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当前中国社会,寄养是儿童抚育中的一种重要方式。人们对寄养的关注,也从最初的习焉不察,到对寄养负面案例的关注、到对寄养现象的统计分析、再到对寄养本身正当性的怀疑,走过了一条"问题化"的清晰轨迹。虽然暂时寄养还没有成为社会普遍认同的社会问题,但寄养正在逐步走向"问题化",成为值得人们关注的社会性问题。  相似文献   

2.
走向“问题化”的儿童寄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当前中国社会,寄养是儿童抚育中的一种重要方式。人们对寄养的关注,也从最初的习焉不察,到对寄养负面案例的关注、对寄养现象的统计分析、再到对寄养本身正当性的怀疑,走过了一条“问题化”的清晰轨迹。虽然暂时寄养还没有成为社会普遍认同的社会问题,但寄养正在逐步走向“问题化”,成为值得人们关注的社会性问题。  相似文献   

3.
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政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政策是我国近年来探索社会福利社会化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尝试。这种新型的孤残儿童照顾模式,一方面体现了“以儿童为中心”的照顾理念,另一方面,又能整合社会资源,实现社会福利的社会化。  相似文献   

4.
寄养家庭作为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我国青少年健康成长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自孤残儿童寄养模式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推广以来,在关爱儿童健康成长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我国探索多种孤残儿童照料机制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对推动我国整个儿童福利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社会工作的视角出发,对孤残儿童的家庭寄养问题展开了深入分析,并探索了寄养家庭的亲子关系,从而帮助孤残儿童能够更好地融入寄养家庭,并与寄养家庭成员实现良好互动,促进孤残儿童身心健康成长,最终能够顺利回归社会。  相似文献   

5.
银平均 《思想战线》2002,28(2):117-120
寄养儿童与生活在正常家庭的孩子有着非常大的环境和身心发展差异。进入寄养家庭的儿童在一年的寄养生活后 ,其生理、心理、生活及社会适应能力等会发生较大的变化 ,其中在生活技能、排泄习惯、语言表达力、性格特征、社会交往能力等方面会相对成熟起来。昆明市儿童福利院农村家庭寄养儿童的尝试性做法 ,为孤残儿童的特殊培养找到了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6.
沈阳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在开展家庭寄养工作中进行了大胆创新,特别是对智力健全而肢体残疾的寄养儿童,尝试了“寄养 专业特殊才艺培训”的“文化寄养”方式,积累了很好的经验。本文试从推进“文化寄养”的角度,对政府在这一过程中的角色予以分析,认为政府必须成为“文化寄养”强有力的政策推动者、政策的提供者、“文化寄养”配套资源的动员者。政府是孤残儿童福利的重要保障者。  相似文献   

7.
家庭寄养是孤残儿童社会化的重要途径。自20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展孤残儿童家庭寄养以来,国内逐步形成了比较典型的“北京模式”和“上海模式”,且这两种模式的成功经验在国内逐步得到了推广。杭州市儿童福利院自2000年开展孤残儿童家庭寄养以来,在实践中形成了一些制度化的操作,但尚未形成一种模式。因此,通过对国内外家庭寄养典型模式的研究,进而提出一种新的模式——“杭州模式”,无疑会对杭州市开展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正>2014年9月24日,民政部部长李立国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第54号令,公布了《家庭寄养管理办法》,并将于今年12月1日起施行。为了准确理解、把握《家庭寄养管理办法》的要义,本刊特邀请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副司长徐建中对本办法进行解读。——编者  相似文献   

9.
家庭寄养是一种新型现代的儿童养育方式。生活在福利院的儿童与生活在正常家庭的儿童在心理和生理方面都会有很大差异。本文通过抽样调查和深度个案访谈分析和比较福利院集中供养儿童与家庭寄养儿童在身体成长,适应能力,心理健康等各方面的差异,发现家庭寄养模式将对孤残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更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工业遗产的研究日渐成为理论界的热点,但与国外发达的国家相比,国内工业遗产的理论研究历史较短,整体滞后于实践的发展。目前,我国城市工业遗产的理论研究还局限在城市规划、工业建筑、景观、工业遗产旅游等四个学科内部单独讨论,相关研究亟需从单一学科的层面研究扩展到多学科研究,甚或上升到多学科融合的研究。本研究关注的是在我国工业遗产保护的过程中,出现了怎样的困境?用社会学的视角来思考,这些困境源于哪些原因?根据分析,对我国的工业遗产保护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80后"现象的归因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社会对"80后"的论断,有失偏颇之处。"80后"现象的形成,不仅有个体自身的原因,也是一个代际冲突问题,更是时代剧变的产物。对于"80后"确实存有的某些问题,决不能就问题论问题,而是应从社会及教育入手,建构青少年科学发展观,维护其正当权益,采取各种措施引导其发展。本文从以上层面详细解析了"80后"现象的归因及对策。  相似文献   

12.
政府与纳税人之间互惠机制不完善、体制外交换、越轨成本低和从众行为等是导致高收入阶层逃税的社会原因。高收入阶层逃税将带来劳动秩序混乱、加剧社会分化等社会问题,必须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解决高收入阶层的逃税现象。  相似文献   

13.
“80后”青年离婚率趋高的社会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80后”青年离婚率趋高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高离婚率不仅会使“80后”群体对婚姻产生恐惧,同时“80后”离婚率趋高也严重地影响着家庭婚姻结构的稳定和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从社会学的角度对“80后”青年离婚率趋高的原因进行分析发现,“80后”婚姻观的变化、人口性别比失衡下婚姻挤压状况严重、自我意识增强和家业分离、婚姻替代资源增多、父母对婚姻的干预以及离婚成本降低和程序简易化等多个因素影响着“80后”青年的婚姻生活和婚姻质量,是“80后”群体出现“闪婚”、“闪离”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正>京民福发〔2015〕438号各区民政局,市社会福利事务管理中心、市救助管理事务中心:《家庭寄养管理办法》(民政部令第54号,以下简称《办法》)已经民政部颁布实施。《办法》对于指导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市家庭寄养工作和儿童福利事业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贯彻落实好《办法》各项要求,结合实际,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15.
道德社会学是伦理学和社会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 ,道德社会学与伦理学研究的侧重点不同 ,而且作为“方法科学” ,为研究道德现象提供了新的方法原则 :实证性原则、整体性原则、适度性原则、合理价值性原则。道德社会学研究道德现象的方法原则 ,对伦理学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青年"过劳死"现象的社会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几年来“过劳死”现象屡见媒体,众多中青年也被卷入其中,造成了巨大的社会效应。本文从社会学角度,分析了中青年“过劳死”现象的两个趋势及其形成的生理、心理、社会性根源,并从解压阀、管理制度和健康理念等角度提出了缓解中青年“过劳死”现象的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17.
<正>家庭寄养工作的组织实施机构是什么?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设立的儿童福利机构寄养儿童需要符合什么条件?未满十八周岁、监护权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的孤儿、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弃婴和儿童。哪些情况不宜安排家庭寄养?需要长期依靠医疗康复、特殊教育等专业技术照料的重度残疾儿童,不宜安排家庭寄养。寄养家庭应当具备什么条件?1.有儿童福利机构所在地的常住户口和固  相似文献   

18.
青少年文化异化现象的社会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敏 《青年探索》2003,(3):35-37
本文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当前社会青少年文化中存在的异化现象进行剖析,指出当代青少年文化在语言、符号、价值观、规范、行为模式等方面存在的各种文化异化现象的表现,并就其中的原因进行探讨,提出了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9.
中国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建立,以及后来的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现代社会的运行轨迹,走上了一条后发现代化国家追赶式的跃进发展道路,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迁也随之呈现出跳跃性的特质,呈现出“中国奇迹”的历史景象。这是在社会主义中国特殊的政治文明生态环境下,整合各种类型的政治文化资源和民众心理,坚持政治制度创新,达成全民族政治共识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社会学本土化的争论,焦点在于是严格坚守社会科学研究的通则性(或普适性),还是利用本土资源拓展出一套本土理论方法。"伪命题"的论断触动了百年来中国学界的"学术软肋",挑战了中国本土学者的"情感底线"。对"本土化"做文化社会学的解读,既不排斥以通则性的理论方法研究解释本土问题的必要性,也有助于消解为抵御"西方话语霸权"而强调本土化的尴尬。在文化社会学强调"价值关怀"和"意义表达"的视域里,"本土化"所彰显的恰恰是"在地化"研究对主流理论的特殊贡献。在"一带一路"背景下,"西部社会学"及其延伸出的"边缘社会学"研究,构成了文化社会学视域下本土化探索的重要一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