学生。女:哎,如果我爸妈不同意咱俩的事,我就跟你私奔,你说怎么样?男:好啊。咱们一起参加北伐军去!  相似文献   

14.
正明代有一个政治术语,叫“守令之害”,也就是说,知府县令这类的地方官,通常都是地方一害。明代政治家赵南星对皇帝描述守令之害说:“以致豺狼满地,小民愁苦无聊,起而为盗。”另一名政治家高攀龙则说,几乎每一任地方官都是携满民脂民膏与百姓的  相似文献   

15.
唐代谏议制度的完善对抑制皇权的过度膨胀起了一定的作用 ,但这丝毫改变不了它作为君主专制统治之工具的本质。封驳制度并不意味着谏官可以和皇帝分享决策权 ,谏议活动从来不具有相对独立性因而不可能对皇帝构成强制性监督。作为君主专制统治之工具的谏议制度 ,其作用是极其有限和不可预期的。  相似文献   

16.
<正>读柴静《三个故事:让我走进央视》一文,很令人感动。其中第一个故事,尤其让人回味:"我在从拉萨回北京的飞机上认识了她。她是江苏人,30年前援藏,为了治病,第一次出藏……她被确诊为胃癌晚期。她指了一下床角的箱子,说:‘要是我回不去,你帮我留着。’那是她30年里背着相机,走遍西藏,跟官员、喇嘛、汉人……交谈的笔录  相似文献   

17.
<正>"家天下"在过去是一个不好听的词,抨击皇帝和一切独裁者。说他们把天下当成了自己的家,想怎么办就怎么办,家长抄起擀面杖说揍谁就揍谁。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的200多位皇帝中,明太祖朱元璋的出身是最卑微的,故有“流民皇帝”、“乞丐皇帝”之称。朱元璋在称帝后也不隐讳自己的家世,“朕本淮右布衣”常常见诸诏令。在皇权神授观念盛行的时代,朱元璋能有这样的气  相似文献   

19.
两汉是经学昌盛的时代。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天下学士靡然向风,公卿罕有不从经术进者;同时,汉崇经术,皇帝诏书、群臣奏议多援引经义以为依据。而当景帝时以治《春秋》公羊学的胡毋子都和董仲舒成为博士之后,作为五经之一的《春秋》经传便开始在政治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春秋》学在两汉不断发展,吸收融合了阴阳五行、法、道、墨、名等诸家的有益因素,成了一门体大精深、蕴义丰赡的政治理论学说。司马迁的如下评述,基本上反映出汉人对《春秋》经传的基本观念:“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辩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  相似文献   

20.
王子衿 《廉政瞭望》2013,(10):70-71
壹南宋时,浙江永康人陈亮曾三次参加科举考试,但无一中第。淳熙五年(1178年),陈亮三次上疏孝宗皇帝,要求废除和约,对金宣战,并请皇帝亲自接见他,当面陈述抗金策略。孝宗皇帝在读罢陈亮的上疏之后,深受震撼,拍案叫好,决定破格给他个官当当。可陈亮居然不买帐,说:"我之所以上疏,是为了国家开辟几百年的基业,难道只是用它来为自己弄个官当吗?"说罢拂袖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