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江 《台声》2011,(6):60-62
今年的清明天气特别好。漳州市烈士陵园来的人特别多,一支举着“翁泽生少年先锋队”小旗的小学生队伍特别引人注目。只见一位教师模样的人指着一座大理石雕像对学生们说:“就是这位叫翁振华(为翁泽生在漳州的化名)的台湾人给我们漳州带来了领路人,带来了共产党。”这句话引起了我的沉思和回忆。  相似文献   

2.
王剑宁 《人民公安》2013,(15):35-35
我的家乡在“花儿”的故乡,父亲是一个小学的老师。上世纪60年代,仅靠父亲教学的微薄收入.我们一家7口人连生活都无法维持,更没钱买书了。  相似文献   

3.
曾嘉 《两岸关系》2007,(12):49-50
走,到牯岭街逛逛旧书摊有人说,在台湾,尤其是台北逛书店是一大乐事,而说到台湾书店,就不能不提牯岭街。在老台北人的记忆中,牯岭街几乎成为旧书摊的代名词。上个世纪50、60年代,牯岭街上书摊聚集,旧书飘香。而后很多书店搬到光华商场,这里曾一度  相似文献   

4.
叶子 《前沿》2014,(11):125-129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评介记忆社会学的主要研究论题。目前主流的观点认为个体记忆的社会维度体现为群体决定了个体回忆什么及如何回忆。在界定了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的关系后,集体记忆的三大特征——多元性、竞争性和变迁性得到了充分地讨论。对于历史与集体记忆这一议题,有的学者试图将两者对立起来,而另一些人则力图模糊两者的边界。总之,记忆社会学近年来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并逐步确立其自身在社会学学科领域中的地位。然而,在笔者看来,该领域研究仍存在三方面缺陷:具有社会决定论倾向、缺乏比较视野及资料来源过于单一。  相似文献   

5.
据日本农经学家介绍,日本曾先后于上世50年代中期和60年代后期两次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6.
永远的记忆     
郁野 《人民公安》2010,(16):56-58
过去我一直认为奶奶是世界上最爱我的人,今天我明白了,奶奶的爱常在我心里,爷爷的爱则永远流淌在我的血液中。  相似文献   

7.
梦回雅加达     
上个世纪60年代前后,选择离开印尼回祖国籍的中国人都记忆深刻,离开之前,要先到移民局脱离印尼籍,按下全部手印与脚印,表示从此不再回到印尼。当时年轻气盛,一点儿不以为然——我能实现回中国继续深造的梦想,你不让我回来,也罢。实际上,我心里很明白,印尼当局能拒绝我的脚步,但我20多年的生活历程,他们能抹杀得了?!我与留在印尼的母亲和弟妹的联系,他们能阻断得了?!亲情在我的血液里流淌,记忆长留在我的脑海里,生我养我的雅加达,是我魂牵梦萦的地方……  相似文献   

8.
傅丽萍 《世纪行》2008,(6):47-48
上个世纪60年代,在我孩提的时候,“爷爷”这个称谓,在我们家是忌讳莫深的——因为爷爷在台湾。  相似文献   

9.
"一个人,一个村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段不可回避的历史,贾平凹首次直逼20世纪60年代中国最大历史运动。"作家贾平凹新作《古炉》封面显得有些严肃和凝重。除此之外,在封面的英文"CHINA"也十分显眼。贾平凹解释说:  相似文献   

10.
永远的记忆     
1981年夏,县委召开第一届政协会议筹备组,本人有幸成为筹备组成员之一,参与筹备各项工作,直至成功召开第一届政协会议,产生新的领导班子。作为历史的见证者之一,在人民政协成立60周年的光辉日子里,我将政和县初创政协机构的一些往事记录下来,以飨关心人民政协事业发展的各界人士。  相似文献   

11.
“香港之死”、“难以消化的‘大包外卖’”……香港交易所执行总监罗文慧清楚地记得十多年前来自西方的报道香港回归时  相似文献   

12.
傻傻的6O后     
《人民公安》2014,(18):25-25
生于60年代——一批横跨45岁到54岁的人;一批有点高傲有点自卑的人;一批有过崇高理想的人;一批喜欢怀旧的人;一批开始祭奠青春的人。生于60年代。是最后一拨这样的人——最后一批过六一节。必须统一穿着白衬衫、蓝长裤的人;最后一批玩弹弓、铁环、玻璃球的人。  相似文献   

13.
视点     
《上海支部生活》2009,(12):55-55
坍招势 指丢人,失面子,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从前多说“坍台”。起先在小流氓和沾有流氓习气的人中使用,后来渐渐扩散流行到一般中青年中。  相似文献   

14.
谢涛 《统一论坛》2005,(4):14-15
60年了,整整一个甲子。当年那个懵懵懂懂的少年已是白发苍苍。发生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抗日战争,给国人造成心灵上的创伤仍无法忘却……八年抗战留给国人太多的耻辱和仇恨,它时时警示着我们:要提防日本——这个曾经的敌人。然而今天,当我们在网上与日本人展开激烈的“口水战”时,我们可曾作过理性的反思呢?有一种力量叫做尊严。近代的中国历史,带给我们太多的耻辱,身处半殖民地的国人,何曾有过半点尊严?在自己的领土上,竖立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界牌;在自己的领土上,列强肆意杀害国人,在自己的领土上,我们的姐妹被迫沦为慰安妇,我们…  相似文献   

15.
积雪草 《前进》2014,(10):64-64
若干年前,"吃货"是正经八板的贬义词,如《现代汉语词典》里给出的解释是"光会吃不会做事的人(骂人的话)"。尤其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若谁不小心被冠上"吃货"的标签,那么这个人的人格就像掺了水的酒,没有多少味道了:男人一定是游手好闲的二流子;女人一定是好吃懒做的懒婆娘;大姑娘、小伙子找对象都会成为问题。可想而知,在物质贫乏的年代,吃了上顿没下顿,只知道吃的"吃货"是没有出息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16.
澜沧江—湄公河,我永远难以忘却的记忆,因为在这条河上,我们为祖国赢得了尊重,为警察赢得了荣誉!作为土生土长的西双版纳人,我是喝着、玩着澜沧江的水长大的,从小就与澜沧江有着不解情缘,每次站到江边我就会想,这个江水会流向何处,下  相似文献   

17.
陆茂清 《同舟共进》2010,(10):45-47
上世纪60年代,毛泽东诗词热兴起,《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同剿》中有一阙: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  相似文献   

18.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以记忆与回忆为主题的研究风气日渐兴起,发展为欧美学术界跨学科研究的前沿领域。流行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各种记忆理论,大多以法国社会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的经典论述为源泉,并结合各国的学术传统及经验研究而批判性地发展起来。进入新世纪以后,这股“记忆之风”在中国学界和公共空间激起“发掘记忆,重构历史”的学术意识。在中国社会、历史及文化的研究中,值得重视的是三个方面的问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民间传说与历史记忆;社会记忆与乡土重建。记忆的历史研究,不应是“科学史学”的障碍;相反,它不仅拓展了通往“历史真实”的渠道,而且为认识人性之本相提供一种重要的路径。  相似文献   

19.
4月13日,国民党大佬林洋港在台中家中病逝。作为岛内民众所钟爱的"阿港伯",其勇于任事的性格和斐然政绩令人敬重,与台湾地区领导人之位擦肩而过令人唏嘘,对两岸统一的坚守更令人感动。斯人已逝,风范长存。政绩卓著林洋港在台湾历任要职,但总是可以"冷官热做",以其勇于任事、积极作为、不惧批评的鲜明特征服了岛  相似文献   

20.
上个世纪60年代,西方国家普遍发生一场学生运动。战后西方国家高速发展的经济,要求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文化和观念,是运动产生的根本原因。学生运动是一次文化变革运动,从解放人性的角度上看,它在与文艺复兴对话。青年学生承载着历史的重负与未来的希望,在展现自我、实现自我的过程中完成文化变革,推进整个社会实现向后现代的过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