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粮食问题已经十分严重.理论界对此讨论的很热烈.讨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农产品价格倒挂和投资不足;城乡分割所形成的障碍,土地不进行规模经营致使效益上不去等方面.讨论者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就是认为症结在“人”这一边,想通过再次刺激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来解决粮食生产的徘徊萎缩.我认为,除上述原因外粮食生产摆脱不了困境的内部根源还在农业的基本建设上,即主要症结在“地”.因为单靠人的积极性在现有的生产和技术条件下,地已经挖不出  相似文献   

2.
农产品有效供给与农地用益物权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查最近几年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食品价格在整个消费价格里增长非常快,已成为拉动CPI上涨的重要因素。由于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和粮食安全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须确保粮食生产不滑坡、农民收入不徘徊、农村发展好势头不逆转。保护农地用益物权是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基础,只有明晰农地产权,才能破解城乡分治的体制,确保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推动城市化快速而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大宗农产品由供不应求变为供求大体平衡,特别是许多农产品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后,探寻解决农产品卖难的途径成为各级政府、农业部门和农民的“上心事”。旨在实现“以销定产”和“产销衔接”的订单农业在买。卖双方间打开了一扇流通之门,现在全国各地兴起的订单农业热表明,这种生产和流通形式已被广泛接受。 作为粮食主产区,东北特别是吉林近年来订单农业发展迅速,农民从中获益匪浅。但是,由于这一产销形式发展较快,其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值得研究与关注。记者最近在东北粮食主产区了解到,受订单农业不规范操作影响,一些…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省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障碍与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 ,我省农业在全国性粮食生产相对过剩的背景下 ,也暴露出两大问题 :一是我省粮食总量大幅度攀升 ,但以粮食种植业为主的农业收入却呈下降趋势。 1 999年全省粮食总产 30 7.46亿公斤 ,比 1 998年的 30 0 .85亿公斤增长 2 .2 % ;由于粮食价格和畜产品价格下跌 ,1 999年我省农民人均收入 2 1 66元 ,比 1 998年人均收入 2 2 53元明显下降。“卖粮难”及“增产不增收”的问题日益严重 ,大批粮农面对家中大量存粮变不成钱的现象而发愁 ,同时 ,众多国营粮库仓储能力有限 ,在现行政策条件下缺乏储粮的积极性。据勃利、延寿两县 1 997- 1 998年…  相似文献   

5.
薛祥 《瞭望》1987,(21)
本刊这一期发表了一组粮食问题的专题报道,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农民种粮积极性有所下降的有关情况。这些稿件,直接地反映了农民的意见,读来令人深思。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粮食生产发展十分迅速,到1984年,各地普遍出现了“卖粮难”。但近年来,一些地区粮食形势偏紧。之所以出现上述情况,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重要的一条,是农民种粮积极性有所下降。不少地方反映,农民对土地的投入减少,种粮面积不能得到保证。 农民种粮积极性为什么下降?从各地反映的情况看,定购的粮食与其他经济作物的比价偏低;农用生产资料涨价较快;“三挂钩”不能兑现;粮食生产的产前、产  相似文献   

6.
《瞭望》2002,(16)
无论是东部沿海地区,还是中部内陆,近年来农民种粮收益出现节节下降之势,粮食种植已成为一种比较劣势产业。不改变这种情况,“稳定农业生产”将成为一纸空言  相似文献   

7.
向宁 《瞭望》1990,(44)
我国长期实行的粮食低价统购统销制度,实际上人为地压低了农产品价格,结果压抑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压抑了农业的发展。1979年以后,国家几次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收购价格,以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在销售制度方面一直未作根本调整。粮食销售价格基本上仍保持在60年代的水平上,从而形成了粮  相似文献   

8.
在全国夏粮丰收声中,江西省农村的基层干部和老俵们却正为卖难和粮食涨库而大伤脑筋。据了解,此类情况在全国许多产粮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应当引起重视。古语说“谷贱伤农”。收了粮食卖不出去,收到库里调不走,会挫伤农民和农村干部种粮的积极性。我国人口众多,粮食偏紧。近年来全国上下花了大力气才刚刚突破粮食生产徘徊局面,因而,切实解决这一问题,农民粮食生产积极性至关重要。 既然全国粮食偏紧,为什么还会出现这种情况?情况颇为复杂,它牵涉到产区和销区各自的利益,牵涉到财政金融业方面的政策,需要各方协调,共同采取相应的措施方可解决。但不论采取什么样的措施,保护农民的利益,从而保护农民生产粮食的积极性则是最重要的出发点。所谓农业上的大局,唯稳定粮食生产为大。  相似文献   

9.
多少年来,我国总有不少“产粮穷县”,粮食多,现金少,人穷困。为什么?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那里商品生产不发达。农民把自己耗费了大量劳动的初级产品——原粮,当作最终产品,秋收冬藏,自食为主,不能增殖。史廷怀粮里“淘金”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开始打破了这种自然经济状态。他是按商品经济的思想经营粮食的:种粮食作物——搞余粮加工——发展饲养业——畜粪沤沼气——增施农家肥——粮食更高产——进一步扩大原粮加工业……。如此良性循环,史廷怀理所当然地开始富裕起来了。他通过自己搞的“良性循环”,大幅度降低了粮食生产中的个别劳动耗费量(包括化肥等物化劳动耗费量)。当前我国农村生产每斤粮食的成本,一般为四、五分钱,史廷怀生产每斤粮的成本还不到一分钱,这就是说,他生产粮食的个别劳动消耗,大大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消耗量。他把一斤只值一两角钱的原粮,加工为果坯,转化成肉、蛋,变成市场需要的商品,一斤原粮到他手中一经营,便升值为一两元钱。史廷怀是懂得经济学的,是懂得价值规律的,虽然他讲不出一大套理论。从他身上,人们看到中国农民的聪明才智。这聪明才智,在党的正确政策的诱发下,正奔涌而出,开始改变着中国农村的旧面貌,创造着中国的新农业、新农村和新农民。  相似文献   

10.
吴象 《瞭望》1994,(18)
农村改革从十一届三中全会算起,至今已经15年了,回头看看,这15年是不是可以划分这么几个阶段: 第一段:从79年到84年,粮食、农产品增长得快,农民的收入了增长得快,城乡皆大欢喜 从79年——84年这一段,粮食生产迅速发展,谁也没想到这么快解决了大多数农村的温饱问题。农产品大幅度增产的因素第一条是实行了家庭承包,第二条恐怕就是粮食提价,提价打电提的幅度相当大。同时,国家还决定进口粮食,让农村,农民休养生息。这几条措施,使农村经济大受其益,所以农民热情高涨。几年粮食生产连上两个大台阶,每个台阶增加产量1000亿斤。这是历史上也很少有的连续几年这么大幅度增长的情况。那几年农民收入的增加也很快,年递增率达到10%以上,农民收入增长得多,农产品增加很快,所以政府满意,农民满意,皆大欢喜。  相似文献   

11.
农产品价格风险及其防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要稳定和增加农民收入,相对稳定的农产品价格是关键。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农产品价格对农民来说具有很大的风险性,这极不利于农民收入的稳定和增加,也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本文就此对造成农产品价格风险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2.
农业生产力布局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关于农产品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因素。基于第一产业和农业的地理分布格局演变历程,本文提出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力布局存在粮食总量保持稳定,但是未来存在安全隐患;农产品生产聚集程度总体较高,但是仍有进一步提高空间;农产品尤其是粮食生产成本较高,需要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农产品市场价格较高且有上涨趋势,需要稳定其价格等四个特征。指出未来农业生产力布局调整应该遵循总量安全原则、比较优势原则、规模经济原则、产业链一体化发展原则,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农民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猛涨,我们受不了;工厂说:国家不能保证生产农资的原材料平价供应,企业要生存,只有从提高出厂价中找出路;商业部门说:出厂价高了,商业环节自然水涨船高,我们不能做赔本买卖;地方财政说:实行基数包干、“分灶吃饭”后,财政再也没有能力为企业“背包袱”。有人主张:要放开农产品价格,改暗补为明补。还有人主张:要稳定农资价格,而不是放任农资价格上涨。究竟哪种意见正确,还有待探讨和实践检验。  相似文献   

14.
在开发建设山区过程中,怎样合理地利用山林资源,使山区农民尽快富裕起来?对此,有两种不同的认识。一种看法是:靠山目的就是吃山。“山区要想富,就得多砍树”。有些同志把粮食生产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几亩山地,搞“掠夺式开垦”。另一种看法是:“山区要想富,必须先种草植树,有了草和树,山才是聚宝盆”。他们的着眼点在于“先”字。即先讲“养”,然  相似文献   

15.
托市收购加顺价销售,使我国在连续三年丰收之后仍能实现粮价上扬。进入库存较高的2007年,粮食调控又将面临怎样的变局过去一年我国成功实现粮食“托市”收购,使农民在连续三年粮食增产之后,非但没有陷入“多收了三五斗”的尴尬境地,反而难得地实现了“增产涨价”。更重要的是,政府并没有因保护农民利益而背上沉重的包袱,新机制下以高于市场价收上来的储备粮,在此后的市场运作中成功地实现了顺价销售:从2006年11月起,市场粮价不仅没有因丰产一路走低,反而从去年11月起大幅上扬,至今虽有小幅回落,但价格依然坚挺,农民增收有了可持续而坚实的市场基础。  相似文献   

16.
《瞭望》1993,(7)
我国农业生产连续几年取得丰收,从目前来看,1993年农业发展的基础是好的。但是,也存在着一些不利因素:农产品价格放开后,流通渠道不畅,农副产品卖难、打白条的现象严重,农民负担过重,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以及开发区的建设大量挤占良田和耕地,是1993年粮食播种面积大幅度调减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我国当前农产品价格存在普遍明显上涨和初始价格过低的突出问题,冲击了群众生活,制约了农民利润的增加,并加剧了农业生产风险和经济发展压力。农产品市场链条中各主体博弈态势不平衡是当前价格问题的根源,解决价格问题要以发展农民合作组织为基础,促进博弈态势平衡。农民合作组织为解决价格问题提供基本面支撑、信息基础、主要推动力和有力的促进因素。依照其作用机理,应当沿着完善信息制度、健全立体式销售制度、建立有效质量制度的路径进行制度推进,进一步释放农民合作组织在解决当前农产品价格问题、保障农民权益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继农村生产连年大幅度全面增长,一九八四年达到创纪录水平之后,我省和全国一样,粮食生产已连续三年没有完成计划,总产量和人均占有量都未能恢复到一九八四年的水平。这种严峻形势,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极大关注。为什么粮食生产会出现三年徘徊?这有一度错估形势、放松领导的原因,有自然灾害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粮食生产的经济效益不高,种粮的投产比低于工农各业的平均水平,也低于社会各业的收益水平,农民感到“干什么都比种粮食合算”。因而抱着“产够自己的口粮就算了”  相似文献   

19.
农村改革欲破胶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些年,我国农村改革陷入胶着状态,其表现在:农民增收缓慢,各种负担没有彻底减轻;农产品价格下跌,出现大范围“卖难”,结构调整效果不显著;部分地区干群关系紧张,农村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  相似文献   

20.
<正>一、稳定粮食生产,巩固提升粮食产能1.加快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按照"布局合理、标识清晰、生产稳定、能划尽划"的原则,结合永久基本农田划定,以主体功能区规划和优势农产品布局规划为依托,选择农田基础设施较好、相对集中连片的田块,科学合理划定稻谷、小麦、玉米粮食生产功能区和大豆、棉花、油菜籽、糖料蔗、天然橡胶等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推动将"两区"内地块全部建档立册、上图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