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比较系统地探讨了联共(布)、共产国际与南昌起义的关系。文章认为,南昌起义计划的制定和起义后所建政府的架构,是执行联共(布)和共产国际的指示精神。至于是否发动南昌起义和起义后苏联顾问的去留问题,联共(布)领导人亦有明确指示。在起义军南下过程中,联共(布)领导人曾有援助起义军的决定。而对于南昌起义和起义领导人叶挺、贺龙,联共(布)领导人也有过自己的评价。本文认为,南昌起义的发动离不开联共(布)和共产国际的指导,但由于南昌起义是在中国革命的转折时期发动的,联共(布)和共产国际的指导也不可避免地会打上"转折"的烙印。我们既要看到其在处理南昌起义有关问题上不足的一面,又要肯定其作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博览之窗     
正1956年毛泽东为何放弃编写党史教科书的计划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苏联开展了平反冤假错案和批判个人崇拜。从1953年至1955年,苏联《历史问题》杂志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和资料,打破《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的框框,力图重新评价苏共历史。对于苏联的这些做法,毛泽东主张:既不应全盘否定斯大林、《联共(布)党史简  相似文献   

3.
《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是一本由斯大林亲自指导编写的苏联史学教科书,1938年出版后便受到联共(布)中央和共产国际的极力推崇,对中国乃至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都产生了及其深远的影响。在延安整风运动时期,《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作为重要文献,在全党普及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反对教条主义提供理论武器,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4.
关于“江浙同乡会事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27年秋到1928年夏发生在苏联的中国留学生中的“江浙同乡会事件”,从一些无原则的纠纷开始,被人为地发展成一个政治事件,不但波及到各学校的领导、联共(布)中央监委、当时在那里的中共代表团、共产国际,一直惊动联共(布)中央政治局斯大林和莫洛托夫等最高领导,最后由联共(布)中央监委直接出面干预并作出明确的决议。可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一决议并未得到尊重和执行。20年代至30年代,随着苏联党内斗争的激化和中共党内领导的“左”倾错误,这一事件的受害者中,留在苏联的继续受到政治迫害,回到国内的则成为王明错误路线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5.
1927年4月至9月,联共(布)、共产国际指导中国革命的方针经历了从支持武汉国民政府到举苏维埃旗帜的转变过程。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引发了联共(布)、共产国际内部以季诺维也夫和托洛茨基为代表的反对派和斯大林等关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策略方针问题的争论。但这次争论并未使联共(布)、共产国际及时调整指导中国革命的方针,仍然指示中国共产党全力支持武汉国民政府。7月15日汪精卫背叛革命后,联共(布)、共产国际仍然要求中国共产党继续举国民党的旗帜。直到9月,举国民党旗帜的策略方针在实践中被证明行不通,加上中国共产党和联共(布)、共产国际内部都出现了明确的不能再举国民党旗帜的意见,联共(布)、共产国际才开始要求中国共产党执行建立苏维埃、举苏维埃旗帜的正确方针。  相似文献   

6.
国民大革命后期,陈独秀被定性为"右倾机会主义"。而苏联解密档案资料表明,陈独秀所犯的错误大多与莫斯科的指导有关。不仅如此,联共(布)和共产国际的驻华代表甚至直接做出了一些错误决策。苏联的国家政策以及中共与共产国际之间服从的组织关系,是右倾机会主义的根源。此外,党内合作的模式从体制上剥夺了中共的领导权。从另一角度说,在联共(布)中央日趋激烈的权力争斗中,陈独秀可说也成为他们斗争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7.
1938年出版的《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以下简称《教程》),是由斯大林为首的党中央特设委员会编写,联共(布)中央全会审定的。由于苏联当时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地位,《教程》出版后,许多国家的共产党人将它翻译成各国文字出版,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毛泽东1941年在《改造我们的学习》  相似文献   

8.
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诞生的共产国际 ,从一开始就决定了其特殊的地位。一方面 ,它是世界性的共产党组织 ,是各国共产党的领导者。另一方面 ,它又直接受联共 (布 )控制和影响 ,是除苏联外交人民委员部外 ,联共 (布 )实施总的外交战略和策略的另一渠道。联共 (布 )凌驾于共产国际之上 ,是世界革命的最高决策者。正因为如此 ,联共 (布 )与中共的关系并不是平等的两党关系 ,而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联共 (布 )可以越过共产国际 ,直接给中共发指示、下命令。至于共产国际对中共的领导 ,则是违背民主集中制原则的集权式领导。上述这些不正常的组织关系 ,严重忽视了中共的独立性 ,压制了不同意见 ,影响了正确的政策和策略的制定 ,结果导致了中国大革命的失败。  相似文献   

9.
黄少群 《共产党人》2004,(18):48-51
1931年8月,邓小平与不久后成为他妻子的金维映结伴,从上海到达中央苏区瑞金。此时的瑞金县正处在一个非常时期。受斯大林和联共(布)党内在20年代末30年代初大清洗的影响,中共中央也从20年代末开始,多次向党内发出“肃清反革命”的指示。苏区根据地从1930年上半年起即在赣西南地区首先开始“肃反”  相似文献   

10.
李颖 《党的文献》2005,1(6):57-63
直到1926年北伐开始以前,尽管国民革命军中的苏联顾问积极倡议和支持北伐,但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广东的鲍罗廷、共产国际执委会(上海)远东局等,对北伐始终持否定态度.而陈独秀7月7日发表的<论国民政府之北伐>一文的基调,是由共产国际执委会远东局与中共中央共同拟定的.北伐开始后,联共(布)、共产国际总是保守地估计北伐军的实力,多次提议北伐军保持现状,停止继续向北推进,其策略方针明显地落后于北伐形势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苏联共产党成立于1898年 ,当时称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后 ,根据列宁的提议 ,于1918年3月党的七大上改名为俄共 (布 ) ,1925年12月党的十四大又决定改名为联共 (布 ) ,至1952年党的十九大决定更名为苏联共产党。1991年8月24日 ,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 ;次日 ,苏共中央书记处发表声明 ,宣布自动解散苏共中央 ;8月29日苏联最高苏维埃非常会议通过决议 ,暂停苏共在苏联全境的活动 ,其财产和档案由内务部负责处理 ,并责成苏联检察院对苏共领导机关进行审查。至此 ,苏共这个成…  相似文献   

12.
原苏联经济学家列昂节夫撰写的《政治经济学》一书,是苏联早期的政治经济学著作,也是我国过去采用过的政治经济学教本。该书作者列·阿·列昂节夫(生于1901年)是原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曾在联共(布)中央马克思恩格  相似文献   

13.
提起轰轰烈烈的中国革命运动,人们都会不约而同地谈到联共(布)和共产国际。的确,中共党史和中国革命史上的许多重大问题都同联共(布)、共产国际联系在一起。如果没有联共(布)、共产国际的支持与指导,那么,或许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便得改写。联共(布)、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支持与指导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也是多方面的,既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积极影响方面,已发表的论著和文章谈及较多,意见较一致;  相似文献   

14.
姜建中 《世纪桥》2009,(13):16-18
本文根据俄罗斯公布的档案资料《联共(布)、共产画际与中国苏维埃运动(1927—1931)》,就王明于1930年6月26日至12月17日半年时间内在上海给米夫写的九封绝密信进行述评。王明在这些信中向米夫等反映中共中央及主要领导人的问题,虽有真实的部分,但更多的是歪曲事实、诋毁他人,以达到他通过米夫、共产国际及远东局来改组中央机关,使自己上台掌握中央领导权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在国际共运中,发生过两场举世震惊的大灾难,一场是苏联三十年代的大清洗,一场是中国六十年代末的“文化大革命”。据统计,苏联1937年至1938年的大清洗,使70%的中央委员和侯补委员、56%的党代会代表被逮捕或枪决。苏联红军有三万五千人遭难;其中有差不多占全军半数的军官,其中多数被送到集中营。1933年联共(布)有党员350万人,到1937年只剩下200万人以下。这场残酷的清洗,最后连斯大林的亲密朋友莫洛托夫、斯维尔德洛夫等以及斯大林本人的亲属(如斯大林的哥哥、儿媳)都未能幸免于难。中国的“文化大革命”,不仅破坏了党的组织,摧残了大批干部,破坏了文化和科  相似文献   

16.
王稼祥(1906—1974),原名嘉祥,别名稼蔷,安徽省泾县厚岸村人.在家乡小学毕业后,先后在南陵县乐育学校和芜湖圣雅各中学高中部上学.1925年进入上海大学附中部学习,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10月,被选派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8年成为联共(布)候补党员.1930年回国后转为中共党员,在上海中共中央宣传部任...  相似文献   

17.
任晓伟 《党的文献》2007,5(5):28-32
1949年7月4日刘少奇在秘密访问苏联期间撰写的《代表中共中央给联共(布)中央斯大林的报告》中,放弃了他此前坚持的把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看作新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观点,标志着建国前夕刘少奇在新中国社会主要矛盾问题的认识上出现了重大变化,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中国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特殊关系的进一步探索,在中国共产党思想史上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1927年上海"四一二"政变发生后,联共(布)党内就中国革命的走向问题激辩不休。托洛茨基等人先是主张中共有条件地留在国民党内,后来提出中共独立于国民党,组建苏维埃,实行工农民主专政。以斯大林为首的联共(布)多数派则认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领导者应是国民党,共产党应留在国民党内改造而不是独立,建立苏维埃意味着反对武汉政府。"七一五"政变的发生,证明斯大林中国政策的彻底失败,斯大林却在让中共领导人承担其错误政策的替罪羊后,把反对派也一并清理出联共(布)领导队伍。  相似文献   

19.
陈晋 《新湘评论》2014,(23):42-45
毛泽东曾明确表示,“不太喜欢看”斯大林的著作,因为他总是“站在别人的头上发号施令。他的著作中都有这种气氛”。但有三本书例外,是他喜欢的,即《论列宁主义基础》《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以下简称《联共党史》)和《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由于斯大林与中国革命的关联实在紧密,恩怨复杂,毛泽东实际上读了不少他的著作,但下功夫琢磨的,也确实是这三本。  相似文献   

20.
刘小花 《广东党史》2010,(11):13-16
<正>共产国际、联共(布)①对推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发挥过许多重要作用。中国革命因其复杂性和重要性,更是共产国际、联共(布)指导和大力援助的重点。在中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